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貴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濟南 250000)
在業內,禽流感被定義為一種由正粘病毒科內A型流感病毒誘發的禽類、高接觸性傳染疾病。不管是雞、火雞等家禽還是水禽、海鳥等野禽,均可以感染本病癥,主要是經由呼吸道傳播,染病禽會有多種呼吸道癥狀表現,蛋雞產蛋率會顯著降低,嚴重時會出現批量性死亡,使養殖戶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既往,獸醫臨床多推薦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本病,但長期使用會形成耐藥菌株,難以有效維持禽類生命健康,影響食品安全。中醫藥在醫治、防控禽流感方面在療效、安全性等諸多方面均占據優勢,故而逐漸成為雞場禽流感預防領域中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
既往有大量試驗發現,中草藥持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癥、誘導干擾素生成、改善機體免疫力,提升機體抵抗能力等諸多藥效。在預防治療禽流感病過程中,獸醫多推薦有清瘟、瀉火、解毒功效的中草藥,大青葉、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等均是典型代表;石膏、知母等有清解、陽明、保津等作用;生地、丹皮等藥效以涼血、制火等為主;桔梗能改善肺部功能、運藥上行;木通能改善病禽高熱癥狀、促進尿液排出過程,導出體內滯留的熱量,較快速的清除溫邪熱毒;大蒜、蔥頭功能以解除表邪為主。
針對中草藥預防、治療禽流感疾病的作用機制,國內相關報道并不多見外的報道很少。既往有學者對中草藥治療及禽流感病的機理作出如下闡釋[1]:
(1)直接抑制病毒生長過程:主要是通過阻斷病毒繁衍階段的部分環節,比如吸附、植入、復制、成熟等,進而達成抵抗流感病毒的目標。例如含有多酚類物質的中草藥對流感病毒蛋白質和RNA合成過程能形成明顯制約作用,也降低了病毒的吸附能力;
(2)間接性的抑制病毒:通過強化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能力,改善病禽細胞、體液免疫狀態,激活巨噬細胞,誘導干擾素形成過程。黨參、香菇、山藥以及茯苓等中草藥對機體α-干擾素生成過程均有一定促進作用。
山東省張紹秋等[2]曾在2000年研究中為明確中藥物治療禽流感的效果,配制了中藥方劑“病毒一次凈”(組成有雙花、川貝、半夏、板藍根等18種中草藥),研究中納入10萬羽雞作為樣本量。試驗組羽雞接受以上自擬中藥方劑治療,連續用藥3d后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持續用藥到第6d時,采食,飲水活動基本恢復至無病狀態;第7d時,10萬只羽雞整體康復,產蛋率提升至66.5%,病程維持10d;在整個試驗研究工作推進過程中,因病死亡而淘汰4只羽雞,臨床治愈率高達96.0%。而觀察對照組內的病雞,發現在試驗全過程,癥狀體征均沒有改善,每天均會有死亡羽雞,產蛋率約為44.0%,直至28d時才顯露出整群康復的跡象,病程≥28d。“病毒一次凈”中藥方的作用有:清除燥熱、消除毒素,益氣養血,抑制細菌生長增至過程,平喘祛痰,消炎利尿,改善胃腸道功能,調整病禽機體免疫能力等。外加部分中草藥內含有易溶于水、易沉落的植物性色素,故而有益于優化雞蛋外殼品質與色澤,促進病禽卵泡良性發育過程,有益于延長產蛋高峰周期。
綜合既往國內外研究結果,認定多酚類、黃酮類物是抗流感病毒的主要有效成分。
當下,國內學者對魚腥草的研究深度持續拓展,基于魚腥草的醇提取物開展A型流感H1N1感染的小鼠體外保護實驗,不管是采用經口灌服還是鼻滴形式,均能減輕流感病毒對小鼠的襲擊過程,這預示著魚腥草的醇提取物局部成分有抵御流感病毒的藥效。
黃芩的藥效以清熱解毒為主,既往有研究人員經黃芩根莖與葉片內提獲到黃酮類物質,在體內與體外實驗中發現其具備抑制流感病毒生長過程、唾液酸酶生物活性的雙重能力。在細胞培養實驗中,觀測到黃芩內兩種類黃酮有抑制唾液酸酶活性的功效,進而較有效的阻礙流感病毒膜融合、脫殼過程。在后續是研究中,依照是否接種類黃酮,將白鼠分為接種組、非接種組,使所有實驗白鼠均感染流感病毒,2周后發現接種組、非接種組白鼠存活率依次為80%、20%,揭示類黃酮有預防流感病毒感染的功效[3]。
黃芪內含有黃酮類物質、20余種氨基酸與十多種微量元素。在禽類養殖階段,黃芪可以作為促進禽類快速生長的物料添加劑,還有強化機體免疫能力、防控疾病及削弱應激影響等諸多作用。復方黃茂多糖飲水療法能減少或規避禽流感誘發的禽類生物產蛋率降低的問題,恢復蛋皮品質,以上用藥效果顯著優于金剛烷胺。
中草藥是我國寶貴的醫療資源,有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不良反應少且輕微等諸多優勢,故而中草藥在預防、治療禽流感病方面有較寬闊的應用空間。特別是近些年我國禽業規模與中草藥藥理研究深度不斷拓展,將為更高效、安全防控禽流感病另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