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可盈,許星瑩,胡 依,袁冬生
(1.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2.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是指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將多個中醫臨床科室集中設置,建設成為中醫藥文化氛圍濃郁、能為群眾提供多種中醫藥方法和手段的相對獨立的特定區域[1]。2016年10月,國務院出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中明確指出,要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場所,創辦國醫堂和中醫館等形式多樣的中醫綜合服務區,以便為居民提供更多中醫藥服務,進一步強化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同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鄉鎮衛生院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指南》[3],指導和規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的建設工作。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衛生事業穩定發展,同時減緩當前所出現的“看病貴、看病難”等發展難題的一項重要措施[4]。本研究對廣東省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的服務能力建設進行調查,為提升廣東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選取《2017年度廣東省中醫藥建設專項資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項目支持的廣東省18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對機構的相關負責人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回收率為83.33%。其中包括114家鄉鎮(街道)衛生院和3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通過前期文獻研究和查閱相關政策,以《鄉鎮衛生院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指南》《2017年度廣東省中醫藥建設專項資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等文件為參考標準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廣東省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的中醫診療環境建設情況、中醫藥技術水平建設情況、配置中醫診療設備情況等方面的內容。
運用Excel軟件錄入問卷數據,使用SPSS 22.0軟件對廣東省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的服務能力建設情況采取描述性統計分析。
2.1.1 中醫藥診療區域設置情況
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中,119家將中醫診室、治療室、中藥房、煎藥室等中醫藥科室集中設置,占79.33%;而96%的機構布局流程符合醫療衛生服務要求;形成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特色診療區域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有136家,占90.67%。
2.1.2 中醫藥診療區域裝飾裝修情況
147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的裝飾裝修采用中式風格,占98%;在機構內張貼中醫藥宣傳資料的有145家,占96.67%;94%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的裝飾裝修能夠突出傳統文化特色,注重人文關懷,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但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的門扇掛中醫藥文化內涵對聯的開展情況相對較差,僅占82%。
2.1.3 集中開展一體化中醫藥服務情況
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均可以開展基本醫療服務;145家機構可提供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的中醫服務,占96.67%;148家機構能向群眾宣傳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占98.67%。
2.2.1 開展中醫技術方法操作情況
12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可開展一般針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敷熨、熏洗等至少6種中醫技術方法的規范化操作,所占比例為80.67%,但各機構的中醫技術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2.2.2 推廣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情況
在本單位推廣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情況中,17家僅能推廣應用6種以下的技術,占11.33%;有55家能推廣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6~10種,占36.67%;19家機構推廣應用11~15種,占12.67%;而推廣應用15種以上的機構有59家,占39.33%。
2.3.1 必要的中醫診療設備配置情況
在必要的中醫診療設備配置情況中,30家機構只配置了6種以下設備,占20%;49.33%的機構配置6~10種必要的中醫診療設備;28%的機構配置11~15種設備;而配置15種以上必要的中醫診療設備的機構有4家,占2.67%。
2.3.2 信息化設備配置情況
在信息化設備建設中,配備用于連接廣東省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視頻網絡平臺的計算機系統設備的機構有98家,占65.33%;配置投影儀設備有23家,占15.33%,不到兩成。
《實施方案》規定,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集中設置中醫科室,裝修裝飾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形成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并相對獨立的中醫綜合服務區。調查顯示,79.33%的機構能夠將中醫診室、治療室、中藥房、煎藥室等中醫藥科室集中設置,而90.67%的機構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特色診療區域,大部分機構的裝飾裝修采用了中醫藥文化特色風格,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結果表明,近年來隨著廣東省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的投入,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的中醫診療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調查數據顯示,96.67%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可提供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服務。結果提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除了注重開展中醫基本醫療服務外,也正在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領域的優勢和作用,其功能逐步完善,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發揮中醫適宜技術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作用,是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物美價廉的醫療服務,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等難題的重要舉措。對照《實施方案》規定,在被調查的廣東省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中,121家機構能夠滿足一般針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敷熨、熏洗中至少6種技術方法的開展與規范化操作的標準,達標率為80.67%;有5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能夠按照《實施方案》推廣應用15種以上的標準,達標率僅為39.33%;以國家推廣應用6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標準,達標率為88.67%。結果提示,中醫藥適宜技術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應用有待加強,技術水平亟待提高。
中醫藥診療設備是中醫藥現代化及特色體系的重要構成內容,而基層衛生服務的信息化建設是提高基層衛生服務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5]。從調研統計數據可得,參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廣東省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中,只有74家配備了10種以上必要的中醫設備,達標率僅為49.33%;而配備用于連接廣東省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視頻網絡平臺的計算機系統設備的機構有98家,占65.33%;配置投影儀設備有23家,僅占15.33%。中醫診療必要設備的不足和信息化設備的落后會直接影響基層中醫藥服務的開展和中醫診療技術的提高。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應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6]。本次調查中的廣東省15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可以提供基本的中醫服務,而96.67%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可提供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服務,優于李婷等[7]的研究結果;在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方面,52%的機構可推廣應用10種以上,優于胡勤順[8]對上海市的調查結果。而廣東省49.33%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了10種以上必要的中醫診療設備,遠低于趙鳳丹等[9]對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76.56%的機構配備10種以上中醫設備的結果。因此,廣東省需進一步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標準,積極落實基層中醫藥服務工作的相關政策[10]。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應結合當地的常見病、慢性病情況,加強對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的調查、挖掘和研究,做好中醫藥特色服務,培育特色中醫專科的品牌,以滿意的服務贏得群眾的信任;還應通過開展與中醫藥適宜技術相關的培訓學習、技能競賽、實踐指導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應用渠道。
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應在政府部門的財政扶持下,根據實際的診療需要,完善基層中醫診療設備配置,逐步更新相關診療設備設施,改善科室醫療設備硬件水平,有助于提高診療效果,使中醫特色治療手段多元化。
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信息化硬件設備的經費投入,配齊基礎的信息化系統,以實現不同醫療衛生機構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基層衛生機構應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基層中醫醫療,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在線預約診療、電子處方等服務,讓群眾能夠方便、快捷地享受中醫服務,并加強基層中醫專業人員的信息化建設觀念的宣傳教育,培養具有中醫專業知識和信息技術的復合人才。
政府應積極落實基層中醫藥政策,形成以市、縣級醫院中醫科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為樞紐,中醫診所、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城鄉中醫藥三級服務體系[11];完善中藥房、中醫科及相關診療環境等的基礎體系,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配置實用性強的診療設施設備,對其信息化體系的發展、人才隊伍的培育提供支持與幫助,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中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