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由
(河南省洛陽市畜牧良種繁育推廣中心,河南洛陽 471013)
養殖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落實更加有效的防治機制,在確診后針對實際問題踐行合理的治療措施,確保診斷工作能及時到位,優化后續工作的合理性,從而避免牛巴氏桿菌病對養殖人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018年,某地區養殖戶劉某發現最近家里牛場出現患畜精神不振的現象,近一周內相繼出現牛食欲廢絕的現象,并且伴有咳嗽、黏膜發紺等癥狀。養殖戶按照常規病的方式簡單用藥后并沒有改善,患病牛出現呼吸急促現象嚴重后死亡。
結合養殖戶的描述,病畜體溫連續幾天急速升至40℃以上,并且明顯的下痢現象,觀察其糞便,呈現出粥樣和液體狀,其中混有粘液以及血液,病牛在24h內相繼死亡,其中部分病牛的體溫高達42℃,且居高不下。觀察病牛患病期間,精神沉郁,反芻時而停止,并且患病牛的喝水量逐漸增大。最后出現呼吸困難以及結膜充血等現象,而在鼻孔出血后體溫降低[1]。
為了進一步診斷患病牛的疾病類型,在牛發病后對其臟器進行了相應的實驗室剖檢。一方面,開展病理剖檢的過程中保證場地清潔的同時,完成相應的消毒工作。另一方面,當地相關部門借助動物處置室完成剖檢工作,操作人員在開展剖檢工作前集中進行消毒液消毒處理,結合標準程序完成準備工作。
首先,結合病牛的來源和具體發病臨床癥狀,發現病牛多數都是從外地引進的牛,且本飼養的牛發病率較低,依據臨床和剖檢分析得出初步診斷,認定為牛巴氏桿菌病。
其次,結合病原學診斷分析,巴氏桿菌病本身并沒有指定的診斷機制和方法,主要是借助病原鑒定的機制完成相應分析,除了進行剖檢外,對可疑病牛進行了血液和水腫液的分析。(1)選取病牛心臟血、肝臟血、脾血和淋巴結血等進行檢驗;(2)利用血液推片進行鏡檢,完成涂片和觸片的分析,借助瑞氏染色完成對應的分析,認定為牛巴氏桿菌病[2]。
最后,綜合所有檢驗機制和結果判定為牛巴氏桿菌病。
為了進一步減少牛巴氏桿菌病對養殖戶造成的影響,要結合實際情況落實更加系統化的預防機制和治療機制,提高整體管控效果,從根本上打造可持續化管理模式,實現優化養殖的目標。
(1)針對牛巴氏桿菌病常發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基本要求定期進行牛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的接種,并且落實標準化的監督管控工作,提升疫苗管理和應用效率,為預防工作全面發揮作用提供保障。
(2)要對飼養管理要素和過程進行監督管理,盡量減少應激反應對牛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在牛群轉移和調運的過程中,盡量減少過多的顛簸和環境的急劇變化,主要是借助黃氏多糖粉劑口服液或者是注射液有效提升牛群的免疫力,避免應激反應對牛群形成不良作用,降低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病率。
(3)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要結合實際養殖環境對牛群密度和牛群健康管理情況落實具有針對性的機制,確保相應工序的合理性,且要盡量避免大范圍聚集產生的影響,從而發揮預防控制工作的優勢。
(4)在牛群引進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嚴格的檢測,確保相應檢測標準得以落實,且能有效減少交叉感染造成的影響和問題,打造健康良好的牛群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外來牛群引發的牛巴氏桿菌病蔓延[3]。
除了要確保牛巴氏桿菌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也要結合病牛的實際情況利用相應的治療機制,減少死亡率,有效發揮相應的優勢,打造完整的治療模式,提高控制工作的綜合效果,降低病牛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治療工序中,要結合中藥西藥治療機制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能選取最適宜的治療方案,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療水平,優化治療效果。
5.2.1 借助抗生素治療
(1)利用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完成濃度為12%的氟苯尼考注射液和濃度為10%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的治療處理,結合病牛的體重進行藥物用量的控制,一般而言,要維持在注射0.5ml/kg,維持在一天內1次到2次,連續使用3~5d即可,能有效提升治療效率。(2)借助氟苯尼考類藥物進行治療,主要是完成濃度為20%氟苯尼考注射液的處理,按照每公斤重注射0.05ml的用量進行治療,每天一次,連續使用2~3d即可。
5.2.2 借助中藥治療
結合實際情況利用中藥完成治療方案,主要選取雙花、連翹、射干、桔梗、黃連、柴胡等各50g,搭配30g牛蒡子和甘草,研磨成粉末水煎取汁完成灌服,一天一劑,連續使用3d即可,能獲得較為明顯的療效[4]。
牛巴氏桿菌病也被稱為出血性敗血癥,為了有效減少其造成的影響,要積極落實相應的診斷和治療機制,并且提高預防工作的合理性,完善相應控制流程,減少養殖業風險問題,避免經濟損失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