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強
(濟寧醫學院 山東 濟寧 272067)
習主席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取消以藥養醫,堅持預防為主,預防重大疾病”的全民健康戰略。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健身氣功在理論和功法的繼承、發揚、創新和發展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從不同文化視角、不同專業領域來解析釋義,結合新時期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中國傳統健康文化創新性的掌握了解,打破傳統文化單視角領域形成的偏頗之見,增強對民族文化學習傳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多學科、多角度和多文化的助力,成為當代健身氣功發展的文化自信前提。
有氧活動被認定為第六大生命體征中的一種,健身氣功屬于有氧運動,運動的強度負荷適合所有人鍛煉,從醫學運動處方來分析健身氣功的的好處,可以分為生理受益、心理受益和社交受益,這對患病者的身心負擔減輕不容小覷。《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所說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健身氣功功法練習舒經展絡、抻筋拔骨、氣定神閑和精神內斂等提供了“治未病”的可能性,也是作為“治已病”的運動處方。
2019年5月底,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制定《健身氣功行動計劃(2019-2021年)》:到2021年,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健身氣功處方研發素材庫,完成30種健身氣功處方研發工作。從運動處方的推出來看,人們對“運動是良藥”的健康文化認知是健身氣功傳播有序的關鍵。健康的迫切性的問題要從當代社會實際問題來分析,我們應該思考:醫療發達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為什么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凸顯康復與體育運動結合,以體育運動的形式指導健身,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面向患病人群實施藥物干預和運動干預,通過健身氣功的運動手段來提高每個人的健身養生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健身氣功推廣的助推器。
研究發現: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病人通過健身氣功技術、技能的學習,深入掌握功法的文化內涵后會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步在行止坐臥、心理調適等的生活方式中改善,對這類疾病的康復達到了很好的預期效果。王安利老師對健身氣功推廣的必要性談到:醫療重要但不是萬能的,要走醫體融合道路。給我們的啟示:體醫融合背景下健身氣功與醫療的融合勢在必行,分析健身氣功的技術要領把握正確的運動規律,讓健身氣功的健身文化和練習方法走上尋常路,走入“尋常百姓家”。
《黃帝內經》首篇《上古天真論》中論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靜則神藏,燥則消亡”主張“靜”的防病養生思想,著手點上要先從飲食起居去改善,提高生活行為方式的修養,實現精氣神的飽滿;儒家《論語·雍也》講到:“知者動,仁者靜。”把儒家道德的核心“仁”與“靜”緊密聯系到一起,《大學》中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論述了“靜”在“止”“定”、“安”、“慮”、“得”的地位和階段,是儒家對“靜”的經典論述;《道德經》論述有:“致虛寂,守靜篤……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想進入靜的狀態要從“虛極”入手,有觀察身心變化、外在萬物的運動、發展規律等方法,老子還講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從驅除多的欲望的方法來達到“靜”的狀態,可以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實現淡泊寧靜的身與心的和諧;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中的“禪”又稱為“思維修”,義譯為“靜慮”,禪宗的學習體悟方法是從“靜”入手,《壇經》中慧能解釋:“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破除了單一形式的體悟方式,指明了“禪”不在“坐”的練習方式,要通過改善行、住、坐、臥和心理思維觀念,實現生命質量的提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李亦畬太極拳論《五字訣》中首句論述為:“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靜”成了太極拳練習的要訣。
