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紫薇小學 董海霞
一堂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要滿足下面三點:“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和生活聯系起來,才會變得有趣、鮮活,才會變得更加有意義、有價值。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不能靠簡單的說教來實現,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善于把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生活化,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具體情境來感動學生,潤澤心靈,啟發思考。我們將教學內容與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結合起來,根據本課教育的內容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中,同學生的生活場景密切結合,以潤心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與反思。那如何創設好的情境呢?
《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可這樣導入:“同學們,你經常去超市嗎?一個人去,還是和爸媽一起去?”有一位女生去超市,卻遇到了這樣的事,“錢都付了,可警報器響了,保安攔著不讓走,如果你是這位女生,這個時候你會怎么辦?同意搜身嗎?”這樣的導入自然就引出了人身自由權、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話題。小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越接近,他們愿意接納的程度就越高。
《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我們可以舉這樣的例子:拿快遞時,有沒有快遞被拆的經歷?再比如說你和你要好的朋友互發信息,媽媽會把手機拿過去,說給我看看你們都聊了什么?——由此引發對公民基本權利的探討。這樣的例子特別接近孩子的生活,特別能引發共鳴,從而學生課堂的參與欲望就十分強烈了。
如《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不僅爸媽在保護我們的健康成長,學校、社會也在關心、關注我們的成長。學校層面、社會層面教師都出示了圖片進行討論分析,最后還可以問學生,學校為我們做了哪些呢?能舉一些例子嗎?這就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實現課本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對接。
《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高叔叔聽了大家的建議后有了改變,讓林博遠和這幢居民樓內的居民關系變得更加友善。我們可以繼續設想,如果這個高叔叔不聽鄰居們的勸告,仍然我行我素,在休息時間裝修房子,你們該怎么做?學生學到了法律知識,大部分想到的是向法院起訴。教師告訴學生孩子,其實解決這樣的矛盾,向法院起訴是一個辦法,但還可先向小區物業投訴或撥打便民服務熱線12345請求幫助。實在不行,再向法院起訴。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保證學生主動且有效地參與,要考慮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所選擇的教學活動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品德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發展,也能獲得樂趣。道德與法治課可以設計哪些活動?活動設計又要注意什么呢?
1.討論交流。如《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背后是誰給予我們關愛?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時將照片與相關的法律條文配對。而《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也可以組織小組討論:這些事例對應的是《憲法》第二章第幾條。學生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樣,如: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等。
2.觀點辨析。《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辨析題:過山車我們可不可以玩?可以,為什么?不可以,為什么?再如《走近我們的老師》這課,“我作業馬虎,老師批評我,我不吃早飯,老師打電話家長。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在處處針對我”。我們要讓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善于思考,善于思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讓他們掌握科學的思辨方法。在思辨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3.資料查找。通過對國家憲法的了解,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憲法的內容?課前查找一些資料。如《公民的意義》一課,可以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了解“公民”的來歷,從而感受“公民”的來之不易。
4.社會調查。如《我們的選舉》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調查:你的家人參加過選舉嗎?你所生活的小區(或村)幾年進行一次選舉?
5.角色扮演。在課堂上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劇,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情感沖突和思維碰撞。如《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可以設計林博遠找高叔叔理論的法治情景劇,這樣就讓課堂活起來了。
1.課堂的需求性。活動的設計,一定要從課堂的需求出發,因需而設,因需而用,切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這樣才能將教學帶入一個靈動的境界,使德法課堂妙趣橫生,學生樂此不疲。
2.生活的實際性。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師須懂得教材,還有懂得學生的需要和能力。”學校教學方法的錯誤,就在于認為學生的經驗是可以由教師來假定。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是我們的教學設計能夠滿足學生道德需求,解決他們的道德困惑。所以,活動設計一定要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
3.活動的層次性。活動的設計盡可能體現教學過程的層次性,以此實現品德的綜合發展、生活的整體構建。不要都是語言交流類的活動或都是動手類的活動,應該綜合運用不同類型的活動。在創設活動時,我們要利用教材,吃透教材。如六上教材就有活動園,閱讀角,教師就要運用好。上課時,要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材中的教學活動,讓教學活動有效且有趣。比如:第6課《人民代表為人民》中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的內容,針對農村、城市等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道德與法治課要以開放為前提。要實現課堂的開放,基本渠道為實踐活動的開放,貫穿始終學生是主體參與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用教材呈現的案例為學生打開思路。教材中的范例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但這些范例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現實需要,所以,教材在設計范例的同時,要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間,我們可以補充教材上沒有的,也可以把范例換成更適合本班實際情況的事例。
法治教學可以與學校其他日常德育活動相結合,深化或拓展課堂教學。如學習《憲法是根本大法》這一課后,教材設計的“學習憲法知識”“樹立憲法權威”等活動,可以與憲法日活動、法律普及活動相結合。還可以整合班級的日常德育活動,結合學校整體的德育活動,實現平日課堂教學與德育活動的有機滲透,讓學校、班級的德育為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儲備教學實例、教學內容。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春游秋游或祭掃烈士陵園等活動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尋找其與法律規范的對應關系,作為《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重要教學素材。由此可見,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與課堂是否做到“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密切相關。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幫助學生創造生活,才能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式的學習過程中敞開心扉,參與到道德的學習中,實現自身道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