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華
(八五O農場,黑龍江虎林 158422)
當生豬患上高致病性藍耳病時,其體溫能夠達到43℃左右,生豬全身皮膚會發紅,食欲差,精神不佳,眼分泌物很多,同時很可能會患上眼結膜炎,發病后期,生豬四肢末梢和腹部皮膚由紅色變紫色,病豬快要死亡之前,通常站立不穩、并出現局部神經震顫等癥狀;除四肢和皮膚疾病外,病豬還會出現呼吸困難,消化不良以及母豬流產等等癥狀。肺、淋巴結、腎臟和心臟都會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由此我們不難了解,生豬一旦患上高致病性藍耳病,不僅病情嚴重,而且危害很大,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盡快找到高效的防治技術。
作為商品仔豬,需要在斷奶后進行第一次免疫,其藥物劑量應控制在2ml。如果幼崽生活在高致病性藍耳病疫區,必須在第一次免疫后一個月內進行相同劑量的免疫接種。70日齡的母豬和公豬的接種程序同商品仔豬完全相同,并無差異。對于需要配種的母豬來說,需要在交配前一個月接種疫苗,而對于懷孕母豬來說,需要在分娩前一個月接種4毫升加強疫苗,公豬每六個月接種一次相同劑量的疫苗。接種是目前有效預防高致病性藍耳病的主要手段,藍耳病滅活疫苗目前主要針對懷孕母豬和種公豬進行,而藍耳病弱毒活疫苗主要適用于后仔豬、后備種豬和生產種豬,藍耳病弱毒疫苗適用于沒有被傳染病的健康豬。在疫苗接種期間,必須要做好連續感染的預防工作。除了高致病性藍耳病的免疫預防外,還應做好口蹄疫、乙型腦炎以及豬瘟等其他種類豬的疫苗接種工作,在選擇疫苗時,應盡量少使用細菌性疫苗,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良好的防治效果。
除了有效控制預防治療措施外,優良的養殖環境和先進管理技術同樣重要。要不斷完善和優化豬場養殖管理制度,嚴格堅持全進全出原則,堅持養殖場自我繁育和養殖,為豬場養殖創造良好環境。同時,還應盡量避免與其他養豬戶、種豬戶和豬販接觸,再結合自身養豬場豬的數量和發育情況,給予適量的飼料,從而不斷整體提升豬群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其次,要用地下水、井水或自來水喂養群豬,盡量不適用池塘水和河水,這樣,可以有效阻隔和減少細菌和病毒的感染途徑。豬舍、欄舍入口處應設置消毒設施,做到及時清理消毒,同時,還應輪換使用消毒藥物,這樣可以實現更好的消毒效果。
治療高致病性藍耳病的藥物種類非常有限。在臨床上,對癥治療是首選,必須有效治療繼發感染,不然后果難以想象。考慮到治療的難度,相關工作人員首先采用了早期藥物控制治療方案。根據此病流行特點和規律,在獸醫正確指導下,適當地用了抗生素,并提出了科學的用藥方案,有效和抑制了豬群感染細菌的可能性,從而大大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此外,考慮到抗生素藥物和大量藥物殘留,建議養殖戶嘗試使用中藥制劑,即將枇杷葉、金竹葉、紅木樹梢、桔皮、雞腳黃連、以及糊米等一同加水煎煮,榨汁,并定期給豬服用,且取得良好預防控制效果。
如果確認有豬病例,必須立即進行隔離。并及時向當地獸醫部門報告疫情,并嚴格按照相關部門要求采取切實可行的應急措施。同時,要通過深埋、焚燒等無公害處理病死豬和治療無效的病豬。其中最重要的是,切記千萬不要殺死或食用死豬,禁止病死豬流向市場,繼續傳播疾病。
一旦不幸爆發高致病性藍耳病,檢驗檢疫部門更加加大豬肉制品的生產監管力度,及時檢測出廠的豬肉制品,是否存在高致病性藍耳病毒,只有檢驗合格之后,才能出具檢疫合格證明。此外,相關部門還應不定期抽查市場上流通的豬頭制品,防止豬肉制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感染病毒。一經發現,必須追溯生產源頭,找到疫情發病源頭,及時防控,避免繼續事態惡化。
注意飼料管理,合理飼養。這樣,將更有利于提高豬的抵抗力。禁止使用過期飼料,并盡可能避免使用含有豬衍生原料的飼料。現階段,我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一部分原因是喂生豬泔水,但是泔水是高致病性藍耳病的潛在感染源,必須嚴格控制泔水的使用。
綜上所述,生豬繁殖和呼吸綜合癥病毒是誘發高致病性藍耳病的主要原因,此病具有高接觸性、高致病性、病情危重等特點。現階段,此病主要以通過呼吸氣體、尿液、糞便等傳染病毒。從某地實際流行病調查研究中發現,藍耳病傳染速度極快,而且來勢非常兇猛,特別是管理條件較差的養殖場,因此病帶來的經濟損失非常巨大。因此,相關部分和養殖戶必須高度重視藍耳病的預防和控制,并加大防控技術推廣力度,從而有效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益,保證廣大群眾能夠食用健康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