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瑞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隨著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快速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沖擊。在各種文化快速交融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對具有秦巴山區地域特色的體育非遺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與發展是當務之急。
四川秦巴山區包括達州、巴中、南充、廣元和綿陽在內的5個市級行政單位,覆蓋通川區、開江縣和宣漢縣等25個區、縣。本區域分布著以三國時期蜀道為特色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和以川陜蘇區為特色的非物質紅色文化遺產資源等。
1932年2月紅軍在通江縣建立了川陜省蘇維埃政權,為了使根據地各級干部和人民群眾鍛煉身體,以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積極開展體育運動。就地取材修建運動場,成立赤色體育會,吸收會武術的蘇區工農群眾來校任教,廣泛開展以“強健體魄、殺敵建功”為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首先,形態多樣,內容豐富。四川秦巴山區的體育非遺資源種類多樣,通川區的元九登高節、開江縣的拗棒和宣漢縣的土家余門拳等三十余類國家級、省級文化遺產;其次,分布廣泛,特色鮮明。涵蓋四川秦巴山區25個的區、縣。尤其以傳統武術和傳統手工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在省內、國內具有一定辨識度。最后,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民俗性。四川秦巴山區的體育非遺資源本就隸屬于秦巴山區,不同地區的體育非遺資源具有不同的地域語境,同時也適應于不同的民俗場合。
秦巴山區體育非遺資源種類繁多,可以打造特色鮮明、具有魅力的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自身的局限性。進入新時代,體育非遺資源保護和發展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非遺資源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優秀體育非遺資源總量相對較少的矛盾,已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優秀體育文化資源的需要。
體育主管部門與文化部門對于申報秦巴山區的體育非遺資源分工不合理,民間與政府組織交叉,出現管理功能錯位,導致體育非遺資源的歸類界限模糊不清。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和管理歸屬于當地的文化部門,體育部門也無法介入到體育非遺項目保護中,文化部門對這些體育非遺項目管理也是按照其文藝屬性而并非體育屬性來進行管理,使得在體育非遺項目的管理方面存在機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問題。
在秦巴山區體育非遺資源的開發中,大規模、單方面的商業開發取代了系統的、全面的遺產保護,影響了體育非遺資源的內涵。目前秦巴山區主要是采用,商業公司與當地的旅游部門聯合,由旅游公司統一承包,讓體育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商業旅游演出,反復表演民族體育非遺項目,導致其形式單一,缺乏創新與活力。
體育非遺資源理論研究體系還不夠完善,容易導致有技藝而無人可傳的尷尬局面。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年來引起人們注意的一個學術領域,就目前對體育非遺資源的研究從論文的數量來看是較多的,但是在研究質量上卻存在很大的不足。同時,對于體育非遺資源項目的保護措施大都停留在口號的層面上,由于其概念化和程式化的研究過程導致其研究無法真正落實,因此有建設性意見的論文成果也并不多見。
體育非遺資源傳承載體不足是影響其開發和保護的主要因素,缺乏載體,就會使其不能靈活地發展。目前,體育非遺項目傳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急需搶救性保護。四川秦巴山區體育非遺資源代表性傳承人年齡超過60歲以上人數占到一半以上,并且這些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傳承人逝世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傳承人一旦逝世,許多體育非遺資源就即將出現失傳的局面。只有在認定代表性傳承人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體育非遺資源保護與傳承機制,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與發展。
用于服務和管理體育非遺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地區亦沒有形成相應的專項法規。我國出臺的法規政策中涉及體育類的很少,相關的法規政策建設嚴重滯后。我國關于非遺資源保護的文件主要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制建設內容和數量不足,對體育非遺資源進行保護的專門性立法則更少。其次,分級管理、作品申報、保護獎勵等措施已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與不協調性,急需對其進行改革創新。
首先,由于社會和生活環境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地許多青少年從農村外出打工。項目傳承后繼乏人,招收徒弟困難。其次,社會群體參與不夠廣泛,傳承與發展的關系處理不當。這種社會發展狀況已經嚴重威脅到體育非遺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使之面臨“人亡藝絕”的境地;同時,體育非遺項目缺乏項目傳承人的指導和傳授,許多體育非遺資源項目正面臨著后繼無人和瀕臨失傳的境地。這對于體育非遺項目保護與發展工作極為不利,急需進行改革創新。
由于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要求我們在繼續推動體育非遺資源保護的基礎上大力提升其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發現并解決現存的問題,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的需要。根據秦巴山區的具體情況,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項具體的保護與發展路徑: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斷建立和完善體育非遺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能將生產與保護、市場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的相關政策,并聯合民間社會團體與地方高校共同開發具有秦巴山區地域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把體育部門納入到管理部門當中,由文化和體育部門進行共同管理,并將其作為政府的一項“工程”來進行落地。
首先,建立和改善科學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體育、教育和文化等部門合作交流機制,針對非遺資源保護中存在的“重視申報工作,輕視遺產保護工作”等問題,體育及相關部門應及時地、積極地改變工作思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促進體育非遺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其次,加大政策和財政投入,為體育非遺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提供經濟保障與支持;最后,針對部分被開發商和相關部門開發過度、保護不得力的項目,應設立退出機制,把有限的政策和財政資源運用到真正值得保護和推廣的體育非遺資源項目中去。
首先,促進體育非遺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是體育非遺資源實現各種價值的重要手段;其次,目前體育非遺資源的開發途徑較為單一,其開發和保護的深度與廣度也不夠充分,與相關產業的跨界融合、協同發展也不夠協調。急需合理適度地開發體育非遺資源,并根據體育非遺資源的特點,使其在學校中與體育課程教學相結合、在社區里與“全民健身”相結合,在社會上與市場結合,推動體育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
從理論層面來看,對于積極地申報體育非遺資源也是保護和發展的有效途徑。目前秦巴山區的體育非遺資源的相關研究仍然比較薄弱。首先,必須重視體育非遺資源保護與發展的學術理論研究,為申報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和參考;其次,重視國內外各高校在推動體育非遺資源保護和發展的基礎科學研究,積極地整合、篩選相關學術資源,有針對性的對體育非遺資源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后,促進川內高校建立相關研究院和實驗基地,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并建立體育非遺資源數據庫,為體育非遺資源的發展提供智庫支撐。
首先,加強從秦巴山區基層培養人才,并重視學校體育教育優秀人才的培養。促進體育非遺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其關鍵在于傳承人,必須要注意在保護和培養傳承人,力求各個體育非遺項目都后繼有人;其次,對于高齡傳承人,在現實生活、相關政策等方面給予關心和幫扶,確保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非遺資源的傳承工作中去;最后,通過組織優秀的體育非遺項目人才,開辦體育非遺資源講座、培訓班、演出活動等,增加社會影響力。
首先,通過新興大眾傳媒對體育非遺資源的傳播,增加對體育非遺資源的社會認知程度;其次,大眾傳媒也能促進秦巴山區體育非遺資源的對外交流,讓國內外認識秦巴山區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最后,運用多種手段推動體育非遺資源保護與新興大眾傳媒融合,加強體育非遺資源的“互聯網 +”建設,并利用“旅游 +”、“+旅游”等模式,將體育非遺資源中的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在其基礎上開發和創新,促進具有秦巴山區地域特色的體育非遺資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保護與發展優秀的具有秦巴山區地域特色的體育非遺資源是樹立文化自信、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是倡導全民健身、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手段。通過多途徑、多渠道的對原有體育非遺資源進行不斷地開發、保護和創新,讓秦巴山區的體育非遺資源不斷融入大眾的生活,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秦巴山區體育非遺資源的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