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俊 何歡營
(新疆理工學院 新疆 阿克蘇 843100)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最為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主要為籃球、足球、長跑、羽毛球等等,另外,體操、舞蹈、武術也是較為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但根據相關的實踐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時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和不足,例如,課程機制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教師團隊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基礎設備設施不健全等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礙了體育課程配套優化和改革。因此,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體育教學模式、教研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打造良好的互動型課堂,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任務是當前大多數本科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必然發展趨勢,直接影響著院校的改革效率。
要切實推動應用型本科體育教學課程配套改革優化的效率質量,院校及教師應當立足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兩個主要方面,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學習能力、教學進度、教學目標任務及教學內容,設置差異化的教學機制,構建符合應用型本科體育發展配套設計體系,以便學生及教師高效開展并完成學習工作。與此同時,在對應用型本科體育配套課程進行健全和完善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應當對整個教學流程、教學形式進行科學合理的規范,還應當找到配套教育的主要途徑,對基礎體育相關知識技能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通過一系列多元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探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全新教學模式,梳理教學流程,優化教學形式,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學生的共同發展。具體而言,體育課程配套優化設置應當基于教學理念、指導思想、課程機制、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形式手段、教師團隊的建設、完善監督考核機制等等多個方面和層面入手。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體育教學主要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優質人才,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當立足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必須貫徹落實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標準,通過理論、實踐、綜合素質三個方面推動教學的改革發展。具體而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明確提出體育教育與智育教育必須充分系統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實現全人類的發展,這也是我國教學發展的必經之路。體育課程改革主要是為了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能力,創新學習意識,在未來以強健的體魄迎接生活和工作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育人目標。
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推進,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體育改革創新應當科學合理的協調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的比例,不能過于重視實踐而忽略理論基礎,也不能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這樣會導致教學機制、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暴露一系列教學問題。基于此,教學改革發展必須立足于人才需求,搭建健全完善的培養機制,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任務,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持續更好的就業創業。
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帶給人們生活工作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質量、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每況愈下,無法承擔起發展社會的重任。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設置體育課程教學從本質上來講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從而更好的應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挑戰。由此可見,體育教學改革應當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力度,不能僅僅依靠專業技術促進學生發展。但根據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單純的認為專業技術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身體素養,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因此,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專業教學改革,忽略了體育課程創新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體育教學均是按照生搬硬套的模式,只是為了完成上級領導安排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大多是根據體育項目的主要類型進行劃分,以競賽項目為主,娛樂項目為輔,教師通常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向學生傳輸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但卻忽略了體育藝術、體育精神、體育文化的真正價值及內涵。由此可見,體育教學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久而久之,高校對于評價機制的建立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及實用性,阻礙了教學的改革創新。
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體育教學改革不僅僅針對教學內容,還應當在傳統基礎上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革新。眾所周知,在當前我國教育行業中,不管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還是傳統的本科院校,對于體育教學方法都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缺陷,沒有立足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學手段簡單粗暴,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體育教學就是在室外開展活動,這樣的錯誤理念忽略了體育價值的凸顯和挖掘。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已經對傳統教學形成了慣性,思維固化,因此要創新教學與實踐活動難度較大。
教育行業的發展使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擴招,但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就業難等等都時刻影響著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面臨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問題在于缺乏多元化、完善的教學資源,這是大多數專業課程都會面臨的問題,但其在體育教學中的表現尤為明顯。因此資源的缺乏增加了教學改革的難度。
眾所周知,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體育改革要想在短時間內全面解決困難困境難度較大,因此,高校必須深入研究體育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學習當前社會中先進的教學理念,由相關教育部門對高校的整個教學活動教學流程進行監督管理,督促其不斷完成改革目標任務,引導高校及教師正確看待體育教學改革創新對于院校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從而全身心投入的改革發展過程中。例如,由院校教務委員會深入體育教學活動,直接與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分析教學目標任務,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高效的目標任務,并時刻跟蹤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后,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手段對學生及教師進行考核。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系統全面的結合,實現二者的融合發展,推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教育部門應當引導教師轉變傳統滯后的教學理念,從固化的思維中解脫,利用先進的社會技術,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從多個渠道、多個途徑開展體育改革創新活動,并在院校中營造出良好的積極的環境及氛圍,轉變不良風氣,為體育改革創新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應當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多元化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并采取相應的手段制度進行貫徹落實,改變傳統滯后的單一的結果性評價。例如,多元化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應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管理,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課堂活動參與度、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通過這樣的方式判斷體育課程的設置設計是否滿足學生需求,是否將其與未來專業就業相結合,能否調動學生的主觀性及興趣愛好,再分析體育課程是否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與此同時,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當立足于教學的有效切入點,讓學生易于理解并掌握,寓教于樂,不斷填充自身的知識框架。
體育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僅要對傳統的項目課程進行調整優化,做好基礎教學,還應當有針對性的開展拓展教學,引入健身、休閑、娛樂等等相關的內容。第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其對體育項目的了解程度,分析項目的形成發展、對學生產生的重要積極作用及影響,帶給學生在身體及心理上的變化;第二,高校應當將體育納入到必修學科中,對課時標準進行嚴格約束和規范,強制性的開展創新改革活動,以此為實現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
要切實提高體育教學改革的效率及質量,高校必須立足于自身未來發展趨勢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購置相應的硬件設備設施,立足于科技學發展觀,對校園社會網絡中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組織開展一系列體育競賽,通過這樣的方式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并發揮自身體育教學的優勢,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教學平臺。與此同時,應用型本科高校也可以引入民間體育,例如,踢毽子、抽陀螺等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一系列校內外體育俱樂部中,從而深入了解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和內涵,并且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繼承發揚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