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 北京 100084;2.凱里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 凱里 556011)
武術的產生與人類最早的生存需要有直接關系,為了生存人們會進行狩獵活動,這種狩獵活動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成為了一種非單一性的活動。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會進行狩獵捕食,進入封建社會后狩獵這一活動也一直延續著,但是它的目的性和現實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了很多改變和升級。季節不同這種狩獵活動也都有不同的稱呼,春天打獵為蒐,叫“春蒐”,夏天打獵為苗,叫“夏苗”,秋天打獵叫“秋狝”,而冬天打獵為狩,則叫“冬狩”。清朝在狩獵上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活動叫“木蘭秋狝”。“木蘭”是滿語的一種說法,它的漢意通俗的講是捕鹿的意思,“木蘭秋狝”看似是皇帝在秋天打獵的一種狩獵娛樂,其實在康熙年間它的政治意義就極具凸顯,清政府通過狩獵活動,可以使八旗官兵既習騎射,又習勞苦,時刻保持八旗官兵傳統的驍勇善戰的本色。同時,皇帝可以借每年的木蘭行圍,定期接見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以便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滿蒙關系。清政府通過這種狩獵活動,是想弘揚滿清的文化、教育自己的八旗子弟和加深與蒙古的外交。這種與武術行為有關的活動中,文化、教育、外交等價值已經呈現出顯性狀態。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分析出,武術和與武術相關的活動中強身健體,生存捕食早已不是其重點,它已經上升到了教育子民、傳承文化、弘揚精神這種高層次的作用上。如今,在新時代背景下武術的作用又該如何定義呢?在 “河南省首屆武術文化外譯與國際傳播高峰論壇”會上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院李印東教授作為特邀嘉賓曾指出:武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全息縮影,是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金鑰匙,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新時代形象的金字招牌,是架起中國與世界人民溝通交流的金色橋梁。我們可以看到武術文化在當今時代下的作用已經不單單局限在民族內部溝通交流上,而是在世界各民族重新認識中華民族中有了全新的角色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好和發揮好武術的作用顯的至關重要,在此契機的催化下國內武術發展路徑和方向就應該有所突破和創新。
隨著時代的變化分層,武術的種種價值屬性也在不斷變化分層,不同價值屬性在主次、大小、顯性隱性上的互換都在時代的變遷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冷兵器為主的時代背景下,武術不管是從民間還是軍事上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封建時代由于武功不僅可以求官問達、謀生安身,而且能夠報仇解怨、行俠仗義,因此武術中的技擊成分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并屢屢有所發展和創新。還有我們熟知的武舉制考試,長安二年,武則天開設“武舉”,以制度的形式選拔有武藝的人才,考核的主要內容為馬射、步射、摔跤等內容,此后宋、明、清朝都有各種選拔武藝人才的制度。自武舉制創立之初至清末最后一位武狀元的誕生,中國歷史上共出現了293位武狀元,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唐朝的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算是他的代表作,郭子儀也憑借大大小小、內內外外的赫赫戰功有了崇高的威望,讓他在當時也曾兩度拜相,清朝的武狀元馬全也曾因為驍勇善戰而被當時的皇帝乾隆所重視,曾先后擔任過江南、甘肅、四川三地提督,我們所熟悉的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也參加過武舉制的考試。國家角度來講武舉制的設立是為國趨勢,文武并進,從民間來看武舉制的設立讓身懷武藝的人有了封侯拜相的可能,二者合流,讓習武之人的地位在社會中有了大大的提高。武舉制的選拔雖然是為軍隊輸送人才,但對于推動武術的發展也同樣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抓住武術在新時代的主流價值,讓武術在時代運行下以小見大,促進武術的發展。當下武術作為重要的交流符號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代表,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更應該做出表率,當代中國武術人,應該拿出“養仕已久,為國分憂”的精神,來改造武術打造武術,讓武術文化影響世界,提高華夏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地位。
近代武術被動體育化是歷史的選擇,其結果則是傳統武術的精髓未能高度濃縮而被稀釋、肢解,從而導致現代武術的發展在“打練分離”道路上愈演愈烈。武術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西方體育的沖擊,已經逐漸產生肢解現象,武術套路、武術散打、導引養生等,都是武術的分支,一分為二來看,武術分解從好的一方面是武術這種肢解現象讓其本身看起來更具普適性,不斷地分支從武術中演化而來,但從另一個方面看,不斷的分支,隨著時代的久遠和分層,這些分支會離武術越來越遠,再重新回歸武術就會很難,而武術的功能、價值、作用被拆解開后就讓我們對武術的認識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如何將中國傳統武術完整的拼湊起來并組建一個新的武術體系呈現在世人面前,是一項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