王陽明論述“靜”的幾層意思:認為“靜”近“道”、“靜”即是“定”、“靜”是恬淡無欲、“靜”能悟天機和見天道,肯定了“靜”的重要性;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首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主張靜下來就能夠達到修養身體、修復身體的目的;通過儒釋道醫武文化傳承的解讀發現:“靜”是存在于五家傳統文化中的共性,健身氣功的文化理論在“靜”的解釋中不偏廢其中的任何一種文化,并能夠創新性的發展來適應社會時代的新需求。健身氣功的練習要有外在環境的“靜”,也有內在意識心靈的“靜”(內在心理活動專注自身動作變化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外環境和“內環境”的“靜”是最理想的條件,健身氣功與“靜”的關系從三點來理解:一是“靜”是健身氣功練習追求的階段性目標;二是“靜”需要借助特定方式的身體練習,不局限于健身氣功動作技術本身;三是檢驗“靜”的標準要看是否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健身氣功文化理論扎根在過去,適用在現在,發展在未來。我們既不能固守傳統,也不能全面擯棄,前人們的實踐經驗總結濃縮在眾多的文獻資料中,是非常寶貴值得借鑒學習的。身心意主要是從身體、思維、意識三方面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傳統哲學思想范疇的“天人合一”,中醫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看做一個“小宇宙”,自然萬物看做一個“大宇宙”,這種對人身整體觀的對待方法為和諧的健康養生理念提供治病防病養生的方法;人有三寶“精氣神”,是追求養生的人們自始至終都談論的三個指標,“精”從飲食中獲取,膳食合理,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為進一步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做好充分的物質基礎。
三調是健身氣功習練必須掌握的鍛煉要求,同時也應用于站樁、瑜伽、靜養和武術等各種形式的健身養生功法里面。按照調身、調心的練習方法,隨著練習的深入,呼吸也會出現緩慢、深長,身體更加的通透,觸覺靈敏,達到調息的目的,《莊子》里所論述的:圣人呼吸以踵。石鑒月教授在瑜伽拉筋健身的理論中提出拉筋方法是:拉伸、保持、傳導、舒張,這種靜態拉伸方法尤其要做好三調,缺一不可,即便是瑜伽專門的調息法也要充分做好身、心的前期調適。孔令宏教授在玄妙的內丹與科學的講解中強調:調身、心、形、神,意、識、情、欲。這與諸葛亮“靜以修身”、慧能禪宗的“安閑恬靜,虛融澹泊”的身體整體觀有相通之處。這對健身氣功的“三調”給予借鑒和啟示:調身讓身體處在舒適自然的放松狀態,通過身體姿態的調整實現身體各關節、臟腑的運轉;調息會讓浮躁的心靜下來關注自身;調心是要求意念的專注。通過健身氣功功法的三調達到身體、思維、意識三方面的改善。
健身氣功是我國古老的健身養生方法,屬于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以術載道、由術求道的手段,“道”和“精氣神”的表述蘊含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字里行間,被視為認識宇宙天地、生命萬物、精神氣質等的大智慧理論總結。瑜伽的調身、調心、調息能實現補氣、補精、調神;大成拳的站樁功法要求開胸展背、橫肘開肩、頂若繩懸;武禹襄的太極拳身法八要: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只有提起精神反復提醒自己按照要求完成動作,才能逐步靠近動作技術要領。前人們幾十年練功總結的經驗,也同樣需要我們花費時間來理解體會,我們所講的“功夫”也可以認為就是“時間”的代名詞,只有時間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自身的經驗總結,就能夠理解行到言到、行先于言、言行一致的深切內涵。
健身氣功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要不斷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醫、釋道儒、哲學和注重人與自然研究的社會學。新時期有新需求,健身氣功在汲取各家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學習了解現代的知識理論,包括西方醫學、運動學和心理學等,文化理論的借鑒使健身氣功文化更加和諧、包容,防止出現健身氣功的技術豐富多彩,文化理論不足的知識透支狀況,多文化理論的融合是健身氣功健身防病的一大法寶,引導人們在提高技術、錘煉心性、繼承傳統中去歷練學習,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有的運動健身方式,形成特色的健身文化,把健身氣功這一中華瑰寶發展推廣,也讓其他國家民族通過學習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實用魅力和文化魅力。
(1)健身氣功屬于有氧運動,為良好的健身生活方式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讓健身氣功的文化理論和健身方法走向 “尋常百姓家”,是新時期“治未病”的預防良方,也是“治已病”的運動處方;
(2)“靜”的理論源遠流長,要借鑒釋道儒醫武五家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我所用的”的正確學習態度。分析認為:“靜”是鍛煉出來的,生活當中的行住坐臥等方式是其檢驗標準;
(3)健身氣功練習要求身體、思維、意識的和諧統一,旨在提升“精氣神”的飽滿,提高身心素質,開啟自身的智慧。
(1)醫療衛生機構的支持監督,明確體醫融合方法、健身氣功與醫學相融合的運動干預手段,做好運動處方的實效性跟蹤研究;體育行政機關實施有序穩妥的全民健身運動推廣策略,把健身氣功列入其中;
(2)學習釋道儒醫武等傳統文化的基礎性理論知識,推進健身氣功理論的良性發展;
(3)多學科、多文化、多領域的交流學習筑基健身氣功的良性發展,解決健身氣功“知識透支、本領恐慌、技能不足”的危機;
(4)以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圭表,從客觀的角度來甄別區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