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全民體育健身運動,大眾體育在社區人民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體育作為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僅能提高殘疾人的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健康,豐富精神生活,還可以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體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或全體成員為一定價值觀所制導的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全部體育活動的穩定形式和行為特征。其構成包括體育生活客觀條件、體育活動主體和體育活動形式三個方面,它是人們社會生活方式之一。1995年國務院就批準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廣泛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提高殘疾人的身體素質和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豐富殘疾人體育健身方法,培養體育骨干,提高殘疾人體育運動水平。大量研究表明,第一,我國殘疾人占大多數沒有形成體育生活方式,只有較少的殘疾人有體育生活方式,但都比較單一,如慢跑、散步等,對我國新興的體育產業不夠了解和認識;第二,國家雖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表明國家對殘疾人特殊人群高度重視,對殘疾人參與到全民健身的豐富體育活動的支持,然而,良好的宏觀政策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客觀條件仍然不容樂觀;第三,殘疾人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愿望和現實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歸根于經濟收入、身體狀況、文化程度等。
我國現有各類殘疾人約8500萬人,是世界上殘疾人數量最多的國家。殘疾人的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關系到人權和社會公平等方面的問題,殘疾人的體育生活現狀直接影響建設小康社會體育戰略目標的實現,影響我國體育生活方式水平的提高。作為社會成員,同樣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和權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是以我國社區殘疾人體育生活方式與體育鍛煉現狀進行著重分析、歸類與整理,通過檢索知網、萬方數據,分析影響體育生活方式的因素,并提出促進社區殘疾人體育活動的途徑和方法,希望能夠為社區殘疾人體育生活方式和鍛煉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據。
王健等在2005年研究城市殘疾人體育生活方式調查對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價值觀、頻率與鍛煉時間、鍛煉方式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傾向于喜歡,在價值觀方面更多是為了強身健體和祛病康復,其次為了娛樂和緩解壓力,小部分是為了社會交往與體現自身價值。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和鍛煉時間并不高,大多數殘疾人都不愿意自己出來進行鍛煉,一般都是在家人的幫助下進行鍛煉,社區組織活動也非常有限。鍛煉方式也是非常單一,主要是以散步與慢跑、快走為主。影響他們的主要因素還是因為行動不便、沒有組織他們鍛煉、缺乏專門指導員、咨詢機構等。可見,我們應該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完善專業指導和組織。
蘭保森等在2008年研究城市社區殘疾人體育健身現狀,針對健身現狀的概述與分析等方面,主要認為我國殘疾人體育健身組織社會化水平不夠完善,殘疾人作為弱勢群體人群需要政府和社會關愛、扶持與幫助,構建殘疾人體育健身組織的服務體系是保障殘疾人的基本權利,政府還可以在組織上改變管理方式,從社區干轉變為社區為本讓社區發展成為自己的事,使殘疾人健身工作成為一項”構建和諧社會工程、得人心程”。
馮秀華等人2010年研究河北省小城鎮殘疾人體育生活現狀調查與分析,發現小城鎮殘疾人體育生活處于低層次的、自發的和松散的狀態,體育設施基礎、環境差鍛煉氛圍不濃,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都嚴重的影響著殘疾人的體育行為與意識。
劉哲2012年在包頭市殘疾人參加社區體育現狀的調查研究發現對居住區域分布、殘疾類型、受教育情況、經濟來源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殘疾人受教育水平偏低、經濟來源較低,生活狀態不穩定,很多殘疾人喜歡自己獨自鍛煉,導致殘疾人降低或喪失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可以看出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取決于生活質量。
(1)殘疾人的生理因素。
殘疾人都是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生理異差,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只有當低層次需要滿足后,才會產生其他高層次的需要,所以當殘疾人最低層次的需求都沒有滿足之前,去滿足其他高層次的需求是一種奢侈。體育活動屬于非生理需要的其他高層次需要,殘疾人在未滿足生理需要之前,再去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會受到極大制約。
(2)殘疾人的心理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殘疾人作為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與他們潛意識中的自卑感、性格孤僻和脆弱、害怕身體缺陷的暴露、自我壓抑感以及對體育活動缺乏主動參與意識、信心與勇氣等心理有關,殘疾人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本身就不適合體育運動的觀念,造成殘疾人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傷害。
