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勇
(南召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南召 474650)
流行性腹瀉病毒核酸為單鏈的RNA,基因組大小為28033bp,流行性腹瀉病毒的結構蛋白與其他冠狀病毒的結構蛋白很相似。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對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弱,一些常見的化學制劑如乙醚、氯仿等非常敏感,一些常見的消毒劑即可將其殺死。此外,該病毒對溫度也非常敏感,在60℃ 的環境當中30min即可將其殺死。我國分離到的流行性腹瀉病毒的分離株與歐洲株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從臨床表現來看,在歐洲,由流行性腹瀉毒株引起的仔豬的死亡率要比亞洲的低很多。在歐洲的部分豬場,由流行性腹瀉引起的仔豬的發病率很低,死亡率也很低,但是在中國,該病引起的仔豬的腹瀉率非常高,病死率也非常高,可以達到50%左右,最高時可以達到100%。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該病典型的臨床給癥狀是患病豬發生腹瀉、嘔吐和嚴重的脫水。仔豬,尤其是兩周齡以內的仔豬感染后病死率可達到100%。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核酸為單鏈RNA病毒,大小約為2.86*104bp,主要由三種結構蛋白構成,分別為N蛋白、M蛋白和S蛋白,和流行性腹瀉病毒一樣,該病毒對一些化學試劑非常敏感,如2%的氫氧化鈉溶液,5%的碳酸鈉溶液等。
流行性腹瀉病毒的致病機制主要是該病毒進入腸道后破壞空腸和回腸的上皮細胞和腸絨毛。在進行剖檢的時候可以發現主要的病變部位在小腸,小腸內充滿了黃色的液體,空腸上皮細胞的空泡形成并脫落,腸壁變的非常透明。在一些臨床病例中,也可以見到小腸黏膜有出血點,腸系淋巴結發生水腫,在鏡檢的時候可以發現腸絨毛萎縮非常嚴重,從而使得腸道功能發生紊亂,消化和吸收能力大大降低。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與流行性腹瀉病毒對豬的感染部位不同,前者屬于全身性感染,也就是說不僅可以在小腸內能檢測到該病毒,也可以在鼻黏膜、器官黏膜、肺臟、扁桃體等多處器官中檢測到。小腸作為最直接的靶器官,一旦病毒入侵,小腸絨毛會逐漸萎縮,甚至消失,具有分泌功能的腸黏膜上皮細胞會脫落、壞死,從而嚴重影響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一般情況下,仔豬感染后會先嘔吐,后腹瀉,嘔吐物多為未消化的乳塊,腹瀉物多為黃色、淺黃色水樣,腥臭難聞。這最終的結果是導致發病仔豬高血鉀癥從而引起心功能紊亂和腎功能減退。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的發病情況在臨床上是很難區分的,很多時候會誤診為同一種病。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才發現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毒在抗原的形態、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方面都十分相似,但是免疫學和血清學上沒有交叉反應。兩者相比而言,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潛伏期比較短,一般情況下為24~36h即可引起感染豬的發病,也有一些例外,如豬只感染2~3d后發病的。而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潛伏期比較長,一般情況下在豬感染5~8d之后才能發病。兩者感染后其共同的特征是發病的豬呈水樣腹瀉,有黃色或者灰黃色惡臭的糞便,體溫正常。每個年齡段的豬均可感染,但是尤其是一周齡之內的仔豬最易感染,一旦感染后仔豬腹瀉2~4d即可死亡。哺乳仔豬和育肥豬的死亡率比較低一些,在感染后常表現為嘔吐、腹瀉、精神沉郁。育肥豬的后一階段的豬感染后很少會有死亡現象。成年母豬感染后常表現為精神沉郁和厭食的癥狀。總之是年齡越小,感染率越高,死亡率也非常高。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腹瀉病毒都可以通過病原學、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進行檢測和診斷。細胞傳代培養是目前獲得毒株、確定毒株類型的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另外,還可以通過電子顯微鏡、間接免疫熒光、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等的方法來確定該病毒的種類。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PCR技術和熒光PCR技術被廣泛應用在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毒的診斷當中,尤其是熒光PCR技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和開發。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屬于致病性疫病,來勢兇猛,一旦豬群感染,不易有效的收場,對于這兩種病的防控,注射抗生素是無效的,因此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著手。一是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抵抗力。這主要體現在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保證正常的能量營養代謝,也為仔豬哺乳提供有力的保證。另外要改善飼養環境,減少對仔豬對環境的應激。二是疫苗注射。疫苗防控是目前防控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最有效的手段,在生產實踐當中,多采用的是二聯苗。三是強毒反飼。這主要是將死亡或患有兩種疫病的仔豬的腸道取出來,進行處理后混入母豬的飼料當中,迫使母豬攝入強毒株,刺激母豬產生抗體,仔豬出生后可以通過哺乳得到母源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