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凡
進入21世紀之后,“三農”問題一直都是黨中央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村農業農民事關我國民生根本,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此推動“三農”的持續健康發展。在國家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社會治理還存在很多不足,必須引起重視。因此,需要認清農村社會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引入現代化的治理理念,根據當地實際優化治理機制,以適應時代變化,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農民,促使農村經濟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黨中央與國家政府一直都十分注重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之后,黨中央工作開展一直圍繞著“三農”問題,只因為“三農”問題事關我國民生根本,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是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根基。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和農村現代化同時進行,一旦兩者不能同步,必將對農業現代化產生嚴重影響。鄉村振興戰略首次提出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這也是我國“三農”工作的一個全新起點,它是指在新的健康發展理念引導下,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鞏固農民主體地位,促使逐步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進而促使農村各個方面良好發展。但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離不開農村的管理機制,很有必要充分認識和把握農村農業發展的特點,優化農村社會治理,促進農村科學發展,實現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雖然我國人口總數十分龐大,但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使得黨中央在發展中格外關注農村地區,而且農業生產發展關系到國家發展的根本。一旦根基不穩,勢必發展不長,農村發展不穩定,會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當前,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社會治理越來越成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在現代社會治理中,農村的作用是個變數,既可能是穩定的根源,也可能是不穩定的根源。因此,必須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促使農村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農村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目前,行政村仍然是我國的主要治理單位。與具有現代治理意義的城市社區相比,集中人口的數量相對較少。另外,農村人口分布廣,集中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治理工作的開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經濟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但和城市居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說在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農村,很多農民的人均月收入遠低于1000元,使得農民整體生活水平并不高。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文化開始影響農村,使得農村文化風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思想也對農村產生了影響。近些年,因為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對法律事務沒有更深的認識,使得農村違法犯罪形勢依然嚴峻。比如,農村吸毒較從前有所增加,聚眾賭博等現象還是不容樂觀。
和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比,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嚴重不足,服務能力不強。首先是醫療服務,在我國農村地區,因為醫療條件差,普遍存在看病困難的問題。其次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大部分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鎮,農村條件較好的家庭都會將孩子送往城市學習。還有就是就業,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農村人口的就業能力相對較弱,他們進入城市時只能從事一些相對簡單的體力勞動。同時,農村地區其他公共服務的供應也不令人滿意。文化和娛樂設施的缺乏,使得農民在空閑時間內往往選擇聚眾賭博等打發時間,沾染惡習,對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
因為我國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是太強,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在許多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污染加重,這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飼養畜禽所排出的污染物不經過排污處理直接排放到農村環境中,嚴重污染了農村環境。盡管近年來政府加強了對農村環境的治理,許多村莊都煥然一新,但其中大多數僅限于美麗的村莊、傳統村莊和其他示范村莊。由于環保意識薄弱、資金不足等原因,許多農村衛生環境還是比較差,有待提高。
要想充分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應當重視農業生產,發揮農業作用。對此,當地政府首先應堅持用市場化、持續化的眼光培育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打破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讓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要用工業化的理念壯大農村經濟,優化農民收入結構,積極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增強農民就業技能,拓展農民增收空間,為促進增收發揮重要作用。
要想完善社會治理機制,必須充分認識農村社會治理,把握其中不足之處。首先,基層黨組織與政府應當著力解決農村基層民生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方式手段,為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讓群眾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好處。其次,要加強監督,完善群眾服務機制,深化民生工程監督,充分發揮黨員監督作用,拓寬民生監督渠道,并確保各項民生實事的順利執行。
要想從根本上實現鄉村振興,就應從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上入手,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農村風氣。首先,應當充分挖掘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明風格,重視家庭文化,全面建設好農村。其次,應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設,深化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鄉村振興不僅要求農村經濟發展,更加重要的是農村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以此促使農村的科學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是農村發展的最大保障,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尊重自然發展規律,保護自然,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的統一。因此,各級政府應在農村建設中不斷推動綠色發展,以此帶動鄉村振興,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建設,加強農村環境治理,保護農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