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軒 李桑晨 袁海霞
(江蘇警官學院 江蘇 210031)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開啟從IT時代向DT時代轉變的新進程,正由IT的信息化解決流程、效率等問題,向DT的挖掘數據價值、運用數據賦能等功能的轉變。智能是DT時代的核心,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成熟,已在公安機關基層治理中嶄露頭角。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大數據警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基層治理中,如果能更加宏觀集成數據、智能分析數據,第一時間鎖定對象、精準排查,疫情影響或許會小很多。痛定思痛:如何更好實現從“數字”到“數智”的轉變?“數智警務”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更好地賦能社會治理?新時代,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發展階段、發展任務的深刻變化,要進一步發揮數據資源價值,推動“數字化”向“數據智能化”轉型,以高效的“數智警務”提升“治理現代化”和實現“服務普惠化”。
所謂“數智”,是數據智能化的簡稱。在社會快速發展、環境資源有限的當今社會,數據已成為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資源,開辟了一條無形高效的新路,帶來了基層治理與服務的新空間。“數智警務”是基于公安機關對于社會治理智能化、個性化、便捷化、高效化的需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為技術支撐,通過網格化、智能化、物聯化的方式,促進公安系統各機構、板塊之間高效聯動、高度配合、高速運轉,實現警務數據資源精準處理、價值充分利用的警務發展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標志著公安信息化正在走向數字化、互聯化、智能化三者的高度融合——數據智能化。
一是“數智警務”具有精準性。“數智警務”中采集到的海量數據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進行處理,公安機關大力發展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新興計算技術,為精準地進行大數據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撐。公安機關針對社會面開展精準感知和智能定位,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得服務滿意度與治安平穩度,以便更加準確地管理與服務。“數據+算力+算法”組成“智能三螺旋”,成為驅動“數智警務”精準化的關鍵力量。二是“數智警務”具有高效性。數據是“數智警務”的核心競爭力,基層治理是否高效,關鍵在于數據歸集是否全面及時、運用是否精準有效。近年來,公安機關建設大數據平臺,推動數據時刻“在線”、實時調用;探索多平臺信息互聯互通,將多元信息充分融合、數據“活用”;提供個性化管理服務并反饋,形成數據互動、“閉環”工作,促進數據不斷更新豐富。“在線”“活用”“閉環”是數智警務高效性的三個關鍵點。三是“數智警務”具有科學性。數據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基本載體,“數智警務”通過對終端產生的海量數據的挖掘、整理、分析,對輿情研判、災害預警等形成了真實可靠的預測,為決策者提供精準有力的依據支撐,減少決策偏差,有效增強風險預警能力,變“不可控”為“可控”,降低公共危機風險,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長期以來,基層治理難、公安干警苦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照“大整合、高共享、深應用”目標,數字警務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實現數智化警務仍任重道遠。一方面數據歸集融合不夠順暢。數字化警務轉型中,數據壁壘、信息孤島問題已成為普遍共識,不同領域、不同層級之間的數據獨立存儲維護、各自為政,導致數據孤島、縱橫聯動不暢。一方面系統內“人、案、事”的數據全集體系未全面建成,未能完全打破層級、警種、業務界限,將人員基礎類、重點關注類、核心軌跡類信息匯集、清洗、梳理到位。另一方面,與系統外的稅務、交通、財政等國家機關及電力、銀行等機構的數據交換仍未完全覆蓋,數據交換仍有不少瓶頸。另一方面,數據智能分析應用不夠有力。由于缺乏規范的數據質量標準,歸口不一,流程各異,導致數據難以快速轉換、無縫融合、智能分析,也是當前雖有海量數據,但分析仍不夠智能的痛點所在,數據治理運用不夠有效,有待于更好地將分散、孤立、沉睡的數據激活應用,打通大數據應用“最后一公里”,全力為警務服務、基層治理等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的數據支撐。
在數據為王的信息化時代,要提高基層治理能力,解決上文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必須全面統籌歸集數據、深度挖掘使用數據,要著力構建指揮體系、服務體系、安全體系、中臺體系,用數據決策、管理,更好地賦能社會基層治理。