目前,我國《中國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法律法規明文規定殘疾人應該享有基本權利,但在實踐中卻依然存在著很大問題,在組織體系中,社區內沒有相應機構組織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主要都是以個人與自由結伴的形式,都相對于比較松散、自發、無序的狀態進行體育活動,也沒有相應專職的社區相關工作者與專業的指導員,還缺乏適合殘疾人的體育活動場所與體育設施,大多數殘疾人身體的原因導致他們無法自由選擇設施器材,雖然大部分社區的公關場所都有設備設施,但對于殘疾人專用的設施資源卻極少,導致他們鍛煉不方便。
殘疾人教育普及水平的高低決定殘疾人接受體育與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程度。孫小涵通過研究殘疾人體育健身行為影響因素發現我國缺少為殘疾人開辦的體育學校,許多存在的殘疾體育學校規模都比較小、教學形式單一、基礎設施不全,導致殘疾人體育教育落后,不能滿足學生,嚴重影響的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與愿望。苗強等通過研究影響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的因素與對策談到殘疾人未受到九年義務教育的達到了61.1%,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1%,其中受過高中教育占4.9%、小學教育占32%,沒有正常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生直接影響了對體育生活方式的認識與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體育活動對身體的重要性等。
由于殘疾人的生理因素的限制,收入水平低于正常人,普遍收入不高,只能滿足于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極少部分殘疾人以乞討為生,更不用說還要進行體育方面的活動,這也是導致他們在體育生活方式的水平較低的最主要原因。
(1)為社區殘疾人營造一個好的體育氛圍。
有關政府部門有計劃地建立社區殘疾人的健身體育組織,推動殘疾人體育活動的開展。在社區、體育協會的幫助下,由殘疾人自己管理,根據他們自己的生理特點,定期組織殘疾人一起參與體育活動。
(2)建立完善的社區保障體系。
有關部門應制定保障殘疾人最基本的體育生活方式相關政策,保障殘疾人的就業問題,使他們可以自覺的參與體育活動。加大社會福利力度,提高殘疾人經濟收入和生活待遇。與此同時,政府應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資助社區殘疾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促進社區殘疾人體育生活日益穩定和不斷豐富,提高體育生活質量,形成和諧發展的體育生活方式。
(3)提供充足適宜的健身場地與專門的設施器材。
缺乏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器材是影響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應盡快解決這一個問題,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在殘疾人體育活動比較集中社區修建適合殘疾人生理特點的專用體育場地設施,可以讓殘疾人自由選擇設施器材與有全面和指導專業的活動場地,免費向殘疾人開放,為殘疾人的體育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4)設立殘疾人體育指導機構,培養專業人才。
一個社區缺乏專業的指導工作人員,那么相應的工作很難繼續開展,國家應設立專門培養專業指導殘疾人的體育人才的部門,要重點培養建立專業的體育社會指導員隊伍,可以對殘疾人進行更加專業和細致的指導與服務。
(1)根據不同殘疾人類別,應用不同措施,聾啞殘疾人參與鍛煉的人數占多數,高于其他類別殘疾人,他們的身體素質接近健全人身體素質,參與體育鍛煉方式也接近正常人,但由于聽力與說話的限制,對體育知識了解和學習少之又少,導致在體育生活方式中經驗性知識缺乏,在體育鍛煉中,無法理解一些身體結構的生理反應,從而影響鍛煉的效果。所以可以在社區居委會成立有關殘疾人體育專業培訓機構,對聾啞殘疾人側重于普及他們的體育知識,對他們的體育鍛煉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此外,社區管理者可以根據實際社區的情況舉行一些殘疾人體育比賽,向他們展示一些新興時尚的運動項目,引導他們投身到體育中來。還可以以殘疾人家庭為單位開展,通過他們來落實體育健身的實施,可以提高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
(2)視力殘疾人可以說是殘疾人里面最為特殊的一個群體之一,他們因為自身的原因行動不便,導致參與體育鍛煉的困難程度大,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低,所以我們要積極引導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在社區針對視力殘疾人設計一些輕器械、軟物體器械用于殘疾人進行體育活動,我們還可以發揮視力殘疾人的優勢,他們的聽力會比正常人好,對音樂的節拍有特殊的感覺,從這方面對視力殘疾人的體育活動進行指導,社區在組織相應的趣味小組賽,體育動作加入音樂的元素更加有趣,可以動員周邊社區和家庭成員的一起共同參與;
(3)對于肢體殘疾人體育鍛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身體機能、促進身體健康,但殘疾人體育鍛煉較為困難和復雜,所以我們的社區體育應該更要關注肢體殘疾人的體育培養意識,開發適合他們鍛煉的體育項目、體育器材,防止肢體殘疾人鍛煉摔倒,地板應用泡沫墊,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社區殘疾人協會協調社區各類體育、娛樂設施,不能因肢體殘疾導致他們失去鍛煉的機會,要給他們提供與正常人一樣的鍛煉機會;
(4)智力殘疾人在大多數的研究中表明體育生活方式單一,大部分智力殘疾人的滯留家中,體育鍛煉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造成這些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陪伴者一起鍛煉,為解決這一現象我們社區體育應該成立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指導,也要對家庭成員進行普及體育鍛煉對殘疾人的重要性,獲得家里人的陪伴,他們的體育鍛煉會事倍功半。我們要幫助智力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區體育,在參與體育鍛煉中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