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堰永
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幫扶單位、責任人簡單走訪貧困戶的現象很普遍,福利分配成了實施扶貧工作的重要方式,其實這解決不了貧困戶的根本問題。不斷看望,頻繁找貧困戶簽字、計算收入,填寫各種表格、認可各種數據等,這種幫扶使得貧困戶不停地在家應付,反而干擾了其正常生活,也違背了幫扶的初衷。應該說如何將扶貧資源有效轉化為群眾脫貧的動力和條件,創新幫扶方式方法,是實施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如何化解政府動而群眾不動,是做好扶貧工作的著力點。
脫貧攻堅是一項民生工程,要確保扶貧工作不違背貧困戶的意愿,不增加貧困戶的負擔。從單純送好處的扶貧方式來看,扶貧工作開展并沒有緊密結合貧困戶的意愿,甚至還增加了他們的負擔。筆者認為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客觀上由于致貧原因存在差異,導致政策設計難度增加,而各地在扶貧過程中結合本地實際變通性不夠。二是主觀上由于貧困戶認識有偏差,片面地把扶貧理解為送好處。顯然,這種送好處的幫扶方式無法真正讓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第一書記都不遺余力地為增加貧困戶收入、爭取其早日脫貧而日夜奔波、思謀對策,可受到幫扶的貧困戶卻不懂感恩,也并不領情。這說明,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時,除了要多為幫扶對象辦好事、辦實事,還要注重脫貧攻堅的政策宣傳,切實提高貧困戶的思想認識水平,在思想上有所覺悟。應讓其意識到脫貧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幫扶責任人的辛勤付出,而不是某種不可感知的外力使然,從而激發貧困戶干事創業的熱情。
脫貧的形式有多種,安置就業、結對幫扶、定向救助、慈善捐助、節日慰問、助學助殘等。脫貧應該因人制宜、因戶施策,突出精準扶貧政策中拉動貧困戶產業發展的功能。特別是一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金融政策應該回歸戶貸戶用本位,而不應當持續實施企貸企用。對于企業帶貧,政府可以出臺激勵與優惠政策,組織企業主動融入脫貧攻堅主戰場。一是可以繼續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企業就業。二是可以結合實際,幫扶行政村發展特色規模種植養殖、深加工。三是可以積極探索企業、貧困戶互動“雙收益”的新途徑,合作發展到戶增收項目,主要突出企業的造血功能,不能只是企貸企用,年終簡單給貧困戶分錢,這容易滋生貧困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惰思想。一旦脫貧攻堅期結束,不再有政策福利時,很容易出現返貧現象。
許多地方為幫助貧困戶脫貧設有愛心超市,貧困家庭每人每季度按標準領取生活用品。慈善助力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困家庭支出過大的難題,如果能嚴格與公益事業發展相結合,更有助于調動貧困戶熱心公益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在村(社區)營造“公益無小事、公益樹形象”的良好氛圍。另外,一味地送物到家,一方面會引起有些群眾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會讓貧困戶滋生一些不思進取的思想。雖然現在已施行慈善助力與貧困戶的日常表現相掛鉤,但是往往流于形式,還沒有完全從增加內生動力層面真正提高其覺悟。
當前,教育扶貧在扶貧領域被廣泛采用,主要是免除貧困戶適齡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并發放額度不等的國家助學金、扶貧助學補助等,在生活上給予一定的補助。但是,當前的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并沒有結合在校學生的表現、學習積極性等因素。有的教育扶貧、慈善助學并沒有真正扶持到點上,導致存在“扶而不起、助而不學”的現象,這是有背教育扶貧本意的。
當前的貧困人口從大體上來說可分為兩類,一是已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戶,家庭確無生活來源,依靠自身努力無法脫貧致富的群體。二是有勞動能力戶,依靠自身努力和幫扶完全可以解決自身貧困問題的群體。
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確無生活來源的貧困群體重點解決“社會保障兜底”問題。目前,在扶貧資源“精準到戶”的前提下,扶貧工作需要花費許多精力在“識別”貧困戶上。一般而言,在現實中“絕對貧困戶”是極少的。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確無生活來源的此類極少的絕對貧困戶,是無法采取“授人以漁”方式幫助其脫貧的。這類人的脫貧應該結合實際,重點采取特殊救助、企貸企用以及社會保障兜底等享受政策福利的方式協助其實現脫貧,助力全面小康。
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重點解決“授人以漁”問題。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曾在扶貧日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幫助那些想通過努力提高生活、改善收入的人。要加強輿論引導,讓老百姓知道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你對國家、對社會、對你的家庭是有責任的,沒有人替你承擔這個責任。”堅決破除精準脫貧中“等靠要”的懶惰現象。國家的福利制度是保基本、保民生的,不是提高福利的,而扶貧就是保基本的。當前在扶貧過程中遇到的一種麻煩就是部分貧困戶并不缺乏勞動力,而是不愿外出打工,以自己是貧困戶為由,守在家中“等靠要”;有一些貧困戶不愿外出打工的理由竟然是有收入就不能當貧困戶;還有一些有條件的貧困戶,在獲得政府支持后,優先考慮的是用于消費,而不是發展生產。貧困并不可怕,怕的是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因為增加內生動力才是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因素。
對于大多數貧困戶而言,致貧原因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家庭支出過大,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等費用;二是家庭收入太少,主要是缺少勞動力、就業機會少等。目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針對扶貧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必須善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同破解導致貧困的難題,切實拔掉制約發展的窮根子。
一是針對缺知識、少技術的貧困人員,政府可以協調企業成立產業幫扶項目,兼顧企業的效益和貧困人員的增收,這應是企業帶貧需要發揮的主要作用。二是對于有一定技術、無門路的貧困人員,可以推薦到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崗位就業,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三是鑒于貧困戶的返貧問題,可采用長期聯系、后續關注、全社會發力的方式真正完成脫貧目標。還可以建立貧困戶脫貧長效機制,對于已脫貧的,跟蹤調查其產業發展、年均收入等脫貧指標,防止出現返貧,真正按照國家部署,實現真扶貧,做到真脫貧。四是針對已經退出的貧困戶,應根據實際情況有序取消其享受福利政策的資格。
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扶貧方式上需要幫扶者充分發揮自身智慧,把扶貧工作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同時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需要實現幫扶者與貧困人口的雙向互動,特別是需要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幫扶的良性循環,這樣才能把精準扶貧政策落到實處,最終打贏這場攻堅戰,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