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峽口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湖北宜昌 443799)
當前我國的畜牧業在大農業產業體系中仍處于附屬位置,且對于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更是處于尷尬的位置,嚴重影響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1]。就目前情況來看,多數養殖戶認為動物防疫就是免疫接種,只要接受例行的春秋兩季集中免疫就算是完成了疫病防治工作。由于多數養殖戶認識不到位,導致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為各類動物疫病的綿延發生埋下禍根。
專業人才缺失、老齡化等問題在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中較為嚴重。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到基層從事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使得基礎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鏈存在斷裂風險[2]。隨著工作任務的不斷加重,人少事多的矛盾較為突出。以興山縣為例,全縣版圖面積2327平方公里,共有各類畜禽養殖戶38229戶,鄉村動物防疫員51人,除去產地檢疫值班、縣鄉借調以及因身體原因不能參與防疫的人員后,實際參與動物防疫工作的防疫員僅有31人,每個防疫員平均要承擔1233戶的動物疫病防治任務,由于山大人稀、養殖分散,在春秋集中免疫階段,有的防疫員每天入戶僅步行里程達30余公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更有甚者,這種“進欄鉆圈”與畜禽為伍的職業往往存在著行業歧視,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尊重,使得自信心和工作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間接影響了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目前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條件較差,財力保障缺失,導致其防疫設備嚴重不足,僅有一些如注射器、耳標鉗、耳標和疫苗等器具物資,這些不健全的防疫設施很難滿足基層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防疫人員在入戶檢疫時并沒有配備專業的交通工具,嚴重影響了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效率。
在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提高養殖戶的防疫意識,并在開展過程中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定期進行宣傳,使養殖戶能夠主動配合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并建立配套的激勵措施,激發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效率。
以陣地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改善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工作條件,配備一般疫病診斷、檢疫設施設備,村級動物防疫服務進入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工作范圍,有獨立工作場所,配備疫苗冷藏柜等冷鏈設施。就當前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基層動物疫病防治的裝備等硬件建設現狀來看,仍然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辦公環境,如改造或建設辦公場所,購置電腦等辦公設施,配備相應的動物疫病防治設備,如采血器、便攜式離心機、抗體快速檢測卡,進而為防疫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的設施支持。
針對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人員老齡化、技術力量斷檔問題,需要及時解決,如通過公益性崗位調劑、基層獸醫“退一補一”等計劃,真正實現動物疫病防治人員“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的隊伍建設目標。以筆者所在的興山縣為例,該縣計劃通過“外部引進與本土培育”、“縣下派與鄉進修”相結合的方式,力爭用3年的時間,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操守好的職業化基層動物防疫員隊伍,確保每個鄉鎮財政供養防疫人員不少于6人,每2~3個行政村配備一名職業化防疫人員,并在5年內全部通過職業繼續教育實現專業水平和實操能力提升,取得本專業專科以上學歷和動物防疫員技能證書,20%的專業人員達到執業獸醫水平。
加強現有防疫人員的管理,創新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常態化監管模式,促使基層防疫人員在維護產業發展、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及畜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提質強能,履職盡責。防疫工作采取季節性集中防疫和月月補針相結合進行,對防疫結果隨機采樣定期抽檢,確保抗體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免疫標識佩戴率常年保持在100%,每月開展動物疫病定點監測,為后續基層動物防疫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首先,應樹立公共衛生體系理念,在“大衛生、大安全”的高度落實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打造“縣-鄉-村聯動、區-場-戶協作”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格局;其次,應樹立生物安全意識,如通過隔離、消毒等方式防止疫病傳播。立足“養、繁、管、治”的每一道環節,抓好“以檢促防、以養促防、以管促防”的綜合防控措施的落實。同時,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也需要樹立生態養殖意識,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作為前提,提升生態環保能力。
當前我國的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仍然存在問題,因此需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同時,在完善過程中應堅持畜牧業發展“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環保并重、和諧友好”的目標,提高養殖戶的動物疫病防治意識,強化動物疫病防治綜合保障措施,以此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