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第三實驗幼兒園 陳文靜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講的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記憶,而且深入大腦最隱蔽的角落。”在美術活動中,教師適時、恰當、富有啟發的引導語言往往能點醒幼兒的藝術細胞,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支持他們在原有水平上獲得“跳一跳”的發展。但在日常美術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的語言單一、雷同,比如從小班到大班,教師的引導語都是“套用”問題:“今天,你用了什么材料(工具)?畫(制作)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難?”對幼兒的啟發過于籠統,只關注幼兒的回答和自己預設的問題是否一致,缺乏有效的傾聽和理解。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如何發揮教師引導語言的有效性,促進并推動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呢?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究。
幼兒進行美術創作時,材料的選擇、工具的使用、作品的裱幀等方面常常會出現各種意外,使得創作無法順利進行。教師以美術活動中出現的某一問題為切入點,采用跟進式的提問方式,順著幼兒的困惑,依次提出一系列問題,使幼兒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里、怎么去解決;積極跟進,在幼兒遇到困難自己又無法解決時,教師給予其“穿針引線”式的幫助。
案例一 主題活動“海底世界”
幾個幼兒在美工區制作小丑魚,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小丑魚,一開始都用水彩筆在畫紙上畫得不亦樂乎。
師:“這里有些扁盒子,它們也想變成小丑魚耶!”
幼1:“我來我來,我會變。”
幼2:“我也會,我們來做兩只小丑魚朋友吧!”
……
活動進行了一段時間,幼兒或是繪畫或是撕貼或是利用廢舊物創作出形態各異的小丑魚,很是好看。他們將自己制作的小丑魚用夾子、膠布等布置到美工墻上,還用絲帶做了些水草點綴,有兩只盒子做的小丑魚由于太重一直往下掉,美工區的小朋友們一起嘗試了用寬膠布、雙面膠加透明膠等方式粘貼,可還是會掉。
師:“我們以前掛燈籠,燈籠也很重,怎么就不會掉呢?”
幼3:“因為打孔了,把繩子綁在孔上,掛起來就不會掉了。”
師:“我們原來的背景墻有掛鉤可以掛,現在沒有了。”
幼4:“可以用膠布固定住幾個夾子,夾子小,膠布容易固定,再用夾子夾住繩子,就不會掉了!”
孩子們興奮地開始分頭尋找打孔器、繩子……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表現和發展的機會,為幼兒自我發展提供平臺,但在幼兒創作沒有新意、思維受到局限時,教師也應及時抓住關鍵點,巧妙引導,適時“指點迷津”,以便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從而提高活動的有效性。
案例二 主題活動“有趣的葉子”
教師在美工區提供了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葉子,受到了美工區小朋友的歡迎。孩子們最擅長樹葉粘貼畫,連著幾天,他們都在饒有興趣地粘貼,但是選擇該區域的孩子卻越來越少。孩子們越來越覺得樹葉粘貼不是很有趣,但是他們又想不出更好玩的方式。
師:“葉子可以用來做游戲裝備嗎?”
幼1:“我可以,我想做條樹葉裙子,送給表演區。”
幼2:“我想給表演區做個樹葉頭飾,小朋友們跳非洲舞可以用到,哇噻!肯定很有趣!”
幼3:“大樹葉可以做成面具,玩野戰營游戲時用來喬裝打扮!”
……
于是,整個美工區變成了樹葉加工坊,他們專注地設計、制作著頭飾、裙子、面具……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小伙伴加入。
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對幼兒的個體表現留意觀察和分析,將幼兒有價值的、積極的言行記錄下來;在創作過程中,幼兒常常會有讓人出其不意的行為,教師應善于發現并抓住幼兒的創新點,積極肯定并“大力推廣”,讓美術活動順應幼兒的表達需求,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
案例三 主題活動“過年真有趣”
年后開學,孩子們每天談論的話題仍然是過年時好玩的事,教師順應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回憶過年時發生的有趣的事,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
明明和楚楚商量后決定制作一頭獅子,紙箱裝飾后當獅子的頭,紅色絲巾當獅子的身子,做好了就到活動室外面模仿他們看到的民俗活動“舞龍舞獅”。“舞龍舞獅”表演開始了,教師特意用小視頻記錄下他們的活動過程,在活動結束時的分享交流環節給予“大力推廣”,并鼓勵幼兒去調查了解“舞龍舞獅”的活動規則,觀察民俗活動中“舞龍舞獅”的道具,再繼續發散思維設計、制作、表演。
在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全班幼兒都積極地投入到“舞龍舞獅”的創作中:場地的規劃、服裝的變換、音樂的選擇、隊伍的輪演……轟轟烈烈的活動吸引了幼兒園其他11個班的小朋友們,每天都有預約觀看表演的“陌生”觀眾,大大鼓舞了班級的“士氣”——原來靦腆害羞的楚楚話多了,連走路都昂首挺胸起來,顯得很自信;班里經常請假的昱昱破天荒地一個月沒有請假,因為怕請假后他的“龍頭”位子被替換了。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表達情感態度的獨立方式,要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想法和創意,允許和支持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創作。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個體發展,對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個體表現要給予鼓勵和支持——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想到的、做到的,以及以后想完成的;也支持幼兒說出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式,以及還沒來得及解決的問題。針對能力、性格不同的幼兒,在活動中因材施教,在活動組織中“看人下菜”,力促能力水平不同的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并感受到藝術創作的樂趣。
案例四 線描畫《愛旅行的小皮球》
師:“愛旅行的皮球去了沙灘,身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沙子痕跡;去了大海,身上印下了的海螺花紋……想一想,小皮球還會去哪里旅行呢?趕快畫出來,讓大家都來猜一猜吧!”
幼1:“它還去了動物園,身上留下了大象的腳印。”
幼2:“小皮球還會滾到馬路上,身上會有車輪的花紋。”
……
幼兒興奮地說著、畫著,只有婷婷小朋友呆坐著還沒拿起筆。師:“婷婷,你的皮球準備要去哪里旅行呀?”
婷婷:“它哪里也不去,就在家里。”
師:“那它在家里滾來滾去,身上會留下什么圖案呢?”
婷婷:“它不滾,因為我不會畫。”
師:“操作區的拼插小方塊特別像家里的瓷磚地板,如果你的皮球在家里的地板上滾過,可以拿來拓印試試哦!”
過了幾分鐘,當教師再次巡視到婷婷身邊時,發現她的皮球上除了多了很多排列整齊的小方塊痕跡,還有一些點點。
師:“不錯耶!你的小皮球在家里很認真地滾過了,才會有這么整齊的磚印子。它也出發去旅游了,去了哪里呢?”
在后來的評價環節,盡管婷婷的皮球只去過兩個地方,教師還是在排列整齊的小方塊上大做文章,給予了其充分的肯定,讓她體驗到創作成功的喜悅,再進一步提出建議……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興趣愛好還是能力水平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作為教師,面向全體幼兒因材施教,巧用引導語言,方能促進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總之,教師的引導語言是否有效在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通過觀察、分析幼兒的個體差異,運用積極有效的語言對幼兒的創作行為和情感態度加以支持和引導,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去感受美、發現美、表達美,從而創造美,促進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