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棕長 郭海燕
(1.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畜牧獸醫站,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2.新疆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傳染性腸胃炎為一種急性豬腸道傳染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嘔吐、脫水等。仔豬傳染性腸胃炎的致死率非常高,飼養至4齡期以上的生豬發病死亡率顯著下降。
豬傳染性腸胃炎的傳播速度快、能力強,一般在2d左右即可擴散至整個養殖場,發病豬以腹瀉癥狀最為嚴重,其排便多為黃綠色水樣,部分生豬排便呈現為白色。
不同齡期的生豬在染病后的臨床表現有明顯差別。例如,仔豬患病后的首要臨床表現為嘔吐,嘔吐物中伴隨未消化的凝乳塊,其排便惡臭,脫水等癥狀較嚴重。新出生豬仔染病后的死亡率可達到100%,齡期在15d以上的仔豬死亡率明顯降低;育肥豬的發病率也較高,多表現為消化系統紊亂、排便異常、脫水等,其發病周期一般在1周左右,若治療及時死亡率較低。
消化系統積食的臨床表現為腹瀉、消化不良及嗜睡。例如,腹瀉豬排便多為黃色,伴隨食欲降低、毛色光澤感下降、消瘦等癥狀,此類生豬的死亡率高,患病周期長。引發消化系統積食的主要原因有三,分別為飼養方式不科學、應激反應強烈和仔豬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其中,仔豬出現消化系統積食的概率較高,多表現為積奶和積草。例如,母豬產仔后乳汁分泌量較少,導致部分豬仔出現進食量不均的現象,一次性進食大量乳汁后因消化系統發育不全引發積奶。
豬消化系統疾病多發于腸胃和食道位置,系統來講可分為食道炎、咽炎、便秘等。除前文兩種典型的消化系統疾病,咽炎在生豬養殖過程也有較高的發病率,其癥狀主要為食欲大幅度降低、進食速度緩慢、吞咽困難等。咽炎的發生主要與飲食衛生條件差有關。
豬消化系統疾病的種類復雜,實際工作中多采用綜合防治的方法,將科學飼養、藥物治療等方式相結合,并重點關注仔豬的消化系統疾病防治。
不同齡期的仔豬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癥狀不同,需結合飼養齡期選擇相適應的防治方法。
對于1~3d齡的仔豬,其腹瀉多為紅痢,糞便中帶有血液和氣泡,可在母豬產仔前0.5和1月,肌肉注射5ml氫氧化鋁疫苗,防治仔豬消化系統疾病。
對于7~12周齡的仔豬,其腹瀉癥狀一般由密螺旋體痢疾引起,患病后仔豬排便逐漸從灰黃色發展為水樣,糞便中摻雜血液、粘液等物質,此時可使用林可霉素、痢菌凈等藥物進行治療。
2~4月齡的豬仔消化系統疾病多為慢性病,發病初期仔豬出現便秘癥狀,隨病情發展開始腹瀉,糞便從黃綠色逐漸發展為淡黃色稀粥狀,并伴有惡臭。此時可使用弱毒凍干疫苗進行防治,仔豬斷奶后該疫苗的防治效果更優。同時也可使用新諾明、磺胺嘧啶等藥物輔助治療。
針對仔豬出現的消化道積食病癥,該癥狀發生后,仔豬的死亡率會顯著提高,防治過程中,應加強分娩母豬的飼養管理,確保其進食營養均衡,提高乳汁分泌量。對于乳汁分泌量不足的母豬,應及時尋找寄養母豬,確保豬仔進食均衡、充分。仔豬斷奶后的一段時間內,應投喂易消化的仔豬飼料,及時觀察仔豬生長狀態,避免出現應激反應。另外對于生豬消化道積食,還可使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該方法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均有所保障。
飼料管理、環境溫濕度等均可能成為豬消化系統疾病的誘發原因,其中飼料管理的影響程度較高,在養殖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問題:(1)關注生豬營養攝取問題,豬屬雜食性動物,其生長速度快、周期短,對營養物的種類及數量均有較高要求,在飼養過程中需確保投喂飼料營養均衡,并根據生豬生長齡期調整投喂方案。(2)注意投喂程度的把控,及時清理飼養器具、地面殘留的飼料,避免生豬進食變質、污染的食物,在助消化系統疾病的高發期,提高飲水更換頻率。(3)引進優質飼料,青飼料等易發生變質的飼料可根據飼養密度及生豬生長齡期,嚴格把控單次投喂量,避免飼料大量囤積。
(1)疫苗防治
仔豬消化系統疾病防治疫苗多選用K88ab、K88ac、F41等,以上疫苗均帶有抗原成分,經實踐驗證其疾病防治效果較佳。
(2)藥物治療
若仔豬已出現消化系統疾病病癥,可使用5~10mg/kg的痢特靈,連續投喂2~3次;選用痢菌凈注射液每天注射2次;選用復方磺胺及甲氧嘧啶注射液,每日肌肉注射0.015~0.02g。在采用藥物防治手段時,需注意部分藥物對豬消化系統疾病并不能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用藥不當反而會導致生豬出現抗藥性,因此在選擇藥物防治方案之前,需結合具體治療需求,對比不同藥物優缺點,酌情選擇藥物類型。
助消化系統疾病防治應加強仔豬管理,同時配合科學飼養及藥物治療,及時發現生豬患病癥狀,做到提前治療,以降低豬消化系統疾病的致死率。注意在確定具體治療方案時,需結合生豬齡期及其癥狀表現,提高疾病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