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指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元素,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同時,鄉村治理也是一個時代課題,基于不同的時代要求,治理的導向也將發生轉變。在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新鄉市以黨建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創新實踐。新鄉縣翟坡鎮朝陽社區以“村民代表提案制”為基礎,不斷優化創新,形成了“一三五”工作法,走出了一條“堅持黨建引領,聚力鄉村振興”的治理路子。
2008年之前,朝陽社區所涵蓋的幾個村子是窮村、亂村、落后村,黨支部軟弱渙散,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群眾怨聲載道。后經以陳來勝為黨支部書記的村“兩委”的不斷探索,一方面按照縣委要求大力推行“村民代表提案制”,即“1+5”工作法;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目前形成了“一三五”工作法。“一”是建強一個堡壘,這個堡壘就是基層黨支部,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以黨建引領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三”是建設三支隊伍,即一支具有執政能力的村干部隊伍,一支具有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隊伍,一支具有主人翁意識的村民代表隊伍。這三支隊伍,就是黨支部強大的組織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五”是健全五個機制,即群策群力的民主決策機制、依情依理依法的矛盾調解機制、全方位多元化的為民服務機制、凝心重德的文化建設機制、人人參與的平安建設和監督機制。這五個機制就是堅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形成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治理體系。
目前,農村治理中存在一系列問題,朝陽社區利用“一三五”工作法破解了過去村民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干部不能早發現、早解決的問題。現在,村民代表及時發現村民中的問題,并利用民主決策機制及時把問題以提案形式交給黨支部,由干部、黨員共同加以解決,使村級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前一公里”得到了有效落實。破解了過去村干部在解決重大問題時“不敢民主、不想民主、不會民主”問題。現在,社區黨支部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首先拿出問題解決方案,再同干部、黨員、村民代表進行民主協商,真正實現了解決農村重大問題讓群眾當家作主。破解了過去干部化解矛盾能力不強的問題,現在社區干部威信高了,組織群眾能力強了,各種矛盾都能很好地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壁壘的存在,以及鄉村發展的歷史原因、民風傳統,使得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出現了因家族勢力、宗派矛盾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此種情況,如果村黨組織軟弱渙散,不能有效發揮黨組織在基層的引領作用,就會助長歪風邪氣。為了改變鄉村治理的面貌,朝陽社區通過從“內化”黨員干部素質的提升到“外化”黨建文化墻的建設,扎扎實實地推進黨建工作的開展,結束了困擾村集體發展幾十年的派性問題,壯大了集體經濟,改善了村里老年人生活狀況,感召村民以孝當先。同時,激發了群眾團結奮斗的熱情,建成了宜居和諧的美麗鄉村,喚醒了群眾“念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自覺性,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基層黨建工作能否收到效果,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否有效地找到一條開展工作的實踐路子。基層黨建必須堅持“質量”與“實效”并重,杜絕“務虛”的做法,根除“花架子”理念。不能形式大于內容,或者逐漸“偏靶”,或者被“展板化”“高端化”。朝陽社區通過不斷抓黨建,不斷建設三支隊伍,加強基層黨建隊伍建設,形成五個機制,找到了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的抓手。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社區結合“4+2”工作法和“小微權力”運作流程,在“政治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大力推行村民代表提案制,并在此基礎上確立矛盾調解機制、為民服務機制、文化建設機制、平安建設和監督機制。利用人才抓黨建、明確責任抓黨建、確立機制抓黨建等,多措并舉,扎扎實實開展黨建工作,做到了對鄉村的有效治理。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健全村級組織制度,形成完備的制度進行約束:切實抓好“兩委”團結合作制度;黨員、村民代表發揮模范作用制度;黨員和村民代表學習制度;黨員績效管理制度;黨員組織生活會、支委民主生活會制度;“雙評”制度即村民代表評議黨員、黨員評議支委;文化建設制度,如村規民約和文明家庭創建等。同時,注重黨建工作陣地建設,建立智慧社區平臺,將黨建與科技結合,提高黨建工作的效率。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提高鄉村治理的“戰斗力”。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黨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支部強不強直接影響著本村的發展。因此,要提高鄉村治理的戰斗力、凝聚力,必須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堅強有力,而這關鍵在于有一個好書記、有一支好隊伍,在于注重對干部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通過“訪”“定”“聯”“幫”“建”等措施,將扎實的理論功底、堅定的理想信念、嚴謹的實事求是精神、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作為基本條件,將會說能干有思路、吃虧擔當無私心、公正為民辦實事作為基本素質,不斷打造出一支具有先鋒作用的黨員隊伍、一支具有執政能力的村干部隊伍、一支具有主人翁意識的村民代表隊伍。調動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結合形勢不斷探索農村干部的工作思路和方向,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意識和能力,進而提高鄉村治理的“凝聚力”。
以黨建引領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行”新型基層治理體系的建立,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自治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動力,以“村民代表提案制”為基礎,利用群策群力的民主決策機制,實現村事村議、村事村辦、村事村管,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自治;法治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防范風險、化解矛盾,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法治內容,提供法律援助,同時發揮監委會和村民的監督作用,夯實法治社會的基礎;德治是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教化作用,緊緊圍繞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等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建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文化活動,熏陶、引導村民自覺樹起文明新風,凝心聚力共建美好家園。“三治”之間互為基礎、相輔相成,共同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