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新華區鄧官屯學校 穆寧寧 王文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小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研學旅行作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寓教于游的教育形式,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普遍歡迎。為此,鄧官屯學校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嘗試運用研學旅行這一載體,探索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其中,從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學校德育。
2013 年,國務院發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 年)》中,首次提出了“研學旅行”這一概念。2014 年4 月19 日,時任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演講,并在講話中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即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對研學旅行的定義作了進一步優化: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由此可見,研學旅行作為我國中小學教育新興事物,既是對學校育人模式的改良,也是對學校課程的補充與完善。研學旅行最具價值的地方在于構建了一種新的教育生態。與傳統教育生態相比,這種教育生態可以促使小學教育更有活力,更富動能,更具開放性和拓展性。一方面,以旅行為平臺,研學導師帶領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見識,引導他們在互動中體驗、在感悟中收獲。一次不同尋常的深度體驗,往往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在精心設計的集體旅行中,通過體驗課程實現對學生人格素養的培育,其教育效果往往是傳統課堂教學難以實現的。同時,研學旅行對學生關鍵能力的錘煉,也恰可彌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研學旅行課程的形式多樣,課程內容由各類教育資源整合并轉化而來,師資可由來自不同崗位的人群組成。這種多元靈活、兼容并包的屬性,決定了研學旅行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總之,與學科課程相比,研學旅行具有更強的綜合性;與一般的綜合實踐課程相比,它又有更廣泛的課程資源。
研學旅行通過寓教于游的形式,達到游中學、學中游的教育效果。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這種將旅游與教育相結合的活動形式在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研學旅行拓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達形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其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要使抽象的價值觀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必須要創新與發展其表達形式,而研學旅行具有突出的體驗性特征,可以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其次,研學旅行豐富了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研學旅行課程以社會和自然為課堂,教師可以選擇有益于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資源,將其整合、轉化為教學資源,再轉化為課程內容。以此為觀察視角可知,這些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多元性等特點。最后,研學旅行創新了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以往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往往集中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即使采用了情境教學,也不過是在課堂上為學生模擬一種情境。研學旅行課程則包括了參觀、旅游、動手制作等活動內容,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講解與啟蒙。
全面分析學情。我校位于城鄉結合部,由于大量青壯年常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較多,這種失衡的家庭人口結構增加了學校管理的難度。這一學情使得我們在設計具有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功能的研學旅行課程時,必須考慮經濟成本,不能增加學生家庭的負擔。同時,自主合作學習是我校長期倡導的學習模式,學生認同度高,但是學生在選擇學習方式時還是傾向于教師講解。因此,在研學旅行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需要給學生創設更加自由和寬泛的合作學習空間,增加自主合作的學習機會,促使其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甄選研學文化,突出鄉土鄉情。《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明確了中小學研學旅行“鄉土鄉情”的內涵。對學生而言,“鄉土鄉情”不僅是愛國之情,濃郁的歷史感和地域魅力,還能增加他們對研學旅行的親近感。同時,研學旅行更加貼近研究性學習的土壤,能夠提升學生甚至帶動家庭的自我認同感,最終提升學生對本土歷史文化的歸屬感。總之,真實的情感影響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更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我們圍繞“鄉土鄉情”這一內容導向,設計了以滄縣捷地炮樓、獻縣馬本齋紀念館、保定冉莊地道戰遺址等為基地的研學旅行課程,倡導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校本化實施研學旅行課程。我校研學旅行課程按照“三階段、三路徑”的實施模式,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三階段”為行前研、行中研、行回研。“三路徑”為學校、教師、學生。行前研包括:學生工作要開好四個會,即研學行前會、項目策劃宣講會、物品清單交流會、小小開題會;教師工作包括三個方面,即做好學生研學準備的指導、做好旅行準備和做好學校工作。行中研包括:學生工作努力做到“一行一得”;教師工作力求做到一路陪伴、監護、引導;學校工作要做好家校配合,安排家長志愿者參與其中。行回研包括:學生工作要完成“三個一”,即給家人送上一個愛的表達,完成一份課題報告,進行一次展示交流;教師工作要及時總結反思;學校工作要及時組織教師開總結會,及時分享師生的成長與收獲,及時反思總結問題并為下一次活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