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巴拉干
(新巴爾虎左旗畜牧工作站,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200)
在養殖肉牛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的預防傳染性的胃腸炎,在實際操作中,在引入肉牛的時候,不僅不能在傳染性胃腸炎高發季節中引入肉牛進行養殖,還不能在冬季引入肉牛進行養殖,從而能夠減少傳染病胃腸炎發生的機率。在養殖肉牛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養殖肉牛的飼養管理,還需要保持牛圈舍衛生的清潔性,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肉牛生活的總體質量。還需要對牛圈舍的衛生進行定期消毒,避免出現傳染性胃腸炎的問題。在肉牛出現傳染性胃腸炎的過程中,需要對肉牛進行免疫接種工作的開展,從而能夠提高肉牛的抗病能力。
在養殖肉牛出現病毒性腹瀉的過程中,需要對肉牛的飼養工作進行合理的管理,從而能夠控制肉牛胃腸道疾病出現的現象。在對肉牛進行養殖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養殖人員進行肉牛飼養專業知識的培訓工作,對肉牛生長的實際情況進行關注,不僅能夠保證肉牛飼養飼料中營養的均衡性,還能夠提高養殖人員的專業能力。還需要保證牛圈舍環境的通風性,這就需要重視牛飼養環境的光照情況,對牛產生的糞便及時的進行處理。如果肉牛養殖中出現病毒性腹瀉的過程中,需要對患病的肉牛進行隔離工作,及時對疾病病情進行藥物治療,從而能夠對這種病毒性腹瀉擴展的情況進行合理控制。
在對肉牛進行養殖的過程中,其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是傳染性胃腸炎,因此我國就需要重視肉牛養殖中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工作。在肉牛發生傳染性胃腸炎的過程中,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是食欲下降和嘔吐,患病之后的肉牛會具有傳染性較強的特點。在肉牛發生病狀的時候,需要注意患病肉牛糞便的顏色,如果肉牛糞便的顏色是黃綠色的情況,并且會存在異味的現象,這就說明患病肉牛的病情加重了,腹瀉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脫水的現象。在對患有傳染性胃腸炎的肉牛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患病存在不同的階段就會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治療,其患病存在著早期階段、中期階段和后期階段[1]。
在患有傳染性胃腸炎肉牛的早期階段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食欲下降的情況還是不明顯的,這時候判斷是傳染性胃腸炎的情況下,可以采用藥物加入飼料中的方式進行治療,可以選用兩種藥物進行加入,一種是護仔康1號,另一種是抗腹瀉急救包,其加入的比列分別是500g/25kg和1.5%拌入飼料中進行肉牛的喂養,其喂服飼料的使用量是10d,并且需要同時對補液鹽進行口服[2]。
在對中期階段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口服喂藥的方式得到的效果并不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這時候可以對藿香正氣水進行灌服,其灌服量是10ml,還可以選擇恩諾沙星進行注射治療,其濃度是2.5%,一般注射恩諾沙星的劑量是4~8ml。
在對肉牛腹瀉的后期階段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后期就會出現脫水的現象,因此會加大四肢發紺問題的嚴重性。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肉牛病情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資料,可以選擇葡萄糖生理鹽水進行肉牛的肌肉注射,其濃度是5%,注射的劑量是在100~300ml,還需要使用碳酸氫鈉和安鈉咖進行輔助治療,其濃度分別為10%和20%,安鈉咖的使用量是4~6ml,碳酸氫鈉的使用量是25~50ml[3]。
在養殖肉羊中出現病毒性腹瀉的過程中,發生這種疾病的死亡率是比較高的,但是會存在一定的潛伏期,潛伏期的時間時間7~14d。因此可以把患病的肉牛分為慢性和急性。
急性病毒性腹瀉和慢性病毒性腹瀉之間的病情呈現是不一樣的,因此治療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其主要的病狀體現在體溫升高、咳嗽問題明顯和精神不振的現象,甚至還會出現口腔黏膜糜爛的現象,從而會導致腹瀉問題的出現。肉牛排出的糞便會出現惡臭味嚴重的問題,呈現淡黃色顏色的糞便,設置糞便中會出現血液和腸粘膜的現象[4]。
在對患有病毒性腹瀉的肉牛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止瀉,對出現病毒性細菌感染的情況進行有效的控制工作,從而能夠對患有病毒性腹瀉的情況進行緩解,提高病毒性治療的整體效果。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混合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其混合注射的藥物包括了海達注射液、碳酸氫鈉注射液和維生素C進行治療工作,其注射的次數是1次,注射的天數是在3~4d。同時還可以采用大青葉和利巴韋林等藥物對患有病毒性腹瀉的肉牛進行治療工作,增加肉牛抵抗病毒的能力,從而能夠減少病毒性腹瀉情況的出現。
在養殖肉牛的過程中,會存在嚴重的疾病問題,會對肉牛的正常生長造成直接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國重視肉牛的養殖,并根據肉牛養殖的實際情況制定相對應的管理制度,對比較常見的胃腸道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肉牛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