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圳南
2020年是我國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收官之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2019年年底,我國貧困人口已經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至551萬人,區域性整體貧困、絕對貧困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減緩相對貧困成為重要的減貧目標。依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2020年我國要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的政策性、制度性框架,以推進全面脫貧和全面小康進程。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目前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以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其中,要求“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問題已經在政策頂層設計層面明晰化。在此背景下,通過建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長效銜接機制,可較好地鞏固現有脫貧攻堅的成果,激發鄉村活力。因此,如何統籌銜接減貧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建立相應銜接機制,成為目前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筑牢脫貧人口返貧和邊緣人口致貧防線,是徹底擺脫貧困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前提。要圍繞高質量、可持續脫貧,健全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一是強化“造血能力”提升機制。積極破解疫情造成的外出就業難題,建立到戶到人的就業臺賬和貧困勞動力滯留應對機制,抓住重大項目建設和企業復工復產時機,優先組織貧困勞動力返程返崗和外出務工。制定政策支持建立幫扶式就業對接機制,推動貧困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市場招聘機構、用工企業之間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完善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考核,激勵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掌握一門以上生產技術或就業創業技能。推進扶貧及鄉村振興中的就業專崗設置,支持興辦就業扶貧車間,幫助農村半勞動力貧困人口、老弱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通過勞動增收脫貧。二是完善“全面保障”鞏固機制。建立健全防貧返貧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將有返貧風險的已脫貧戶及有致貧風險的邊緣戶全部納入監測范圍,重點監測排查受疫情影響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兩類人群”、可能存在脫貧困難的貧困人口,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建立貧困人口健康跟蹤機制,定期排查診療地方病,防止因病致貧返貧。建立貧困人口生產生活跟蹤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其面臨的困難。積極探索預防返貧保險機制,如開設因病、因學、因災等防貧險種業務,打通保險服務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擰緊防貧“保險閥”。
充分發揮銀行業保險業合力,在年末實現村級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目標的基礎上,大力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提質擴容增效。村部大都位于行政村的中心位置,且辦公面積大,要引導在村部設立融合銀行保險服務和金融知識普及功能的基礎金融服務點,逐步充實涉農補貼、基礎信用信息收集、小額貸款申請、投保理賠受理、代理繳費、理財等服務,將村部打造成村級金融服務平臺。嚴格管理鄉鎮銀行網點和保險公司營業部的撤并,嚴防出現新的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和金融服務空白行政村。明確村級基礎金融服務減費讓利要求,降低或取消限額以下村級基礎金融服務設施的取現、匯款手續費。加大財政獎補力度,對布設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設施的金融機構一次性給予適當補貼,對業務量大的按年度給予獎勵。建立村級基礎金融服務監管考核指標體系,納入監管評級,加強監管激勵約束。正確處理好規范發展和防范風險的關系,推進農村地區金融環境建設,深入開展送金融知識進村入戶活動,促進村級基礎金融服務規范發展。
減貧戰略的責任主體是各級黨委、政府,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主體是農民、本土人才及社會組織、“三農”工作隊。因此,實現兩大戰略責任主體的銜接,就需要構建黨委、政府、農民聯合的多元責任主體以形成聯動管理機制。關于黨組織這一責任主體,在兩大戰略銜接的過渡階段,要注重在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等社會組織尚未健全的空當期暫時保留“五級書記抓扶貧”的領導機制;鄉村基層黨組織要在繼續發揮“以黨建促扶貧”作用的同時,引領培養本土人才隊伍,為推進兩大戰略銜接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關于政府這一責任主體,要通過搭建專家咨詢、信息服務、智庫推介、科技支撐等不同類型的平臺提供農業現代化服務支撐;通過接續推進公路、水利、電力、寬帶網絡等工程建設提供基礎設施支撐;通過改善鄉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支撐。關于農民這一責任主體,應當培育其內源性力量,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的組織形式提升農民的經濟地位,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的科學素質和勞動素質,通過開展先進文化教育提升農民的精神文化水平,通過培養發展農民人才隊伍提升農民治理鄉村的能力。總之,從不同層面培養農民的內源性力量,可以提升農民主體意識、責權意識的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從根本上保障脫貧攻堅成果,奠定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基礎。
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持久推動力。只有充分發揮農村地區資源稟賦優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為此,一是依托當地產業發展根基,引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公司,借助其先進的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和互聯網銷售模式,開發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推動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實現特色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雙贏。二是構建和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合理配置各類生產要素,培育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組織,加強政企合作共同創建工業園區,有效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鼓勵非農戶參與項目開發建設和運營,實現貧困家庭持續增收。三是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強農村等級公路的建設,推動農村電網改造,努力實現4G或5G通信網絡全覆蓋,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工作,落實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建設工作,有效補齊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不足的短板。
打贏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決策部署,要構筑二者銜接目標導向,重視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城鄉全面融合發展。協同構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路徑,從思想銜接、產業協同、人才培養、文化振興、生態保護等維度推進二者耦合銜接。在決勝脫貧攻堅的同時,著眼于鄉村更高層次發展,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