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 馮國營 李 爽
2019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決定實施包括科學研究支撐行動、人才培養提質行動、脫貧攻堅助力行動等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高等農業院校應當主動發揮農科專業優勢,勇于擔當作為,進一步完善以創新為內生動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平臺,努力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人才隊伍。
現代科學技術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和源頭,助力鄉村振興,應當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對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作用。高等農業院校應當落實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農業發展需求,致力于提升農業科學技術的原始創新驅動能力,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一是要實施智庫建設工程,圍繞如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為地方政府、農業企業、農村農民提供發展前景規劃、理論政策咨詢、科技成果推廣、農業技術幫扶等多方面的服務,當好“人才庫”“成果庫”“智力庫”。二是要實施“雙一流”學科建設珠峰工程,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整合省際一流學科和相關學科優質資源,深化科技創新體系改革,產出一批理論上實現突破、技術上能夠創新、生產上具備實際推廣價值的農業科研成果,入圍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高等農業院校的智庫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的發揮和應用,最終要通過社會實踐來進行檢驗。高等農業院校要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行動,落實鄉村振興“五個專班”任務要求,構建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依托省派第一書記幫包村、省派科技特派員、科技掛職副縣長、校地企聯合攻關等平臺,推進科教協同、產教融合、校地合作,探索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把高校的智庫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快速轉化為生產實踐成果優勢和市場經營競爭優勢。
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農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提高思政育人實效的迫切需求。要加大農科類人才培養力度,滿足鄉村振興對農業人才多樣化需求和學習個性化發展需要,創新搭建拔尖型、創新型、專業型、復合型農科人才培養平臺。大力培養農業管理干部、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農村發展帶頭人、高素質農民等“一懂兩愛”新型本土人才。
構建起一套以國家需求、農業發展為導向,以鄉村振興研究院為平臺,能夠實現項目帶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機制。健全鄉村振興研究院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協同省內優勢農科教力量,打造集科技支撐、決策咨詢、規劃設計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振興服務平臺。建立精準對接、服務企業常態化機制;注重生產實踐,加強農業產業化交流;對接市場需求,扶持產業和產品轉型升級;委派科技特派員,助力企業開展農業科研攻關;提供技術支持,科學規劃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高等農業院校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