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王曉慶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農業農村局,河南洛陽 471200)
消化道是生豬體內的肌性管道,從口腔開始直到肛門,其經過的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以及大腸等多個部位。消化道的基本生理功能是采食、運輸、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以及排泄廢物。生豬消化道疾病損傷豬只的腸道器官、造成營養物質代謝障礙、以及病原體感染等情況,影響生豬生長,嚴重情況下造成生豬死亡,因此在豬養殖過程中關注消化道疾病是保障生豬健康的關鍵一環。
豬感染某些細菌,如痢疾密螺旋體、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魏氏梭菌、彎曲桿菌、小腸結腸炎耶氏菌等;感染某些病毒,如豬瘟病毒、輪狀病毒、假性狂犬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繁殖和呼吸綜合癥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等;感染某些寄生蟲,如豬胃線蟲、仔豬胞屬球蟲、隱孢子蟲、弓形蟲、蛔蟲、小袋纖毛蟲、豬類圓線蟲等,都會影響機體的消化道功能,并引發疾病[1]。
該因素主要會導致豬發生非感染性消化道疾病,其中飼喂不合理、飼料發霉變質、飼料不能夠消化、食入抗營養因子(如胰蛋白會導致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從而使機體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減弱)是最常見發病原因。這是由于豬食人的蛋白質經過消化酶作用后依舊有部分未被完全分解,這部分蛋白質分子進入到大腸內繼續進行發酵,最終產生有毒胺類、組胺、酪胺以及尸毒素,這些都會引起消化道出現發炎的現象,抑制腸道二次吸收作用,并繼發引起二次感染。
豬胃腸道動力減弱,分泌較少的消化酶,消化道發生器質性疾病等,都會引起腹瀉、吸收障礙、缺乏營養等,從而導致發病。
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造成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針對3日齡以下的仔豬比較常見,通常有區域流行特點?;疾∝i的主要癥狀包括大便黃色、較稀,發病較急,多數是由于養殖場養殖密度到以及養殖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由于感染致病性大腸桿菌而導致的急性致死性腸道傳染病,通常針對10~20日齡的仔豬,沒有固定的季節限制,也呈現地方流行性特點。致死率較低,患病豬排出糊狀的白色稀糞,病程往往呈急性或者亞急性。某些應激因素能夠引發該病,如氣溫降低和突然更換飼料等。
仔豬腸道內感染魏氏梭菌且不斷繁殖,生成多種活性物質以及毒素導致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的發病對象集中在1~3日齡的仔豬[2]。致死率高達100%,且病程較短,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衛生條件不達標。
該病屬于接觸性腸道傳染疾病,一般由于感染豬只的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任何年齡的豬只都可感染,且有易感特點。冬季高發,傳播速度極快,患病豬初期出現嘔吐癥狀,排出黃色或者灰色稀糞,快速脫水、體重下降,大部分豬只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
該病是由于感染一種不同于病原的另一類冠狀病毒而導致的傳染病,主要是胃腸道發生病變。病豬表現出嘔吐、腹瀉以及脫水,任何年齡段的豬只均可感染,一般小于10日齡的哺乳仔豬相對比成年豬只來說死亡率高出很多。
豬只感染消化道疾病之后,結合疾病類型選擇處理措施。仔豬的相關消化道疾病治療需要結合母豬體質,配合治療,幫助病豬恢復,改善母豬體質,確保二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提高治愈率。例如,病豬可選擇使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取10g甘草、40g苦參、30g龍膽草、30g延胡索、30g秦皮、10g通草、30g黃連葉、30g山楂、60g白頭翁、20g木香,加水煎煮后取藥液內服[3],改善機體胃腸道狀況,母豬一起服用效果更佳,可以改善乳汁營養,
提升仔豬機體免疫力。
常見豬養殖過程中接種大腸桿菌疫苗預防消化道疾病,一般在母豬分娩前4星期進行1次免疫,也可于產前5~6星期和2~3星期各進行1次免疫。為確保仔豬在哺乳后期以及斷奶后依舊保持高水平的抗體,避免發生消化道疾病,不僅要給母豬接種疫苗,需要時還要給仔豬進行免疫接種,適宜在7~14日齡進行[4]。這里需要強調的就是母豬接種比較安全的疫苗也可能對仔豬造成為危害,出現患病和死亡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因此合理選擇接種疫苗,詳細閱讀說明書,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為預防仔豬感染病毒性腹瀉,可選擇使用豬流行性腹瀉氫氧化鋁滅活疫苗、豬輪狀病毒弱毒疫苗、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豬流行性腹瀉弱毒疫苗接種。以上疫苗都要在妊娠母豬產前進行免疫,從而使后代仔豬通過吮食母乳獲得保護,有時推薦新生仔豬在吮食初乳前口服疫苗,如果口服弱毒疫苗要更加注意。
豬養殖產業發展對農村經濟建設有著很大影響,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豬養殖過程中,豬疾病確實是影響養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弱化疾病因素影響。本文以常見的豬消化道疾病為例,分析發病因以及防治措施,旨在全面推動豬養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