要充分利用先進產品技術,牢牢抓住大數據、區塊鏈的發展機遇,構建立體指揮體系。一方面,構建全時空感知體系,強化“數智指揮”之覺。積極構建以雪亮工程為龍頭的全時空動態感知體系。在基層治理的全面感知方面,基于物聯設備感知、視頻智能分析、語音識別技術,利用無人機、攝像頭、傳感器、智能算法等新興手段實現對于社會面的全面管控,及時發現危害治安的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問題發現速度和處置效率,做到基層治理7×24小時全時空動態感知。上海臨港以無人機技術為龍頭,借助無人機小巧靈活、反應靈敏的特點,實現了城市防控體系的云覆蓋,并在重點區域云上數字建模,為信息預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推進“情指聯動”建設,成就“數據指揮”之業。目前,各地公安機關都已經建成了以情報研判、情指融合、情勤銜接為核心的情報指揮室與應急指揮中心。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各公安機關應更加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通過對接警用地理信息系統,形成警務應用“地圖化”,最終借助移動警務數據終端實現對于警力的動態調度,切實增強駕馭社會治安形勢的能力,促使基層治理更加完善化,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以杭州市的“智能交通”為例,杭州的智慧交通建設,構建了情、指、勤一體的人工綜合體,打造了時空兼具的綜合管理,使得信號覆蓋規模不斷擴大,做到無一遺漏;促使警務模式實現了被動出警到主動處置的閉環管理,提高處置率,減少由交通事故引發的矛盾。
按照“放管服”要求,全力打造民生警務工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有求必應、方便群眾,疏通辦證辦事渠道。人們對于前往辦證辦事的固有印象往往脫不開“慢”“繁瑣”“材料多”等負面印象,在“數智警務”快速發展的當下,全國范圍內推行“放管服改革”,公安機關要深度整合“一張網”建設,圍繞“互聯網+ 公安政務服務”的建設目標,借力社會信息要素的采集融入,做到能上網的盡量上網,一站式受理申請事項,讓數據多跑腿,點對點提供咨詢服務,真正貫徹“馬上辦、一次辦、掌上辦”的服務理念,最終實現以“零見面”“零界限”為目標的極速審批。另一方面,投訴咨詢、智能客服,打通公安服務“最后一公里”。在深化“數智警務”轉型的過程中,各地公安要樹立“店小二”意識,利用AI智能機器人技術,推動智能客服建設,做到智能引導、快速答復,快速高效解決影響基層治理的矛盾糾紛問題,減少民警的工作量;精細分類,覆蓋面廣,精細劃分、對癥處理群眾投訴與咨詢,滿足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智能回訪,跟蹤反饋,在答復群眾之后,重點關注“不滿意見、重復來電、緊急來電、疑難事件”實現高效回訪,不浪費警力資源,牢固樹立用戶思維,數據智能化的觸角也才能更加貼近群眾,溫暖人心。
數據安全和隱私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關注點,更要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體系,有效規避數據安全風險。一方面,嚴格進行數據加密與脫敏,力求存儲傳輸不出差錯。在存儲傳輸過程中,數據被盜取的風險性是最高的,要充分利用現代密碼技術,對數據進行加密,保護好密鑰的安全,防止無關人員解密。同時,在數據的傳輸、共享、展示等環節,需要對敏感數據進行脫敏操作。一方面是敏感數據識別,通過設置敏感數據的發現機制,計算機自動識別敏感數據,并在發現敏感數據后自動為該敏感數據打上相應的標簽;另一方面是敏感數據脫敏,提供敏感數據的動態脫敏功能,保障敏感數據訪問安全。此外,基于大數據安全分析技術,發現訪問敏感數據的異常行為,并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追蹤。另一方面,充分做好容災備份與數據隔離,保障數據不會意外丟失。根據恢復目標將業務的關鍵等級劃分為核心業務系統、一般性重要業務系統和一般業務系統三個級別,并根據不同級別分別有針對性地制訂容災備份方案。核心業務系統,采用存儲數據雙活的方式來實現業務系統的持續可用;一般性重要業務平臺,可以采用主流成熟的備份系統進行定時備份保護;一般業務系統,采用定時備份或者不備份策略。在資源隔離層面,可以通過建立不同的租戶,對不同權限的數據資源進行隔離。多租戶技術是一種軟件架構技術,可實現在多用戶環境下共用相同的系統或程序組件,并且可確保各用戶間數據的隔離性,以保障數據安全。
中臺是一種橫向策略,是管理思想、技術架構、產品支撐體系、安全體系、服務體系、組織設計的融合體,用于支撐上層多種多樣的業務,利用中臺實現數據集中共享,達到協同高效的作用。一方面,建設數據中臺,優化社區治理。數據中臺是指基于大數據計算儲存平臺,包括所有的數據資源、數據研發管理的綜合體。通過數據中臺協助公安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推進數據共享,可以實現社區治理的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實現構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結合、相統一的社區服務“一張圖”。同時,在數據架構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手段,做好社區服務個性化的精準推送,為公眾提供多渠道、無差別、全業務、全過程的便捷服務,讓社區通過互聯網實現便捷、高效,高質量、個性化的管理服務,共享“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建設業務中臺,保障平臺協同。業務中臺是通過制定標準和機制,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協作效率。業務中臺的建設中,能夠去掉冗余,也就是將重復建設進行“合并同類項”,在去掉冗余的基礎上建立可復用、易復用、復用多的中臺,有效防止公安機關與部門平臺交互過程中出現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信息孤島的問題,真正實現數據共建共享共用,更好地賦能基層治理,全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