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魏 嬌
(宜昌市夷陵區動物衛生監督局,湖北宜昌 443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畜禽養殖業得到了重點支持,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全新的增長點。然而,畜禽養殖會帶來比較嚴重的糞污問題,調查顯示,畜禽養殖業的糞污污染是我國農村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所占農業污染源比例高達96%,并且有相當部分畜禽污染物沒有得到無害化處理,直接被排放到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自然環境污染。
解決畜禽糞污問題的關鍵在于糞污的資源化再利用。采用合適的策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對畜禽糞污進行有效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建立循環立體的養種一體化工程,可以有效降低畜禽糞污對農村自然環境的污染,推動農村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
畜禽糞污中蘊含豐富的營養成本,適量排入土壤中可以增強土壤肥力,促進農作物增長。但土壤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一旦污染物的排放超過土壤自身的自凈能力,就會出現畜禽糞污降解不完全和厭氧腐解現象,產生如亞硝酸鹽一類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會改變土壤的性質和結構,降低地力,嚴重時甚至會使土地失去生產價值,嚴重危害農作物生長。此外,畜禽飼料中的一些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屬元素也會隨著畜禽糞污排入土壤中,造成更多潛在的不良影響。
畜禽糞污一般蘊含大量氮磷化合物,排入水體后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體內昆蟲大量孳生,藻類過度生長,降低水體的氧氣含量,致使魚類和蝦類大量死亡。未經處理的畜禽糞污直接排入水中會使水體惡臭污穢,無法飲用。禽畜糞污中還會攜帶一些微生物細菌,這些細菌進入水體后對水生生物有潛在的毒害作用,更會隨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到農村居民的健康。
畜禽體內的有害細菌、病毒、微生物及寄生蟲會隨著畜禽糞污被排放到自然環境中。研究表明,畜禽糞污是絕大多數人畜共患疾病的主要致病源載體。大多數致病源均可在畜禽糞污中保持相當長時間的活性和傳染性,如果畜禽糞污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會導致多種疾病傳播,造成嚴重的危害。
立體農業養殖是指依照生態循環的基本原理,建立農、牧、漁、果有機結合的生態農業,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舉例而言,養殖業的畜禽糞污可通過沼氣池發酵處理后制成生態肥料施給土壤發展種植業,種植業又可為養殖業提供飼料,或將沼肥用作水產養殖的飼料,再將漁場淤泥用于改良土壤。
立體農業可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潛能,遵循自然生態循環的原理對農業生產中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運用,是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再利用的有效解決方案。
畜禽糞污在經過沼氣池的密封高溫發酵后,不然自身的污染程度大幅下降,還可產生大量的甲烷氣體。收集并利用畜禽糞污轉化的甲烷并將其做工作和生產的燃料之用,不僅可以為生活和生產提供能源,還能有效減少甲烷氣體的排放,減弱溫室效應的影響,對維持地區生態系統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
畜禽糞污可用于制造生態肥料、突然修復劑等,也可在無害化處理后制成飼料。這其中,畜禽糞污堆肥處理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手段,這種技術可以利用微生物促進畜禽糞污發酵,使其中的可降解有機物轉化為有機肥料,反哺農業生產。
目前我國采用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主要以制造有機肥料為主,其主要制備方式有人工堆腐和集中發酵兩種,其中人工堆腐的成本較低,是應用最普遍的一種畜禽糞污肥料化利用方式。這種方式的主要缺點是場地占用多,制肥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糞污無害化處理效率極低,不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需要。
采用集中發酵的方式制備有機肥料,相比人工堆肥而言,規模更大,時間更短,勞動強度也大幅降低,但對應的生產成本顯著提高。從經濟效益看,采用集中發酵制備有機肥料是凈虧損的行為,因此一直以來都無法被全面推廣。
除此之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研發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由于這方面的技術研發工作投資回報期望較低,企業普遍不愿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該方向的研究工作亟需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畜禽糞污資源化的主要產物是甲烷和有機肥,這兩種產物的使用均有一定安全隱患。甲烷易燃易爆炸,其本身雖然無毒,但人體接觸高濃度的甲烷氣體可引發甲烷中毒,造成多種不良反應,甚至使人窒息。甲烷也被證實是一種溫室氣體,有可能導致溫室效應。而由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制成的有機肥中,有可能含有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質,隨意使用會危害生態環境的安全。
畜禽糞污的資源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要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首先要從政策層面出發,建立科學的環境管理制度,強制要求養殖業對排污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其次應當大力推進立體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廣使用生態飼料、肥料,提高利用率,降低污染。最后,還應該加強政策支持和技術研發,鼓勵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