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剛
別迭里村地處新疆南疆克州偏遠山區,人口350戶1294人,以柯爾克孜族為主(≥99%)。近年來隨著南疆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農牧民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解決,全村350戶村民搬進了富民安居房,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2017年,別迭里村實現了貧困村退出摘帽;2018年,全村共有188戶安裝水沖衛生設施,普及率為53.7%。
2019年4月,別迭里村確定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千村示范村”。該村為加快“廁所革命”步伐,達到“千村示范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90%的要求。2019年7月以來,全村開始實施“戶改廁”工程,將具備改造條件的109戶富民安居房納入了改廁計劃。截至2019年12月,該村已有300余戶農牧民家庭具有了無害化衛生廁所,戶廁普及率接近90%,使用率約40%。
2020年1月至4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群防群控期間,農牧民居家隔離減少了外出,加之冬季戶外寒冷不便,戶廁使用率普遍提高,“戶改廁”工程的成效開始顯現,農牧民生活便利得到保障,群眾文明衛生素質逐漸提升。通過民意跟蹤調查,已有近70%的農戶開始接觸使用或習慣使用戶廁。
當地氣候地理環境、經濟社會水平、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等因素決定了在改廁標準和模式上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區推廣固定的模式。同時,當地柯爾克孜族農牧民長期的民俗觀念、生活習慣與城鎮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差異較大,從思想上認同接受“戶改廁”有一定難度。
該村組織開展群眾宣傳和民意調查,通過全體村民大會和村干部入戶走訪大力宣傳“戶改廁”帶來的好處及重大意義,介紹政府投入的改廁補助政策,逐戶開展了“戶改廁”民意問卷調查。民調期間廣泛征集群眾意見,選擇了適宜鄉村、群眾接受的改廁模式。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少數民族村干部帶頭實施“戶改廁”,通過實施樣板房改廁工程,直觀地讓群眾了解到改廁整體效果,明白了改廁標準和要求,認可了改廁的必要性。
該村“戶改廁”工程實施方案以《農村戶廁建設規范》為指導依據,按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全村具備“戶改廁”條件的農戶進行了全面普查,對不同布局和面積居所進行實地勘察,編制了40平方米戶型改1.2平方米、40平方米戶型改1.5平方米、60平方米戶型改2.6平方米、80平方米戶型改3平方米四種“一戶一衛”改造設計圖和明白卡。
室內工程參照城鎮化戶衛標準進行實用化改進。一是選擇在供排水條件方便、排污管路徑最短、有窗通風的房間進行改造。二是隔斷和推拉門采用了不透明鋼化玻璃材質,在確保如廁隱私的前提下,通風和采光良好。三是地面和墻體做防水、貼瓷磚,安裝鋁扣板集成吊頂,整體美觀易于保潔。四是進行冷熱水和電氣改造,加裝了電熱水器、防水開關插座、漏電保護開關,確保用電安全且功能完善。五是加大了排污總管管徑和凍土埋深,不易堵塞便于維護。六是小戶型衛生間采用干濕分離盥洗臺節省內部空間,大戶型衛生間預留了洗衣機上下水接口和位置,對于個別水壓偏低的農戶加裝了微型增壓泵提高用水可靠性,豐富使用功能。
室外工程參照新疆自治區有關技術規程。一是采用地埋預制型“三格式”化糞池進行糞污無害化收集和處理,以滿足“衛生、防滲、無害化”的基本要求,容量選用≥1.5立方米/戶。二是由于當地屬于嚴寒地區(I區)氣候,戶衛至室外化糞池排污管選擇內徑≥120毫米的大口徑PE管并適當放坡,地埋深度為凍土層1.8米以下,以確保冬季排污管和化糞池不上凍。三是化糞池預留接口可用于連接下水管網收集處理,待后續鄉村配套污水管網和處理系統建成后,進一步提高鄉村污糞污水的治理水平。
別迭里村不斷探索農村“戶改廁”運營維護長效機制,確保農村改廁維護、清污、治理措施跟得上,做到“有人改、有人管、有效果”。
維護。在工程質保期內繼續由合同施工方做好消缺維護。后期計劃由鄉政府牽頭通過社會公開招標方式確定當地物業維修單位承包維保事宜,納入有償物業服務試點,保障設施長期使用。
清污。采取“戶集、村收、就近處理”的方式,鼓勵農戶自行配置自吸泵,利用糞污資源進行庭院經濟農業生產;對不具備條件的農戶,鄉政府配備有吸污車并公開服務電話,實施社會化清污服務。
治理。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村民大會通過了“五好四美一衛生”美麗庭院標準,將農戶院內、院前和屋后人居環境整治“三包”責任落實到戶,引導村民自覺維護公共環境衛生。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生活污水處理等專業化維護、規范化服務試點,鼓勵村級組織、農村“工匠”成立物業服務合作社,逐步建立鄉村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農村改廁看似小事,實際上轉變的是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習慣和思想。隨著全村的整體脫貧,部分富裕村民添置了小汽車,卻難以接受廁所改造,村民對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仍然存在認知不足,甚至偏見。只有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基礎上,不增加農牧民負擔,不強制要求或變相攤派任務,提高村民衛生健康意識,引導群眾從接受試點、廣泛認可到觀念轉變,才是推廣鄉村“戶改廁”的前提。
“戶改廁”涉及全體村民,村民是使用者和受益者,根本還是群眾滿意。例如,該村在每一戶的“戶改廁”的方案選擇問題上,由駐村工作隊專業技術人員設計了不同的改廁方案,最終由村民自主選擇說了算,做好“一戶一方案”。在“戶改廁”實施過程中,群眾有訴求,村委會就有響應。通過民意調查單、缺陷反饋單、驗收意見單、滿意度調查單等,與村民點對點進行協調和服務,在施工前消除村民的困惑和顧慮,在施工過程中解決好問題和缺陷,完工后由村民檢查滿意、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新疆地域遼闊,南北疆氣候和地理差異明顯,改廁面臨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不能搞“一刀切”,聚居型、散戶型和小規模聯戶也有著不同的改廁模式。若在當地全面推廣戶外水沖式廁所,冬季上凍情況嚴重使用和維護困難。南疆鄉村基礎設施普遍薄弱,若全村敷設下水管網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存在建設成本大、施工周期長的問題。2019年,全村實施了“煤改電”工程,電采暖普及率達95%,冬季供暖得到了保障,為推廣實施“一戶一衛”提供了有利條件,冬季上下水、上凍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廣泛采納了農牧民的意見。例如,小戶型干濕分離(省空間)、如廁與淋浴結合(多功能)、廚衛一體冷熱水改造(有熱水)、設置大口徑排污管(防淤堵)、復合材質化糞池(堅固耐用)等技術改進措施,符合當地自然環境和群眾生活習慣。
長久以來,管廁的難度大于改廁的難度,建管結合“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完成“戶改廁”建設僅是三分工作,后期的運行維護決定了改廁的成功與否,如何讓農牧民群眾家庭“建得起、用得上、易操作、管長遠”才是目標和關鍵。而政府的持續關注和引導必不可缺,通過政府扶持補助、集體和社會資助、群眾自籌相結合的方式,制定合理的管護費、物業費試行標準,鼓勵并推動專業化物業服務公司在鄉村落地,將日常管護工作從政府督促、村民自理逐步向市場化行為邁進,才是“廁所革命”從政策化走向社會化、規范化和長效化的合適路徑。
深化農村“廁所革命”已成為增強群眾生活幸福感、獲得感的必要任務,對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小康、宜居、生態、文明村莊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