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東 孫慶華
(1.廣東省汕尾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廣東汕尾 516600; 2.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畜牧技術服務中心,黑龍江大慶 166200)
雞傳染性腦脊髓炎的病原屬于小RNA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對氯仿、乙醚、酸、胰酶、胃蛋白酶、DNA酶等擁有較強的抵抗力,通過口傳方式使雞群感染,在病雞的糞便中能夠發現大量活體病毒。該病的主要攻擊群體為幼雞,經種蛋(垂直)傳播,成功孵化的病雞一般在4周齡的時間內出現各類癥狀,導致死亡。
雞感染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后,通過垂直傳播的方式傳染給后代,但橫向間的接觸式傳播感染率較低。在自然生態環境下,除了雞之外,雉、鵪鶉、火雞等與雞種群接近的物種也會感染此病毒,且均在幼年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相比之下,雞群對于此病毒的抵抗力最低。在人工養殖中,任何日齡段的雛雞均存在感染的可能性。通常情況下,病毒的潛伏期在7d以內,部分經由橫向傳播、導致感染的雛雞,病毒潛伏期浮動范圍較大,最少為12d,最大甚至超過30d。根據資料顯示,3周齡以內的雛雞感染率最高,但小部分7周齡左右的石岐雜雞等雞類分支也出現過確診狀況。病雞最初的癥狀為反應能力明顯下降、精神不振、活力不足。比如雞仔在短暫的活動后(移動極短距離)立刻進入蹲臥狀態,且以跗關節與地面接觸。之后出現明顯的共濟失調狀況。此時如果進行人工驅趕,雞仔的走路方式將會改變,以跗關節作為支撐,雖然試圖拍動翅膀,但無法維持平衡,幾乎每走一步即會出現摔倒的趨勢。癥狀出現3d左右的時間后,病雞的肢體出現麻痹現象,完全無法支撐機體,出現倒地、側臥的情況;發病5d后,頭部、頸部出現震顫,程度日趨嚴重。與此同時,病雞的體貌特征明顯下滑,生長發育受到了極大限制。
對病亡的雞進行解剖后發現,雞傳染性腦髓炎病毒誘發病變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腎臟、胰腺等內臟器官,但對周邊的神經系統幾無影響。此項特征被視為臨床確診的重要依據。在病變的中樞神經中,受病毒影響,神經元出現變性、膠質細胞出現增生、血管套等現象。在腦脊髓的灰質層中,發現神經元中央染色質出現較為嚴重的溶解現象、神經元細胞腫脹程度遠遠超過正常范圍、樹突和軸突幾乎“不見蹤影”、細胞核發生偏移甚至完全消失。
通過上述內容雖然能夠大致確認,但由于其他病毒引發的傳染病也會呈現出相似癥狀。因此,必須經由更加精確的方式確認病原。首先,對病雞的腦組織進行取樣,制備懸液,主要目的在于分離病毒。其次,采用熒光抗體技術對病毒抗原進行鑒定。此外,運用瓊脂擴散凝集試驗也可以確認病毒是否存在。最后,實驗室診斷、鑒定的方式歸屬于血清學范疇,重點針對病毒本身以及病毒抗原。為了提升檢測的準確性,還可以采用病毒中和試驗的方式,對雞胚的特征性病變進行觀察、計算,如果發現中和指數超過臨界范圍,則認定為抗體呈陽性,即確實感染了該病毒。
除了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測外,早期現象也可作為一項重要的診斷依據。比如產蛋量雖然顯著下降,但在成年雞群中并未發現明顯癥狀;雛雞出現跛行、腿部麻痹等表征。需要注意的是,致使雞群出現此類癥狀的真實原因多種多樣,不可盲目定性。基于此,實驗室診斷、鑒別必不可少。
目前,尚無針對雞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的特效療法,主要的防治方向應該放在免疫接種和加強管理兩個方面。在日常飼養管理時:首先,必須定期對雞舍、飲水槽、雞群接觸過的一切器具進行消毒、清理,務必將糞便等病毒大量殘留的“媒介”清除干凈。其次,養殖戶不可貪圖便宜,嚴禁從疫區引入雞苗和種蛋。再次,發現相關癥狀并經過實驗室鑒定、確診感染該病毒后,在一定期限內(30~45d),不宜對種蛋執行孵化作業。最后,將重癥雞立刻銷毀;對輕癥雞實行隔離飼養觀察,可以適當注射抗生素。此外,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E、谷維素等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雞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在免疫接種方面,可以通過飲水法,對雛雞接種由1134毒株制成的病毒活體疫苗。但此種方法具備一定的毒副作用,適用的雞群范圍有限。當前市場上存在的、效果最好的疫苗為AE病毒滅活疫苗,其安全性極佳,且不會產生任何毒素。但此種疫苗造價昂貴,需要對雞群逐一注射接種。
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方法(ELISA),對雞胚進行病毒敏感測驗,發現未接種疫苗的產蛋雞群中出現大量感染癥狀。此種現象并非個例,在我國大多數商業化大規模家禽養殖基地中均有所發現。基于此,養殖人員和衛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員必須予以重視,務必在日常管理中做好針對性的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