當今時代弱國無外交,沒有過硬的實力在世界舞臺上就沒有話語權,所謂的“弱”不單單指某一個方面,而是某些方面或特定時間條件下的某個方面,它有很多的指向性,因為時代在變指向性也在變。首先說技擊,中國武術的價值、功能以及文化可以說是林林總總,而人們卻對武術的技擊性情有獨鐘,技擊是武術的靈魂,武術的發展離不開技擊,沒有技擊的武術就是無根之木和無源之水,在一定發展歷程中隨著時代的不斷轉化。其實隨著火器在軍事中大放異彩,武術就較之前相比開始出現失寵狀態,使得武術在軍事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使得武術的技擊價值在軍事運用中不可同日而語。武術的技擊價值被弱化的同時,也激發了武術其他價值的彰顯,一個時代對武術技擊的需要減少,不代表所有時代都有所減少,武術的技擊價值是不斷演化的,它是可退可進的,這可以說是不同的時代需要賦予了不同的價值使命。武術的技擊價值一直貫穿著武術發展的始終,在武術的歷史長河中它一直占據著主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促使了其他價值像支流一樣散開和發展,時而輝煌時而落寞。如今,武術散打比賽是體現武術技擊最豐富最直接的一項運動,但是由于規則的束縛,和章程的規定,又使得武術的技擊性在散打比賽中被相對束縛化,例如,武術中的擒拿,在散打中是不能使用的。此時武術的技擊性和冷兵器時代為主的武術技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其次,再來看武術的受眾群體,武術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火種,是經過成千上萬年的演化和中華民族的智慧所衍生出的結晶,它是華夏文明極具代表性的一環,但是我們武術現在還為申奧問題所困惑著,武術應該在與世界對話中治于人而不受制于人,才能像足球世界杯和NBA一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但世界各國大眾群體對于籃球足球的熱愛及參與度已經讓武術望其項背了。這種足球籃球的普及型不管是在各工作群體還是各年齡段,都能清晰的看到,尤其是在各大中小學,我們基本都能看到各年級學校之間會設有各種足球籃球比賽,但很少能聽到有武術相關的比賽。
眾所周知,上世紀80年代電影少林寺一經問世就火遍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的武術學校如雨后春筍一般,自此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武術熱。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各種自媒體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公眾接收新聞媒體的渠道發生了改變,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大量出現如,抖音、微博、快手、微信公眾號等,對大眾在接收主流媒體信息的時效性上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新媒體和自媒體的業務水平及團隊工作能力與主流媒體有較大差距,像CCTV、人民日報對各種信息的發布及編撰都是較為科學和高效的,而部分新媒體和自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眼球,就會造成很多的錯誤引導從而讓大眾混淆了對于信息對與錯的視聽。就好比現在網上被KO的太極雷雷、馬保國之流,為了出名和成為流量人物,打著武術大師的幌子去和別人挑戰被人KO。大眾群體對所謂的武術大師沒有判斷的能力,有判斷能力的習武之人又是少數,而自媒體和小眾媒體為了搶占互聯網的流量,和吸引眼球占據話題頭條,往往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就造就了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的懷疑。
新時代背景下武術的發展必須在時代的要求和人們正確需求下進行揚棄才能有所突破和創新,因為武術文化只有通過傳統的超越才可能使它更具有包容性和豐富性,只有通過傳統的超越才可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當然我們不能忘本發展、也不能一刀切的改革,應該以繼承與超越并存,創新與發展并重的正確思路去繼承去傳播。在世界各國交流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武術不管如何發展都要時刻突出本民族特色和武術本色,防止被西方文化同化。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各拳種、各流派都有各自的技擊體系,它們的出發點都是技擊和格斗,因為武術的本質核心是技擊,離開技擊的武術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但是他們的技擊體系又都離不開踢、打、摔、拿四個字,尤其是“拿”顧名思義就是擒拿,擒拿是很多外國武技所不具備的功法特點,可以說“拿”這一技法是我們武術中獨有的特色。武術在當下的突破口應該以技擊為核心,以“擒拿”為特色,以踢、打、摔為基礎,建構全新的武術格斗體系作為武術文化對外交流的一種新方法。
媒體是人們接收信息的主流,要大眾改變對武術的懷疑還是需要靠媒體,如電影少林寺能讓武術空前火熱,一個雷雷、馬保國就能讓傳統武術跌入谷底。武術散打是武術技擊最直接的體現,2000年左右國內開展的武術散打王比賽讓武術空前火熱,國內主流媒體爭相報道直播,對于武術的宣傳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組織好專業的賽事或活動,由專業的人呈現給媒體,才能起到大眾對武術的認可。由于現在大眾接收信息媒體的渠道變多,對事物的判斷和認知更容易混淆,一個碎片化的報道一個斷章取義的解讀,都容易把人們的認知和觀點帶偏。
在世界各國聯系不斷加強,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各種文化、文明互相碰撞的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武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對這種挑戰和機遇也不失是武術涅槃重生柳暗花明的又一次機會,同時又讓當代中國武術人有了更為艱巨的思考任務。時代的不同造就了武術的不同,使得武術在每一個時代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影響著。武術自古至今逐漸演變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足以見得它的頑強生命力,因為它是華夏文明的時代產物,它是中華兒女需要的結晶,它也是中華民族在當今時代與世界各民族對話最能依仗的精神需要。武術既然能從偉大的中華民族中脫穎而出并占據華夏文明的重要一環,就一定能從世界文明中脫穎而出占據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