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仁它次
(青海省玉樹市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玉樹 815099)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市場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帶動了牦牛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在規模化、產業化養殖下,為疾病傳播和防控也增加了一定難度。傳染性鼻氣管炎是牦牛養殖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其具有傳播效率快、傳染能力強以及死亡率高等特點,是危害牦牛健康和養殖效益的關鍵因素,因此,需要牧民給予高度重視,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
該病臨床癥狀較多,通過對大量病牛進行研究發現可知,其典型臨床癥狀為:犢牛流淚、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呼吸困難;懷孕母牛產后流產、腸炎以及陰道炎;公牦牛出現結膜炎、龜頭炎。所有發病牦牛出現流鼻液、咳嗽、發熱等癥狀。
對死亡公牦牛解剖后發現:其精囊壞死嚴重、精液大量流出、龜頭存在明顯發炎情況,是誘發龜頭炎的重要原因;對死亡母牦牛解剖后發現:陰道存在嚴重的充血情況、大量分泌物流出,并且伴隨膿包,并且已經潰爛、破裂;對死亡犢牛解剖后可發現:氣管、喉部、鼻子以及眼部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甚至一些器官出現水腫,黏膜分布黃色或者灰色膿包,已經潰爛以及破裂;對死亡妊娠期牦牛解剖可發現:生殖器和呼吸道出現異常,在發病2個月之內出現流產現象,犢牛在降生后存活率較低。
實驗室診斷是確定該病的重要方式,通過對臨床癥狀進行分析,對死亡病牛進行解剖已經可以初步確診,收集病牛的鼻液以及眼淚等分泌物,對其進行實驗室鏡檢和病毒分離試驗,可以確定該病[1]。
皰疹病毒是誘發傳染性鼻氣管炎的主要原因,患病牛和帶病牛是主要傳染源,該病毒具有較長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5年左右,對牛群健康和養殖效益具有較大影響。皰疹病毒分布在病牛的陰道分泌物、鼻子、眼睛以及生殖器中,氣候驟變、飼養不科學、牦牛抗病能力低是提升發病概率的重要因素。該病沒有明顯的發病規律,不同年齡段、不同品種的牦牛都是感染群體,犢牛感染概率較大,死亡率較高。
皰疹病毒是傳染性鼻氣管炎的致病源,牧民在開展養殖工作中,要注重加強引種管理,避免該病在養殖場內部傳播。首先,牧民要堅持“自繁自養”原則,盡量不從外界引進種牛,避免牛群感染皰疹病毒,如果必須引進種牛,需要進行疫病調查,從沒有疫病的地區進行引種,并且對種牛的健康情況進行觀察;其次,在運輸過程中需要做好動態觀察和防護措施,避免在運輸中感染皰疹病毒;最后,在引進種牛后,要對其進行隔離飼養一個月左右,并且對種牛的眼淚和分泌物進行檢測,保證其沒有疫病后,方可混入牛群集中飼養。
由于皰疹病毒具有較長的潛伏期,牧民需要給予檢疫工作以高度重視,避免傳染新型鼻氣管炎在養殖場內傳播。首先,對牛群進行動態觀察和檢查,特別針對犢牛和母牛,要給予重點檢查,如果發現疑似病癥或者患病牦牛,要立即隔離飼養,避免傳染面積擴大;其次,當地檢疫部門要定期派遣人員深入到養殖一線中,傳授牧民以相關知識,提升牧民的防控意識和專業能力,及時發現疑似病例;最后,牧民要對牦牛的排泄情況和飲食情況進行動態觀察,如果發現不正常情況,需要及時處理[2]。
消毒管理是防控傳染病鼻氣管炎的重要方式和關鍵舉措,牧民需要加強消毒管理,進而起到殺菌消毒作用。首先,牧民要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藥劑,對養殖場進行徹底而全面的消毒,所有進出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都要經過消毒,要養殖無關人員嚴禁進入養殖場;其次,重點對食槽、飲水槽進行消毒,每天至少消毒一次;最后,養殖人員在進入養殖場之前也要經過消毒,并且對養殖場附近的環境進行檢查消毒,消滅潛在感染隱患。
當前,免疫接種是防控傳染性鼻氣管炎的最有效方式,首先,牧民要從正規渠道采購疫苗,保證疫苗質量;其次,按照正規的操作程序對牦牛進行疫苗接種,通過接種提升牦牛的抗病能力;最后,牧民在接種過程中,需要結合牦牛體重控制疫苗用量,充分發揮疫苗的作用[3]。
傳染性鼻氣管炎尚沒有顯著的治療藥物,對于患病牦牛,牧民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首先,將患病牦牛進行隔離集中飼養,對牛舍進行定期消毒,避免該病蔓延傳播,多飲水、喂食容易消化的飼料,并且喂食生理鹽水;其次,對于病變位置要使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潔,避免感染進一步擴散;最后,對于高燒不退的病牛,可采用出血退熱的方式,使用針刺病牛的陰陵泉穴,具有良好的退熱效果,同時,為了避免繼發感染,可使用鏈霉素或者青霉素,能夠有效抑制病情發展[4]。
傳染性鼻氣管炎是危害牦牛養殖的重要疾病,牧民需要提升思想認識,給予該病以高度重視,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防控,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