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盛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處 吉林 長春 130022)
協同學理論是通過一整套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描述各種系統和運動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以信息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它吸收了平衡相變理論中的序參量概念和絕熱消去原理,并與不同學科的相似現象進行了比較。它揭示了每一種制度或現象從無序到有序的共同規律。與耗散結構理論一樣,協同學也以開放系統偏離平衡為研究對象,但它明確指出,系統從無序向有序轉變的關鍵不是系統是平衡的,也不是非平衡的?;蚓嚯x平衡狀態的距離,但構成系統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即開放系統不僅處于非平衡狀態,而且處于平衡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呈現宏觀有序結構。
協同學理論在體育方面研究越來越廣泛,如邵桂華,滿江虹(2016)基于競爭與協同的視角對競技體育系統進行分析,認為形成以“共同發展”為標志的秩序參數,是引導競技體育系統實現向更先進、更有序的過渡。這顯示了協同學理論對體育運動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楊國清學者(2017)從協同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河北省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有序參數應在自組織演化動力模型下建立,這樣才能引導和促進河北省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還有趙芝玉,孫傳寧等(2008)通過協同學視野對體育教學探索,為體育教學理論提供了關鍵和有效的思考方式。由此來看,在體育教學與設計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通過協同學理論去深入研究。
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最基本途徑,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設計實力課堂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F行體育設計的目的是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原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要求全部學生都能在體育教學有所收獲,不過還要遵循一般教學原則,設計的內容要根據被學生的心身特點進行特殊需要設計,使得每個學生在教學中都能有所收獲。所以體育教學設計時應遵循自主性、自愿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等原則。
在體育教學中存在很多的不穩定性,這些不穩定性因素往往影響體育教學的開展。體育教學的不穩定性因素分別有教師個人素質、學校體育文化環境、體育氛圍,還有場地與天氣等。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存在會影響體育教學設計的下一步進行,所以我們必須把不穩定性的結構轉化為有序的結構,對此我們可以把教學的情景掌握在手中,預測下一步的教學。
協同學在體育教學設計方面應用的不是很廣泛,但是協同學結合到體育教學的效果是非常好。首先協同學在體育教學中起到自我激活的作用,根據學生的主體的需要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實現自我組織的行為,將一個混亂的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其次在體育教學中,協同學理論對學生起到自我定向的作用。自我定向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能在學習中自律,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多加鼓勵,讓更多的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提高對練習的要求和激發他們自我比較或與他人比較的意識。還有就是協同學在體育教學對學生起自我調節與自我規劃的作用。目的是使學生始終保持激情投入到學習或訓練中去,通過一種積極的非平衡的方式去促進教學優化發展。
(1)同質分組教學。
同質分組教學根本的出發點是在不同水平層次上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到學習計劃去,實現不同層次技術的提升。假如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對同質分組教學的追求,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強調對事物的控制和恐懼事物的復雜性。分層次水平教學可以采用類似于工廠管理分部門管理模式,把教學中的每一個因素按設計要求提前安排好,然而教學步驟和教學情境就能按照預先準備模式來演繹,使得整個教學變得井然有序。這種教學模型可以通過教師設計的評分機制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得教師對更多的確定性和不穩定加以控制和掌握。
(2)異質分組教學。
