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患病對于養殖戶來說不僅會降低自身的養殖效益,而且還會影響當地的肉食安全。伊氏錐蟲病在我國的牛產業中較為常見,該病屬于一類寄生蟲類傳染病,在我國分布較廣,多利用飼料傳播,當然鰲蠅、虱蠅等也可傳播該病。該病的病情發展緩慢,通常情況下,極少有急性臨床癥狀,所以養殖戶針對病牛就要盡早確診,盡快改善病牛的臨床表現。本文選擇了筆者所在的鄉鎮送來的 105頭已經確診為該病的病牛,使用筆者自擬的中藥處方配合西藥,根據治療效果來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牛伊氏錐蟲病的具體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實驗選擇了作者所在鄉鎮自2015起,送到筆者這里接受救治的105頭病牛,共36戶,存欄1~6頭不等,這次實驗中的病牛均是慢性經過,體溫多是已經超過40℃、病牛的精神多倦怠,嚴重者已無法站立,體型多消瘦,后肢水腫,并伴有皮膚潰瘍等癥狀。筆者與養殖戶深入交流,確保養殖戶對研究內容了解知情,在征得他們同意后進行后續實驗,養殖戶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所有的疑似病牛提前進行隔離處理,而且所有的病牛均是通過血清檢驗確診是伊氏錐蟲病。之后所有的病牛均是利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
1.3 診斷方法病牛會被抽取2份外周循環血液樣本,1份用中性福爾馬林混勻,48h后查看是否出現白色沉淀,同時如果是凝聚,但傾斜后不流動者為陽性患病,而流動者則為陰性。另一份樣本染色涂片鏡檢,有蟲體者為陽性,當然離心獲取沉降表層物質,鏡檢,也可以診斷該病[1]。
1.4 治療方法本次實驗中使用中西藥聯用治療,這其中的自擬中藥處方如下:生姜、大棗、桂枝、黨參9錢,當歸、熟地、川芍、沙參、紫花地丁、麥冬、炙甘草7錢,病牛都是每日1劑,水煎混黃酒放涼后灌服。西藥則是使用萘磺苯酰脲靜脈注射給藥。
105頭確診患有伊氏錐蟲病的病牛中,經治1周的治療均已經治愈,而且通過養殖戶的持續觀察都沒有復發情況。
牛伊氏錐蟲病總的來說就是伊氏錐蟲感染牛并寄生所至,黃牛、水牛高發,臨床特征是高熱、貧血、消瘦、黃疽,死亡率很高,錐蟲可產生多種代謝性毒素,這些物質會利用血液通道來侵襲牛的淋巴、腦脊、臟器。該寄生蟲主要是通過分裂式繁殖,多以吸血蠅為載體,但是一般情況下,伊氏錐蟲在離開宿主后,它們的抵抗力很弱, 50℃停留5min就會死亡,消毒、干燥都可以在短時間將其致死。
錐蟲釋放的毒素對于神經系統損害很大,對造血器官的損害也很高,可引發貧血并損傷血管,引發病牛出現肢體水腫的癥狀,或因血糖過低誘發酸中毒,若錐蟲釋放的毒素大量堆積,可以使病牛昏迷[2]。
伊氏錐蟲分布很廣,全世界都有發現,熱帶、亞熱帶地區最易流行暴發,夏秋季易流行。我們根據其臨床表現的差異,將伊氏錐蟲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前者較少,4d后就會死亡,病牛以食欲差、精神倦怠、口吐白沫為主要臨床特征,新疫區死亡率較高,而且血液中的錐蟲蟲體濃度也較高,后者最為常見。病牛的體溫會緩慢升高、精神疲憊,體型也會逐漸的消瘦,并且出現皮燥脫毛、潰瘍的現象,四肢水腫,有壞死斑,嚴重的就會導致癱瘓、牛尾壞死脫落,慢性在老疫區很常見,已治愈牲畜也有重復患病的可能性。感染的病牛多免疫抵抗力下降時發病。若病牛處于妊娠期,死胎、流產率大大增加,即使胎兒僥幸存活,也會死亡。剖檢的病牛多皮下水腫,淋巴結腫大,脾大肝大質硬,心臟肥大有炎癥。該病的診斷可以通過染色、鏡檢、集蟲檢查、接種試驗等方式,定期檢查檢疫。在非疫區引種則是最常見的防治方式,只有檢測無病原后才可混群飼養,做好區域衛生,切斷傳染源,減少蚊蠅孳生,而且本實驗中采取中西藥聯用來治療,病牛1周就可治愈,復發率很低。
總的來說,使用中西結合治療牛的伊氏錐蟲病不僅標本兼治,治愈率可以達到100%,而且治療效果較好,符合當今綠色養殖的理念,而且經過治療的病牛對應的復發風險較低,因此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牛的伊氏錐蟲病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