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國 李寶龍
(吉林省梨樹縣畜牧總站,吉林梨樹 136500)
犢牛指的是從出生到6月齡的哺乳牛。這一階段的生長發育最為迅速,但其自身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免疫力差,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對飼養管理要求較高。要根據犢牛的生產目的和生長階段制定有針對性的飼養管理措施。對犢牛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能夠有效增加牛的重量、提高牛群質量。所以,加強犢牛的培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初生犢牛的消化器官不發達,尤其是前胃。皺胃是唯一發育并具有功能的胃。哺乳時,乳汁通過食管溝的反射作用被直接吸納進入皺胃,靠皺胃消化食物,如果飲喂過急或過快,乳汁很可能會經閉合不充分的食管溝溢入瘤網胃間,引起異常發酵或消化不良,影響犢牛的正常發育。
(2)初生犢牛的瘤胃功能發育不健全,瘤胃容積小,僅占總胃容積的30%左右,到一歲半時才接近成年牛的水平。隨著犢牛日齡的增長,犢牛一般3周齡后瘤胃才開始逐漸發育,加上合理的采食犢牛開食料以及優質的粗飼料,會使瘤胃的功能日益完善,犢牛在出生3~4周才開始反芻,這時僅能利用少量的精料和優質的青干草,母乳仍然是其主要的營養來源。此外,新生犢牛胃腸空虛,沒有建立正常的分泌反射,胃蛋白酶和凝乳酶的分泌不充分、不活躍,皺胃和腸壁上沒有分泌黏液,直到吸吮初乳并進入皺胃后,才刺激胃壁分泌消化液,隨著胃的發育日趨健全,其消化機能也隨之增強,并逐步完善。
(3)抵抗能力差。初生犢牛的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健全,犢牛的抵抗能力差,特別是在出生的頭幾周,極易感染肺炎和痢疾等疾病,所以為了減少犢牛患病,除了要加強初生犢牛的護理外,還要讓初生犢牛盡早的吃上初乳,因為母牛的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犢牛在吃到初乳后會獲得初動免疫,以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4)生長發育迅速。初生犢牛的體重僅為成牛牛體重的6.5%,出生后的生長發育迅速,如果在這一階段的營養供給不足會導致犢牛的生長發育受阻,嚴重時會導致犢牛停止生長而成為僵牛。犢牛在哺乳期的增重速度主要取決于母牛的泌乳量,所以一定要加強哺乳期母牛的營養供給,以保證分泌足夠的乳汁,使犢牛能夠吃到充足的初乳和常乳。
出生的犢牛調節機能發育不完善,血液中缺乏免疫抗體,腸道適應性差,抗病或抗寒冷能力差,故出生兩周內死亡較多,應注意加強護理。隨著犢牛的生長,母乳顯得不足,因此應注意及時補飼,并在適當時間斷奶,有利于犢牛的成長。實踐證明。犢牛時期堅持做到“三早”(即早喂食初乳、早開飼、早斷奶)、“三查”(即查食欲、查精神、查糞便),可有效的提高犢牛的成活率。下面是實踐中的具體飼喂方法以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要注意讓犢牛早吃好初乳和排好胎糞。母牛的初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抗體以及大量的維生素和鎂鹽等礦物質,對犢牛增強體質、抵抗疾病和排出胎糞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犢牛出生后能自行站立時,應人工輔助其早吃到初乳。
犢牛可隨母牛一起在圈舍內自由運動,保證犢牛吃到初乳,這樣可保證犢牛免疫力提高,抗病力增強,少發病。犢牛吃奶時,通常頻頻搖頭,吮吸乳頭乳汁發出“咂咂”的聲音,吃飽后開始嬉戲;但若發現犢牛吃奶時邊吃邊撞,說明母牛奶水不足或缺奶。據調查,7天內死亡的犢牛占全部死亡數的87%以上,危害較大的疾病是“三炎癥一痢”即肺炎、胃腸炎和犢牛痢疾。千萬要搞好圈舍的消毒衛生,加強通風換氣,但要注意避免賊風侵襲和保證適宜的溫度,保證圈舍的干凈衛生,消滅蚊蠅,防治蚊蠅叮咬所傳播的疾病,做好消毒措施,保證犢牛吃奶時間,以提高犢牛的成活率。
當犢牛能夠舔食草料或食槽、水槽時,就開始喂食青干草和飲水。因此圈舍內應常備有青干草、鹽磚、清潔飲水等,讓犢牛自由舔舐,以誘導犢牛開飼。
常用的方法如:從母牛嘴里取反芻的草團2~3個,之后喂食犢牛,草團中含有瘤胃素,這樣能增加犢牛瘤胃內微生物的含量,有利于犢牛對草料的消化吸收。
但開飼要注意少喂食草料,因為犢牛的胃還沒有發育完善。
隨著犢牛采食能力的增強和采食量的加大,母乳不能滿足機體需求,應在15d就開始為其補飼混合犢牛料,方法以隔欄補飼最好,其飼喂量應隨日齡增加而調整。一般,15日齡犢牛的日喂食量為 75g,30~60d 達到 175g,60~90d 達到 350g,90~120d 達到725g。
此時應根據犢牛體格發育情況進行斷奶。斷奶方法分兩種。即一次性斷奶和間歇性斷奶。一次性斷奶提出在斷奶的犢牛群中放入幾頭較大月齡的牛,以引導其飲水、吃料等,減少斷奶的應激反應;間接性斷奶是根據犢牛的生長發育和體質強弱的不同,而采取吃奶一階段,在補飼一階段,反復幾次,使其斷奶的方法。
實踐證明,如果犢牛前后正常補料,可減少斷奶造成的應激反應并對以后的育肥增重有益。反之造成育肥成牛的營養供給不足,會造成其終生的缺陷,如體軀狹而短、體重較輕等。因此,斷奶后的育成牛不要全部換料,繼續喂犢牛料,經過兩周的過渡期,再換育成料,避免由于應激反應而發生的犢牛腸毒血癥。為肉牛的成牛育肥提供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