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 莫艷玲
“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些,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現的機會更多一些,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會充分一些。”生動有趣的課程能夠吸引幼兒的專注力、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求,讓幼兒獲得更多的體驗與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深入推進與實施,追隨幼兒興趣而生發的項目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借鑒。挖掘幼兒園本土資源,結合地方文化,引導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嘗試創設適宜幼兒生活與發展的空間,追隨幼兒興趣,滿足幼兒實際操作與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求,探索課程游戲化的幼兒園主題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年輪記錄了大自然千變萬化的痕跡,記錄了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足跡,隨著幼兒年齡增長和好奇心的驅使,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觀察也隨之發生變化,孩子之間產生了更多交流與討論、思考和提問。活動起始階段,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散步,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跑到小木屋、木棧道、大樹下游戲,不一會“小家伙們”就會撿起落葉、凋謝的花朵以及樹枝當做寶貝,有與伙伴分享的,有裝在口袋里的,還有當武器使用的。看到幼兒對小花園的關注、對細小事物敏感的觀察,教師沿著幼兒的話題,和幼兒開啟了“為什么樹葉會發芽?為什么大樹會開花?”的討論活動。
單一的話題不能滿足幼兒強烈的好奇心,于是教師組織幼兒在班級開啟主題活動大討論。從關注“各種各樣的樹”到分享樹的知識,再到教師帶幼兒一起繪畫“垂榆”“紅槐”等樹木,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大樹的秘密。教師巧妙地圍繞幼兒興趣點和需要探究的問題發起活動預案,在活動中讓幼兒和大家分享繪本《我的爸爸是木匠》引發木工主題活動,請家長助教走進教室為幼兒分享科學探索活動“微生物的大世界”。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不斷遷移,教師適時根據發起的話題,通過多種手段策略,引發幼兒對主題的關注與興趣。
“木之語——成長年輪”主題活動在幼兒的探討中誕生。多元化活動讓孩子探討大樹的秘密、各種樹枝和軀干,創造了形形色色的作品。為了最大限度支持和滿足幼兒身心發展,幼兒園創設了豐富的教育環境。在園內,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小木馬工作坊”,木工坊的活動不僅滿足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學習經驗的體驗,對幼兒園園本游戲課程體系也做了補充。
在游戲活動中讓幼兒感受用傳統與現代木工工具,通過刨、鉆、挫、鋸、粘、貼等技能,感知木工的獨特性和了解中國傳統木工技術。在教室,教師以多元化的游戲方式和幼兒一起制作DIY手工作品,并用幼兒手工作品創設環境:親手繪制的木條掛在教室,手工花朵擺放在窗臺,小木樁上的自畫像整齊地排好隊伍等待著命令——充滿童趣的教室墻壁上集中展示了孩子們精彩的、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
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家長陪伴幼兒一起穿越植物園,尋找身邊最美的樹葉、環抱最粗壯的大樹、嗅出花的芬芳;家長和幼兒一起記錄每一次的發現,一起體驗成長的秘密;在幾何書店的木工操作間,家長陪幼兒體驗做木制品,為幼兒增添一份有心意的玩具。
幼兒處在快速成長階段,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快樂是他們成長中最美好的印記。讓木頭暢所欲言,讓幼兒在游戲中了解木工工藝的發展,體驗木工制作的快樂,讓創意成為幼兒成長中最美的年輪。
兒童憑借自身原有的經驗與周圍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通過同化與順應不斷豐富并改造原有經驗,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從而使自己的心理結構得到發展。兒童的發展實質上是兒童經驗不斷豐富、改造、成長的過程。
皮亞杰認為教師要給幼兒提供一個直觀、具體、現實和歷史的豐富“視界”,這樣的“視界”幼兒能夠直接看到、聽到、觸摸到的,符合幼兒直觀、具體的思維特點。生活在黃河邊的我們,目睹黃河水的奔流,撿拾起被黃河水沖刷過的石子兒,如獲珍寶。這些石子兒千姿百態、形象生動、異彩紛呈,成為幼兒愛不釋手的玩具。幼兒在切身感受、體驗知識生活氣息時,將會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產生共鳴,并從中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幼兒的主題活動與幼兒的現實生活背景越是緊密聯系,幼兒就越能夠感受和理解內容。
