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
隨著國內持續幾十年的建設熱潮,新高校建設突飛猛進。老舊校區因擴招、聯合辦學、分校設立等原因,在擴建翻建中也取得驕人成績。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影響,看似成就巨大的高校建設中逐漸暴露許多問題。其中尤以建筑外部公共空間呈現的“缺少功能”“缺乏意義”“缺乏特色”較為突出。本文針對此類問題及成因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高校外部公共空間建設的途徑,借此希望為營造積極、健康、優質的高校公共空間提供建議和啟發。
近年來眾多高校的校園占地、師生人數、建筑面積已然相當于規模巨大的居住社區。然而高校規劃及運維方式卻與社區存在巨大差異,顯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大型社區的規劃思路及管理模式簡單的應用于高校建設之中。規模巨大的校園不僅負面增加了各使用人的交通時間成本和管理維護成本,也使得校園安全系數降低。由此也帶來了諸如被動人車分流、強調車行空間、輕視學生流線、削弱步行靈活度等諸多問題;另外,部分超規高校只以空中視角為設計參照,在規劃圖紙上過分注重構圖等平面要素,將校園規劃成一件圖案作品而忽視其實際空間的內部連貫、忽略使用者對于公共空間尺度的要求,以致大部分“超規高校”空間不連貫、環境不親切、尺度不宜人。
筆者在調研和實踐中發現,許多高校在建設過程中,更加偏重于塑造建筑內部功能及建筑的標志作用,對于建筑室外空間卻嗤之以鼻。很多建筑外部空間都由“剩余空間”組成(建筑規劃布局后留下的而非規劃的)。盡管也有高校在室外空間上尋找突破,參考師生的“戶外需求”,卻也只是在重要的如中心廣場、建筑前廣場等做一定規劃預留,不僅其功能定位缺少必要研究,各室外公共空間的相互聯系也經常被忽視。同樣,高校對建筑風格和空間形式上“一般追求”,機械復制其它大學形象及規劃,也直接導致外部公共空間乏善可陳。
據權威統計,當今高校中,研究生數量已經慢慢趕超本科學生數量,業已發展成大學生中更具規模的群體。很顯然,碩士生的學習目標、身心年齡、培養方式、學習途徑和本科階段已有明顯不同,其對建筑外部公共空間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新的室外公共空間需求正被研究生群體改寫。

維度是事物“有聯系”的抽象概念的數量,“有聯系”的抽象概念指由多個抽象概念聯系而成的抽象概念,和任何一個組成它的抽象概念都有聯系,組成它的抽象概念的個數就是它變化的維度。此概念成立的基礎是一切事物都有相對聯系。由此可以理解筆者所述的“公共空間維度”概念為“其與校園各系統之間的直接的、間接的聯系”。
合理規劃是營建富有維度的外部公共空間的重要基礎,首先要確保外部公共空間系統與建筑系統在結構上的協調,使各類校園系統整體統一。這里所述的結構統一,不僅僅是外部公共空間視覺上的風格氣質統一,同時也包含外部空間自身所具備的空間尺度、交通關系、生態自然、文化氛圍、標識雕塑等屬性與建筑系統的整體統一。
合理規劃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保持、創造空間形態的連續性。因此認真分析校園規劃的空間類型(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圍合空間、私密空間、半私密空間等),并分析其與各“系統”之間的關系顯得十分必要。確定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內容,規劃主次公共空間的分層,以維度思維構建緊密聯系的“網絡化”公共空間結構,這些合理規劃,將有助于建筑外公共空間有序且整體。
同時,也應該注意分析高校屬性、辦學理念、學科體系等各項高校特征,以及分析高校特有的學生組成及使用需求,并依據師生特有需求,量身定制于各類公共空間之中,并遵循“有維度”的應用要求。
《人性場所》一書中曾引用基斯特的話:評價一個校園規劃好壞與否的重要標準是看規劃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與其他學生、教師、游客、藝術作品、書本及非常規活動的即興交流,校園規劃的功能不僅僅是為大學正規教學活動提供物質環境,每個人的大多數受教育機會都發生在戶外,只有當校園規劃具備能夠激發好奇心、促進隨意交流談話的特質時,它所營造出的校園氛圍才具有真正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內涵。
“能夠激發好奇心、促進隨意交流談話交往”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須依附于某種活動作載體,在進行某種活動的同時產生自發的交往行為。眾所周知,高校外部公共空間是高校師生重要的公共活動平臺。只要氣候允許,學生的散步、運動、約會、交談、協會活動、賞景等系列活動都由室外公共空間承載。這些公共空間正是基斯特所述的“優質空間”。不難發現,課后的公共活動、交流探討往往對學生的創造思維很有益處,其作用有時甚至超過課堂的灌輸。究其原因,在于室外空間更加具備自然、輕松、自由的環境,學生們能夠更加自由輕松的交流學習。
這也就意味著建筑外部公共空間還需具備宜人和自由的特性。一個便捷舒適的室外公共空間,將使學生間交流交往暢通無阻。同時,公共空間里任何細節都可以更大的調動學生興趣,從而間接提供較大的使用機率,從而帶來更多的宜人及自由。
筆者所述的空間精神含義,包含延續公共記憶、融合學校文脈特征、塑造標志性意象符號、恰當運用隱喻等單個或組合交織的“意寓于形”概念,其方法是輸入情感到公共空間之內,表達價值和文脈系統,其實質是校園公共活動空間場所精神的營造。
空間延續公共記憶意為集體意識的傳播與頌揚,其中的校訓校風、辦學理念是一所高校在長久歷史中所固定下來的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在校園公共空間建設中,打造體現校訓校風等的室外空間,既可以讓師生更加了解學校經歷的風雨滄桑,增加對本校歷史和文化的認同,又增強師生們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更增進學生宏遠人生目標的形成。
原始地貌或歷史景觀同樣是校園重要的歷史文脈。校園建設中,眾多高校選擇了“削山填水,大拆大建”的建設方法,使得高校文脈慘遭割裂。筆者認為,校址內地形地貌其實是校園“固然”部分,是校園文脈特征中地域文脈特點的具體體現。我們應當盡量保護這些特色的“固然”部分(如水系、山體、植物、動物等)。不僅如此,需要翻建的舊建筑,其雖作為人工自然而起,但同樣亦是重要的“后天自然”部分,其不僅塑造著在校師生們的公共記憶,也是校友對學校的集體記憶,保留此部分“后天自然”亦是延續和尊重校園歷史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大學生呈現的如自我封閉、不善交流、知識片面、缺少獨立思考能力、依賴心理強、缺少創造力、社會活力小等問題越來越受社會關注。筆者認為,學生在校期間缺少交流溝通、交際圈狹窄是造成此類問題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這種現象定義為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實際上,形成此現象的原因也在于建筑外部公共空間的諸多問題。建筑外部公共空間的質量,確實很大程度影響著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也影響著學生整個人生的成長發展。高校確實需要通過“多功能、多意義、有特色”的室外公共空間體系,創造優質第二課堂來充分發揮其在促進激發交流部分的作用。如此看來,高校建筑外部公共空間的優質化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