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縣玉田鎮聯合小學 劉憲潁
管理的對象包括人、物、事。若單純從“人”的角度而言,特別是校長面向教師的管理,其主要任務是組織人才,塑造人才。在校長眼里,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是人才。對這些人才梳理分類、因材施教,使其素養與能力均有效提高,是校長工作的重要內容及工作使命。
不管學校規模大小,都可以嘗試著給教師分類,由于分類標準不一,所以分類方法不盡相同。筆者從教師擅長的領域出發,將教師分為技術型人才、業務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是指具有水電、網絡等線路設計以及硬件維修能力的教師,專業會計也可以列入其中,這樣的人才一般適合做學校后勤工作;業務型人才是指具有課堂教學專長的教師,包括設計教學的能力、課堂執教的能力、設計及處理作業的能力、說課和評課的能力等,其水平都比較高,一般能輕松、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師在學校教師中占主體,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大任;管理型人才是指具有科學調配人力資源,將人力資源的潛能與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最終使管理對象實現最大價值的教師,這樣的教師一般適合擔任班主任和走上學校領導崗位。
梳理人才,將所有教師分門別類,是學校培訓提高教師、有效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
要注意工作崗位的磨練。平時工作崗位的磨練,才是時間最長久、形式最生動,也是最容易看見效果的鍛煉。學校要告訴分布在不同崗位、不同類型人才的教師,在平時的實踐中,要做有心人,要注意總結、提煉教育教學與工作經驗,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
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則,即把素質與能力基礎好、精力比較旺盛的教師安排到工作難度系數大,且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崗位上,使他們經歷“爐火”的考驗,達到“純青”的目的。
相對于管理型人才來說,其實無論是中層,還是高層,都比較鍛煉人,因為涉及有關管理的任何事情,必然都會與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需要動腦筋和運用智慧。
寶劍鋒從磨礪出。各類型的人才在學校“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引導與培訓措施的實施下,只有善于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注意提煉、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才會磨礪出“鋒”,使自己成為學校教育趁手的寶劍。
注重特殊機緣的鍛造。學校鍛煉培養教師,使教師成為真正的人才,需要賦予不同類型的教師以特殊機緣。比如,參加各種級別的培訓與比賽,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與家校溝通等。特別是比賽,最為鍛煉人。筆者所在學校的一位青年教師就是因為參加縣級教學比賽、市級教學比賽、省級教學比賽,一路過關斬將,直至把自己送上國家級教學比賽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受到多方指教與指導,再加上自己的勤奮與努力,業務能力進步飛快。在國家級比賽結束的第二年,被評為河北省名師。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因為有了“苦寒”的經歷,青年教師才得以實現自我超越式成長。由此可見,“特殊機緣”對于教師成長極具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某個“特殊機緣”并不適合隨意指定給任一教師,有關它的指定,也要講求“因材施教”與“尊重差異”的選擇。即把某一種類型的教師根據素質與能力的高低分成幾個等級,根據等級的不同,分配相應的、適合的“特殊機緣”,或參加培訓,或參加比賽,或參加社會實踐,或參與家校溝通等,抓住這一“苦寒”的機會,好好鍛造自己,使自己快速提高,快速成長。
全校教師橫向可以分類,縱向可以分層。每一位校長都可以從自己心目中清楚找到某一位教師橫縱坐標軸的交叉點,即這位教師的坐標位置。若是有特殊機緣來敲門,從教師成長實際需要的角度出發,校長一定會把“特殊機緣”按照坐標的位置準確地投向最為適合的他。
把教師都視作人才,培養成人才,其實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素質與能力從本質上或得以提高,或得以轉變,比如通過參加一定時間實踐鍛煉,教師由技術型人才轉變成業務型人才,或由業務型人才轉變成管理型人才,由管理型人才轉變成技術人才,都不無可能,逆向轉變也成立。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校長除了在心目中適時為其改變坐標位置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據其能力變化,給其調整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上,比如參加畢業班教學,進入學校領導崗位等,也可以根據其進步的表現與程度,安排去參加適切的培訓,去參加適切的比賽。對教師來說,這些“調整”都是鼓勵與激勵,能夠促使其在今后不斷取得進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要把教師轉變成管理型人才,特別是選拔到學校領導崗位,要慎之再慎,不能僅看其是否已經具備管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已經提高到很高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要看好教師的品德素質,只有具備較高品德素質,才能在領導崗位站住腳,也才能為學校發展做貢獻,所謂“德高望重”“以德服人”,足以說明在領導崗位,教師具備較高品德素質的重要性。同時,這也為校長塑造人才、鍛煉提高人才提了一個醒,就是一定要重視對教師開展提高品德素質的培訓,保證教師品德素質人人過關。尤其是對具有領導能力的后備干部,更要嚴格要求,必須具有過硬的品德素質。
根據教師鍛煉提高情況調整其工作崗位,既是對教師的一種激勵,又是一種評價。在一定的單位時間內,對每一位教師的培訓提高情況都應該做出評價。尤其是針對思想消極、沒有進步表現的教師,更應該借助評價機會,采取面對面談心的方式,了解其不思進取的根源,然后采取“一對一結對子”的策略科學引導進步。必要的時候,校長可以親自上陣,有效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總之,校長要視所有教師都是人才,不能讓一位教師掉隊。
校長借助管理培訓教師、培養人才,其實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與生動落實。在培訓與培養過程中,其實并沒有華麗的手段,更多的,只是把功夫花在了平時,諸如把教師分門別類掌握情況、因材施教在工作實踐中提高、調換崗位繼續激勵教師進步等,看似都是學校的日常工作,但是在日常管理中,因為多了一份“培養人才”的心,而使工作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