異質分組體育教學則向展現另外一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充滿未知數。這樣教學模式使教師脫離對教學的掌握與控制,使得教師不能預測體育教學的效果和猜想下一步的教學情境。在這種由亂流、耗散甚至混沌構成的教學情境中,以轉變、多重解釋、多元化發展為特征的教學框架下,控制的力量將不得不讓位于理解與對話,確定性被不確定所取代,預測與測量也將無用武之處。
(3)在同質分組與異質分組中體現教學的自組織。
由于學生的競爭水平不同,所以不同競爭水平的學生之間必然存在競爭。這樣的競爭也將導致更高層次的合作,這將導致系統產生更多的可發展參數,使得系統中的序參量趨向越來越高級別有序。在體育教學過程也不例外,由于每個學生的運動能力、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式都不一樣,使得在教學中充滿很多積極因素。通過制定相同的考核標準,這將使學生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由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認知差異,使得他們為了追求更高的分數和更好的技能,這時就會出現教學的自組織。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應設計多一下自組織環節,讓學生通過認識自我的不足或與他人比較,尋求符合自身的提高方法,而教師應該在其中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
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整體與部分在事物發展中是密切相連,缺一不可的關系。他們都是對方成功的關鍵,整體是由多個相關的部分緊密鏈接起來的,一但相關部分缺失,構成的整體就不可能存在。部分如果脫離整體,失去本來的價值,部分不再是其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們之間也相互影響,部分的結構的改變也會使整體的結構隨之而變,但核心部分的改變會導致整體的決定作用發生實質性變化。整體的功能狀態發生變化時,同樣會使相關的部分發生變化,體育教學也如此。如今在技術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把一個個的完整動分解為一個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的簡單易懂的技術,旨在讓學生對完整的技術結構有清楚的認識,同時也遵循了技術動作教學循序漸進性,但是無形中分割了技術的完整性。在關注學生對技術掌握的過程中,要注意放在學生對動作的銜接上,力求動作趨向完整性,同時也尋求出現完整性不足的部分。當對動作進行考核制定評價時,首先要把考核的核心放在學生對技術動作掌握的完整性,其次到完整動作剖解的鏈接部分。這時的序參量不是單純的組成整體,而是層層相關連的部分。導致系統中的存在很多的不能確定的主導參數,這是教學中面臨的難題。要把這些不能確定的主動參數轉化為確定的參數,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備分析思維和完整性思維。在這種混亂的視野中,創造的觀念將與每個人的動蕩和完整、暫時的弱力、非理性、相互交流和反思密切相關,這將刺激個體創造的創造,而鏈式反應則是集團創新的機制。因此要在教學方面建立相對應的教學模型,通過建立學生相互間的交流,尋求他們之間共同的序參量,最終形成的有序結構模型。
競爭與合作并存,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的、統一的,在合作中存在競爭,在競爭中存在合作,它們相互滲透和互補,所以體育教學既要合作又要競爭。例如在體育中也有很多例子,無論是是從學生跑步成績表現出的速度快慢來看、還是在教學中學生投籃比賽的準確率來看,這兩個項目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競爭性;相對于靠團隊協作取勝的項目來看,隊員與隊員之間需要提前建立好團隊協作的意識和制定密切相關的戰術配合,這是團隊協作項目取得勝利的金鑰匙,同時從側面可以看出合作性也有重要的一面。合作與競爭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必然出現的兩種現象,但對這兩種角色有不同的看法。在目前的體育教學中,更多的人重視競爭的重要性,而忽略過程的合作性。如楊柳,潔梁勇(2005)認為體育應該是以對抗性為主,增強學生的勇于對抗意志,使學生的性格逐漸走向成熟穩重。
同時還有很多學者認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競爭性是比合作性重要的,缺使得教師在追求好的學生時,忽略了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導和培養。從上述來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在合作與競爭中,協作作為有序,競爭是兩者競爭后的的又一次協作,從而推動著事物向前發展。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應設計學生之間的競爭性教學方法,通過利用競爭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進而不斷從競爭與合作中進步,形成“競爭→合作→再競爭→在合作……”的循環模式,無疑對學生還是體育教學設計來說,這樣的循環模式更具有可持續發展力。從這里來看,競爭與合作不僅可以在體育教學設計同時存在,而且取的教學效果會更滿足預想。
體育教學設計現在不再是為了完成教學而設計,而是為了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取得對應的進步和相應的成績。當我們深入體育教學設計研究中,不難發現教學設計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去發掘和研究。希望能借助協同學理論來探討體育教學方面的問題,能帶給大家在體育教學設計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