姜鵬飛
摘 要:在我國的工業建設當中,起重機是建設工程必不可少的特殊設施,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地在胯間中進行搬運或者是裝卸貨物,因此,在整個車間的運行過程當中是十分重要的。保證其有效運行和質量安全是整體工程檢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與現代化的速度不斷加快,門式與橋式的起重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然,隨著需求的提高以及使用數量的不斷增多,在目前階段門式與橋式起重機電氣保護系統的事故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必須要合理地完成檢驗技術,使其安全運行。
關鍵詞:門式與橋式;起重機;電氣保護系統
工程中使用的起重機包括門式和橋式兩種,存在一定的共同點,兩種起重機的主體大約占整個工作系統的60%,在工程操作過程中可以搬運重量的貨物,極大地節省了人力資源成本。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使用環境惡劣或者超負荷使用,導致起重機故障頻發,尤其在電氣系統方面,一旦出現問題,整體的機器操作就會出現極為嚴重的影響,因此,保證起重機的電氣系統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整個安全生產當中的主要環節。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門式與橋式起重機的電氣保護系統的具體狀況,分析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如何更好地完善門式與橋式起重機電氣保護系統的檢驗技術。
1? ? 門式與橋式起重機的電氣保護系統具體狀況
電氣系統對于起重機來講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可以保證設備在良好的狀態下運行,避免故障出現。兩種起重機的電氣保護系統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著細微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工作環境上,因此,在實際的探究過程當中可以同時進行研究[1]。
電機保護系統內部主要包含電動機保護以及線路和人為保護等部分,可以協調各部分的運行狀態,保證設備及其操作人員的安全,避免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各種意外事故,影響整體的工程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電氣保護系統并不是分散的,而是一個整體,一個裝置出現了故障,就很有可能導致整個電氣保護系統無法正常運行,最終導致起重機嚴重故障,因此,在實際的檢驗過程中,必須要全面做好門式與橋式電氣保護系統的檢驗工作,避免漏掉任何一個環節,同時,在維修過程中要把握全局,才能夠更好地提高運行效率,保證工程的安全進行。
2? ? 門式與橋式起重機電氣保護系統的具體檢測技術
2.1? 總電源短路保護和失壓檢驗
在起重機運行過程當中,總電源電路保護系統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出現了碰撞或者是短路等狀況,如果繼續運行,容易導致整個機器的失靈,因此,需要總電源電路保護系統第一時間切斷電源,包括熔斷器等,讓整個機器停止運行,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2]。
如果故障修理完畢可以正常供電,就需要人工打開總電源失壓保護系統,對于正常的操作來講是第二層次的保護。因此,要想對整體的門式與橋式起重機進行檢測,就必須要著力于對總電源電路保護系統進行檢驗,主要的檢驗方面是判斷其系統是否符合行業標準,如果不符合,要及時更換或維修,同時,要計算出熔斷器的額定電流。并且與實際短路中可能會出現的電流額度進行對比,以保證出現短路狀況時,總電源短路保護系統能夠及時發揮效用。
2.2? 對零位保護進行檢驗
門式和橋式起重機的電氣保護系統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零位保護功能,這是避免起重機操作臺手柄在非零位的位置之上突然遇到了斷電的情況。一旦操作員離開工作臺,但是忘記將手柄歸回零位時,起重機就有可能恢復電梯,導致自行啟動,會對重物周圍的人員及其他貨物造成嚴重的傷害。
因此,在整體的檢驗過程當中,必須要保證零位保護能夠正常運行,一旦出現工作人員離開的狀況,即使手柄處于非零位狀態,也要及時斷電,保障整體安全。
2.3? 對于過載保護的檢驗
對于門式或者是橋式起重機來說,如果功率已經超過了1 000 W,就必須要使用過載裝置來進行保護,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超載或功率過大而導致其中內部系統的損壞。在實際的檢驗過程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過電流保護,將過電流的繼電器線圈進行串聯,并且安裝至需要保護的回路當中,如果實際的電流超過了預定值,就會啟動相關的保護裝置,使得總電源自動斷開,以有效保護起重機不受到電流過大的傷害,更好地進行后續的運行。
在檢驗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過電流的實驗,還要對設備的老化程度進行相應的判斷,讓相關采購人員進行更新,或者技術人員進行維護。
3? ?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門式和橋式起重機來說,電氣保護系統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可以決定其是否能夠正常運行以及遇到的意外情況是否能夠及時斷開電流,保護整體。
相關的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必須要重視電氣系統的運行狀況,定期、科學、合理地展開工作,使得電氣相關的保護系統能夠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有效地發揮效用,保障門式和橋式起重機能夠更好地運行,服務于整個工程建設,使得整體的生產過程順利進行。只有在細微的檢驗之處加強把控,才能夠整體地提高其安全運行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宏.門式與橋式起重機電氣保護系統的檢驗技術探究[J].工程技術,2016(6):15.
[2]吳建齊.塔吊回轉電機斷軸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無線互聯科技,2012(6):58-59.
[3]陳志梅,孟文俊.智能起重機系統研究與展望[J].工程機械,2011(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