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實踐中,出現了忽視孩子的需求、“不敢教”、不知“如何教”等現象。那么,如何在美術活動中讓幼兒得到真切的關注,讓每個教學細節回歸“生命關懷”的本質,讓幼兒享受到創作活動的樂趣和成功感呢?帶著這些問題,我設計并執教了大班美術活動“春來了”。通過兩次教學實踐活動的對比,來解讀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如果說傾聽孩子的語言是教師的“教育自覺”,那么發現其中的教育價值并轉化為教學內容則是教師的“教育智慧”。下面就是大班美術活動“春來了”的生成背景。
隨著主題活動“奇妙的線”開展,幼兒發現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神奇且有用的線。于是,慢慢積累了豐富的關于線的感性經驗,并逐漸理解了抽象的“線條”概念。正逢春日來臨,教師帶領幼兒外出春游的途中,孩子們時不時地討論:路邊的垂柳像“跳舞的線條”、草地由無數“短線”組成、田間的小路則是縱橫交錯的“粗線”……孩子們的表述和繪畫大師吳冠中的水墨畫《春如線》是如此契合,于是此活動便應運而生。
在教師的介入指導前先讓幼兒嘗試與體驗,以此來喚醒他們的已有經驗,了解和化解教學中的重難點。
以下是兩次活動中“初步體驗”環節的設計:
第一次活動:
1.(幼兒圍坐在大張宣紙周圍)交流春景,隨后談話導入活動。
2.進行線條和點的想象。
⑴關于線條的想象:(教師在宣紙上畫出隨意的線條)“瞧,它們像春天里的什么?”
⑵關于點的想象:(教師在線條周圍添畫彩色點)“加上幾個點,你覺得它們又像什么?”
3.幼兒初步體驗線條和點。
幼兒自主嘗試用毛筆畫出線條和點。
第二次活動:
1.(幼兒圍坐在大張宣紙周圍)再次交流春景,隨后談話導入活動。
2.進行線條的想象與初步體驗。
(教師在宣紙上隨意畫出線條)“瞧,它們像春天里的什么?你們還知道哪些不同的線條?你們能用各種各樣的線條來表現春天的景色嗎?大家一起來試試。”
解讀:第一次活動中,當進行線條和點的想象活動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試身手,盡管握毛筆的姿勢尚不正確,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嘗試的積極性。他們圍坐在大張宣紙周圍,有的畫出長長短短各種形態的線條,有的則沉浸在彩色點染的樂趣中。
反思第一次活動:把線條與點放在一起體驗重點不突出。此外,彩色點染對于大班孩子來說并不能成為重點。因此,為了使幼兒的體驗學習更有效,第二次活動中,此環節改為只嘗試畫墨色線條。
思考:在幼兒的精神世界中,孩子們總想成為發現者、探索者,而這種自我發現理解最深、最易激發學習的動機。由于幼兒以前很少接觸中國畫,握毛筆的方法、用筆技巧尚未掌握,在正式作畫前與同伴一起嘗試與體驗,一方面能很好地消除心理上的恐懼,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自由探索;另一方面,給予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創作、用心感悟運筆的方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從幼兒“原生態”的創作中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和繪畫技能的發展狀況,從而找到新經驗提升的切入口,讓后續的指導更有效、更有針對性,也利于突破難點。
以下是兩次活動中“感受與欣賞”環節的設計:
第一次活動:
1.介紹畫家吳冠中。
2.欣賞課件:四幅《春如線》。
⑴教師提問:“看一看,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你覺得他畫了春天的什么?他是用什么樣的線條來畫的?”
⑵教師示范有粗有細、有深有淺的線條,突破難點。
第二次活動:
1.再次介紹畫家吳冠中。
2.重點欣賞一幅《春如線》。
教師提問:“你覺得他畫了春天的什么?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用什么樣的線條來畫的?”
3.欣賞其余三幅《春如線》。
教師提問:“他還畫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畫,大家看一看,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此環節的共性問題,與幼兒探討細線、淡線的畫法,突破難點。)
解讀:兩次活動,從表面上看均是欣賞相同的四幅畫,但在第一次活動中,四幅作品《春如線》同時出現,使得幼兒連一幅圖都沒有觀察仔細,就急于發表對另一幅圖的看法,沒有深入欣賞到作品的內在美。此外,教師新經驗的切入與此環節相脫節,但仍是按照教案的程序進行,沒有很好結合孩子的發展水平,技能技巧的滲透也沒有體現孩子的學習需求。因此,第二次活動調整為:選擇有代表性的一幅圖先重點欣賞,然后出示其余三幅圖。這看似小小的調整,卻讓幼兒對名畫的欣賞更深入、更到位。最后,引導孩子把大師作品與先前的體驗作品對照比較,從而發現線條多樣化的特征。
思考:美術活動是幼兒自主建構和教師引導相結合的過程。每個幼兒的發展存在差異,所以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幼兒已有經驗來平衡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在第一次活動中,教師提供了了解孩子原有經驗、原有技能的機會。在師幼共同欣賞大師作品的互動過程中,教師敏銳地把握了孩子的關注點及學習需求,提高了回應的有效性,及時幫助總結、提升經驗,并尋找到新經驗的切入點;在第二次活動中,幼兒通過對比,發現大師作品中線條有粗有細、有濃有淡,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同時,在師幼合作探討細線、淡線的畫法時,教師鼓勵幼兒自己總結方法,讓技能技巧的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促使幼兒在原有發展水平上得到提升,為后續的創作起到鋪墊作用。
以下是兩次活動中“交流分享”環節的設計:
第一次活動:
1.同伴交流。
教師給孩子們說:“先畫好自己的作品,再和好朋友說一說你作品中的故事。”
2.集體交流。
“你覺得自己的作品美在哪里?你還喜歡哪幅作品,為什么?”就這些問題,集體進行交流討論。
第二次活動:
1.同伴交流或繼續創作。
(可以根據幼兒的需求在先前體驗的大宣紙上繼續作畫,以滿足幼兒繼續作畫的愿望,減少等待時間。)
2.再次集體交流。
“你覺得自己的作品美在哪里?你還喜歡哪幅作品,為什么?”對這些問題再次進行集體交流、討論。
解讀:第一次活動中,幼兒自由創作十幾分鐘后,個別幼兒完成了作品。當這些幼兒看到鋪在地上的宣紙時,就問教師:“我還可以再畫嗎?”教師說:“不行!畫好后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你們作品中的故事。”孩子們便無奈地和同伴交流起來,在漫長的等待時間里,幾次拿筆蘸顏料玩,教師隨即卷起了鋪在地上的畫紙——這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忽視了幼兒的需求,以“一刀切”的方式武斷地扼殺了幼兒再創作的愿望。在第二次活動中,教師遵循幼兒的意愿,保留了大張宣紙,讓愿意再創作的幼兒繼續自主作畫。
思考:幼兒自主創作需要的時間不同,所以“作品展評前”這段時間的組織成為困擾教師的一個問題:教師既要忙于指導尚未畫完的孩子,又要關注已經完成的孩子。在活動中,當孩子提出繼續創作的要求時,教師如能有效利用鋪在地上的大畫紙,豈不是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保護了他們學習積極性又減少了時間的浪費。“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成為掛在嘴上的口號,要落實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細節中。
心向孩子,我們的課堂才能洋溢人性的光輝;關注細節,我們的教學才能預約精彩;基于需求,我們的活動效果才能從有效邁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