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實驗中學 喬鳳玲 楚 爽
教育部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小學德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實選擇。2011 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首要課程目標就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中學階段的語文教材,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只要勤于動手,善于動腦,都能挖掘到涉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等題材的內容。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達給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進行表述。個人層面來看,我國公民應具有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精神品質。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羅萬象,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翻開高中語文課本,里面既有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又有修身養(yǎng)性、舍生取義的個人價值的教育內容;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崇高境界的教育內容,又有處世準則的教育內容;既有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的教育內容,又有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的現(xiàn)實教育內容;既有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內容,又有敢于擔當?shù)呢熑蝺热荨?梢哉f,高中語文教材是思想、科學、責任、自然等內容的融合,這就為語文教學發(fā)揮育人功能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小狗包弟》中作家巴金勇于自我解剖和批判的精神,《背影》中父子的深情,《魚我所欲也》中蘊含的舍生取義的精神,都為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要摒棄學科本位的思想。部分語文教師存在嚴重的學科本位思想,認為語文學科教的是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其他領域關聯(lián)不大。為片面追求語文學科教學成績,課堂上除了教語文知識外,很少拓展、延伸、升華學生的情感認識,很少倡導價值觀內容。他們忽視價值觀滲透,即使在教案中列出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也是有名無實。這種思想忽視了學生情感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長遠發(fā)展。
要樹立學科滲透的意識。學生時代是一個人思想品質、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形成的黃金時期,學校不能將思想建設全部寄希望于道德與法治課。因此,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學科滲透的意義,承擔起科學育人的責任,以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思想,形成于思想,付諸于行動。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從語文教學的自身特點出發(fā),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使其在獲得對學科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師德、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愛心,要尊重和信賴學生,真誠地關心和理解學生;嚴格要求學生,耐心幫助學生,公平對待學生,在師生間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這樣才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在朗讀中滲透。借助朗讀,發(fā)揮語言的感染力。詩歌、散文,情感豐富,內容蘊藉,意境深遠。教師要在深刻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朗讀技巧,處理好輕重、緩急,誦讀品味,讓學生聞于耳、記于心,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如全國特級教師于漪教課文往往是“通過朗讀,讓學生沉浸在熱愛祖國的氛圍之中”。有的課文可借助圖片、幻燈片、影視畫面再現(xiàn)情境,讓內在的意境在學生心中冉冉升起,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特定氛圍,受到感染教育。
在合作學習中滲透。根據(jù)課文,教師可以適當設計討論、競賽題,將核心價值觀因素巧妙地穿插進去,讓學生在活躍的辯論氣氛中接受教育。例如,教學新增篇目《紀念白求恩》,教師可就白求恩行為和境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增加愛國情懷;教師也可采用音樂滲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講讀散文時,教師可用音樂配音營造出歡快的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對美的共鳴。
在人物形象分析中滲透。人物形象,無不寄寓了作者的褒貶態(tài)度。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等去分析課文中的美丑形象,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分辨?zhèn)ゴ笈c渺小、高尚與卑鄙、文明與野蠻、勇敢與怯懦等內容,最終促進其道德水準的提高,提高是非判斷能力。例如,教授《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時,挖掘文中廉頗、藺相如摒棄個人恩怨,以國家為重的愛國情懷內容,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教授《離騷》一文時,引導學生從屈原詩歌的語言中,去感受融入文章的愛國情感,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習作中滲透。作文是學生自我表達的最佳途徑。生活的態(tài)度、情感的傾瀉、思想的變化,無不在作文中有著明顯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應利用作文教學予以引導。在指導中,引導他們用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去審視生活中的真假美丑,用愛之眼光看世界,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人間的真情。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博物館、英雄紀念碑等,使他們從現(xiàn)實中受到教育。在作文批改中,教師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其作文中流露出某種不良情緒,應借助評語進行正確疏導,使學生的消極思想得到及時抑制和轉移,在引導中滲透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事物,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與人生價值觀。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緊貼語文教材,緊扣時代脈搏,充分尊重語文教學規(guī)律,引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