結合園所文化、本地資源,我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將黃河邊大大小小的石頭放在我園綠蔭下、木棧道旁,使得幼兒每天都可以和石頭做游戲。在室外,幼兒手持石子兒不停地玩耍;在室內,幼兒口袋也會成為小石子兒的港灣。在活動中讓幼兒與石子盡情的互動,教師運用石頭與幼兒一起創建班級文化“石之趣——繽紛藝術”。以石頭為學習材料,以玩石頭為脈絡設計多元的學習情境,在“石頭故事”“拼疊石頭”“敲擊石頭”“涂染石頭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與審美情趣。
主題活動中,青海省循化縣的介紹必不可少。這個坐落在黃河岸邊、和河岸的石頭常年一起生活,并由駱駝創造的神話村莊給大家帶來神秘的色彩。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在石頭坑里捕捉與駱駝外觀相近的石頭,搭建自己的駱駝泉村莊;延伸活動中,教師和幼兒一起去石頭坑撿石子兒,然后讓幼兒利用多元化的材料制作繪本,經過多次的合作,幼兒制作了石頭繪本《不一樣的我》《七色花》《石頭湯》等;音樂游戲中,石頭樂器隨處可見,幼兒最喜歡用自己繪制的彩色樂器敲打節奏與教師暢游在游戲的快樂之中;教室外的走廊,師幼共同搭建“小小石頭博物館”,將每一個創意石頭作品呈現在那里,用最美的藝術創建他們的空間;在室外的展臺上,創設“傳統游戲區角”,擺放自制的民間游戲棋盤,配上多種顏色的小石子兒鼓勵幼兒一起下棋;在木棧道上,隨處可見久久不愿離去的幼兒以及藏在木屋里的幼兒,他們用石子兒或在建構生活經驗或鞏固新的經驗。
讓材料成為幼兒建構經驗的一種方式,教師還要不斷把握幼兒學習的整體特征,引導幼兒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鼓勵他們通過觀察、討論、創作等方式,實現自主創設游戲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發展。其實教育并不需要復雜的構思和玩具,只需要我們善于發現生活中這些簡單的教育元素,并在自然的接觸中發現那些能夠益智的靈感。
在課程資源利用中,將黃河岸邊的石頭用于生活、美化生活。通過不斷搜尋材料,豐富主題活動,在生活中挖掘一切可用的資源,以此來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滿足其發展的需要、開闊視野。在“奇石博物館”有許多畫面石、象形石、景觀石、星晨石、文字石等都在講述黃河邊的故事。幼兒參觀完奇石博物館后,精心制作石頭城參觀PPT,變身為專業講解員,主動參與活動,與其他幼兒產生共鳴。主題活動中,讓幼兒發動家長搜集石頭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并展開討論,讓幼兒以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石頭和人類的關系。幼兒在此共同交流、合作、分享,在共通的活動中實現個體活動的內在需求,豐富內心體驗,在游戲中成長。
泥土孕育著生命、滋潤著萬物,是人類、動物和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還孕育了人類的游戲、藝術、農耕文明。泥土燒制的陶器,是實用與審美的完美結合,見證了人類農耕文明的演進。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親近大自然的天性,對幼兒來講,玩泥巴是最愜意不過的游戲,他們對原始材料得天獨厚的處理能力、溢出心靈的想象以及游戲似的創作方式令人著迷。
青海省樂都縣是我國彩陶文化最為鼎盛時期的地區,被譽為“彩陶王國”。為了讓幼兒感受家鄉文化,了解遠古時期先民的生活創造與夢想,領略彩陶的多樣造型及妙趣構圖,我班開啟了泥之樂活動并與樂都彩陶文化整合,在傳承基礎上創新,在汲取新教育理念中實踐,在創設適宜和豐富環境中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藝術領域中提出“感受與創造并重”的教育觀,強調讓幼兒的視覺和情感獲得滿足、愉悅的同時,培養其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泥巴的可塑性強,能使幼兒“知能互補”。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搜集相關的陶土歷史背景并為幼兒講解;在平面圖案創作中,幼兒用彩筆先設計出想要的紋樣,再用彩泥捏出圖案,擺放在立體物體上;還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去陶泥工作室制作日常用品如陶罐、陶人及肌理等,全面感受陶藝的魅力;一起尋找“魅力茶具”“陶瓷瓶”“陶瓷擺件”,感受陶土文化精髓。
新型材料彩泥給幼兒的活動增添了更多創意。結合地方文化,讓幼兒用泥與氣球結合,完美制作樂都彩陶,在紙板上鏤刻花紋,讓幼兒用彩泥制作京劇人物、臉譜、彩色旗袍等,真實感受泥藝術獨特的造型。
課程游戲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從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到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從空間環境創設、材料提供到一日活動的安排,從教師的教育策略途徑和手段到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指導,從對幼兒的觀察到對幼兒學習發展的觀察和評估,從自然資源到家園社區的合作等,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推動了整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實踐。整合地方資源“木之語”“石之趣”“泥之樂”的實踐活動也是在改變教師固有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在課程游戲化主題活動中,做到玩中學、做中學,通過幼兒自己動手實踐,讓幼兒對木頭、石頭、泥土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好地釋放了他們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