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一完小衛羅菴分校 王自強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農村小學的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要想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農村小學應該把注意力由關注硬件改善轉移到提高管理水平上,在學校管理上下大力氣,深入挖掘內部潛力,找準“抓手”,找到“扶手”,通過全員“動手”,促進現代教育理念的農村化、本地化,推動農村教育內涵發展。
農村學校是“農村的學校”,前些年幾乎成為“薄弱”“留守”的代名詞。把握教育規律,立足農村實際,農村學校在管理上需要找準“抓手”。
農村學校資源有限、人員有限,一定時間內需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在管理上要求要明確,措施要精準。衛羅菴小學雖然是一所農村小學,但是校園內的綠樹紅樓、花壇菜園被師生們收拾得很是精致。這也是衛羅菴小學“精致教育”辦學理念的外在體現,除了要把校園打造得更精致以外,更要讓師生們在做人做事上追求“精于事,致良知”的“精致”,即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做事,用發現和回歸自我具足的良知做人。
一是行為抓“序”。一所學校要做到按部就班,張弛有度,就必須要講秩序。衛羅菴小學用“尊長有序、行為守序”教育學生仁愛誠敬,文明循禮,在“精致習慣一二三四五”的反復要求中,在“見到尊長問好行禮;上下樓梯靠右行走;入室即靜,就座不語”等監督落實中,培養學生尊老敬師之情、遵規守紀之習。
二是課堂抓“效”。課堂是教師的主場,提高課堂實效是推動學校發展的關鍵一步。衛羅菴小學用“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理念引導教師把課堂教學的觀察點轉移到學生身上,達到學生更多參與的過程目標和會學、學會的結果目標。在聽到課堂上“質疑聲、回答聲、爭論聲”的過程中、課后檢測的“雙80”(80%的學生掌握80%的分數,即班內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達到80%以上)結果中,讓學習真正發生。
三是社團抓“活”。衛羅菴小學用榜樣故事、新學堂歌等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學校以講榜樣故事、唱新學堂歌為社團活動的主線,兼顧學生自由選擇和自我興趣,在會唱3 首新學堂歌、會講3 個榜樣故事、會跳3 支手語舞等基本要求上,進行美育啟蒙,鍛煉學生聽、講、演、跳等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打造活力校園。
農村小學無論是硬件還是師資都相對單薄,很多學校能夠維持周轉已經不易,單靠自身發展,只能是捉襟見肘,心有余而力不足。農村小學要想發展,眼睛既要“向上看”,即積極爭取教育部門的持續支持,更需要向“身上看”“身邊看”,即強化資源意識,找準“扶手”,善于借力。
挖掘地域資源。學校地處農村,淳樸的民風、自然的景觀、文化的符號等都是農村獨有的教育資源,是農村之所以為農村的獨特魅力。以我校為例,衛羅菴小學位于京杭大運河流過的冀南平原腹地,村周圍有幾百年的古寺、古槐,也有新興的現代化企業、金絲菊特色種植;有幾千年的傳統風俗,也有幾十年前的戰斗故事。挖掘地域文化,我們開發了“傳承、培基、自然”三大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發現社會資源。學校連著千萬家,社會就是大課堂。每一個孩子的身后是一個獨特的家庭,是一個獨特的“人才庫”。學校和家長協調立場,建立統一戰線。在學校教師教知識,在家家長教習慣;教師走進家庭,指導家庭教育;家長被請到學校,拓展技術技能。家長帶著土坷垃味的語言,帶著泥土氣息的現身說法,讓教育和社會生活更加貼近。
借助同行資源。農村的很多學校,有共同的困難,也有彼此的優勢。關注同是農村學校的“身邊人”,彼此搞好聯誼,經常互相交流,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多動腦筋,和縣級、市級等優勢資源學校“攀上緣”“結上親”,經常“串串門”“嘮嘮話”,獲得優勢學校智力、硬件上的支持。衛羅菴小學是縣第一小學的分校,正是“背靠大樹好乘涼”,近幾年才獲得了長足發展。學校還爭取了縣一中的支持,和玉蘭小學建立聯盟關系,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后勁。
執行是成敗的關鍵。農村學校規模一般不大,師資相對緊張,讓有限的師資同向同行、同心同欲,練基本功、打“組合拳”尤為重要。
全員“動手”。農村學校要減少層級,“集中兵力”,降低不必要的人員成本。橫向上,學校要力推扁平化管理,讓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管理者,真正實現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衛羅菴小學在校生400 余人,所有教師都教課,常規工作通過微信等辦公軟件及時通知,安排教師兼職負責監督落實。
持續“動手”。農村學校一般缺乏統領性的辦學理念,或者有了理念不能成為大家的共識,成為共識也很難落到行動中和長時間堅持做下去。農村學校要發展,必須要跨越“理念、共識、落實、堅持”這幾道坎,將學校辦出特色和內涵。同為農村小學的臨西縣玉蘭小學自從2009 年提出“主人教育”理念以來,一直不斷豐富,不懈追求,現在已由當初的縣內靠后小學變成了全國知名學校,德育經驗被教育部點贊,成為我們學校身邊的榜樣。衛羅菴小學也明確了辦學理念,不斷強化對辦學理念的理解和闡釋,圍繞理念制訂“教師精致教育一二三四五”“學生精致習慣一二三四五”等具體措施。學校還制訂了三年規劃,一以貫之地把理念落實到實踐中。
多維“動手”。教育不是無本之木,不是無源之流,更不是沒有昨天的新生嬰兒。學校的過去需要尊重,傳統需要繼承和發揚。農村學校不應該一直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詞,農村學校應該對自己的辦學經驗不斷積累、總結,結合現代教育理念進行整合反思和提升。農村學校需要在歷史的回望、經驗的梳理、過程的總結等多個維度中,挖掘自己的文化,記錄當前每一次活動的布置、督導及成果,不斷沉淀、豐富辦學實踐,為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
沒有農村教育的發展就不是真正的均衡發展,沒有老百姓對農村教育的滿意不是真正的人民滿意的教育。臨西縣已經實現了均衡發展目標,正在向優質均衡邁進。正在從事農村教育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真下功夫,下真功夫,切實推動農村學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