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林 劉家奕

蘇北傳統建筑在發展中兼得南北風格影響,明快、凝重、質樸,卻不失典雅。建筑表現出四平八穩的姿態,內容稍簡,但具體入微,將南方的溫婉精巧和北方的穩實厚重有機地交融為一體。
1.檐脊特色
根據對徐州、淮安、宿遷等地民居的調查,發現屋檐主要采用變形的半圓形灰陶圖案瓦當,它不僅具有保護椽頭不受侵蝕,抵擋風吹、日曬、雨淋,延長建筑使用壽命的作用,而且還具有美觀性。屋脊采用小青瓦堆砌并帶有各種花飾,脊的兩端翹角鰲尖形式多樣,垂脊主要是磚雕裝飾,配以各種各樣的屋脊飾件,整個屋脊的造型統一。屋脊的造型,它采用稍帶弧度、少裝飾的正脊,垂脊有時也不是完全的對稱或翹起。
2.墻體特色
蘇北民居的墻體較厚,屋頂較重,磚墻石基,窗戶較小且很高,體現了北方建筑的淳厚,而較講究的人家則建有垂花門和影壁墻。墻體大多為純磚木結構,磚和土坯搭配使用。徐州、連云港等多山地區也使用了石材作為建筑基礎、墻體的下檐,從高矮不同的隔墻到同合成的院落、街巷均依山而建,無一不壘石、砌石與山體融為一體。
墻體裝飾樸素,多以灰色青磚墻為主。蘇北民居擅長院墻與建筑內外墻之間的組建,利用圍墻、山墻、院墻、隔墻分隔,排列組成巷道。
3.門窗特色
蘇北傳統建筑的門窗主要為傳統的木門窗,采用檻框結構,其形式豐富,種類多,主要可分為板門、隔扇、風門、檻窗、支摘窗、精窗、什錦窗等。如集墻、門、窗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隔扇,既便于采光,也便于通風。隔扇除了作為入通道之外,還兼具窗通風采光的功能。門窗的裝飾雕刻則均以素色為主,遠觀沉穩,近窺細密。其裝飾圖案種類繁多,主要分為動物類、植物類、吉祥物品類等。
1.楚風漢韻文化的厚重感
蘇北是楚漢文化的發祥地,建筑上的“楚風漢韻”體現的是雄渾大氣。這種風格特征自漢代以來一脈相承。唐代建筑舒展樸實、莊重大方,明清建筑呈現出形體簡練、穩重嚴謹,建筑形式精煉的特點,這些變化都是基于中國特有文化土壤滋生出的建筑文脈逐步演變成形。蘇北傳統民居建筑在發展中也體現了明快、凝重、質樸和四平八穩的文化內涵。
2.不追求對比、沖突的和諧感
蘇北民居的建筑設計尊重村民們敏感的一些風俗習慣。比如:道路、巷子不能一頭寬一頭窄,入戶大門不要正對著戶外主路軸線;房子山墻線不能正對著前后鄰家的住宅大門;由于整體地勢的西高東低,西水東流,夏季東南風的主導風向等水多風大的自然氣候特征,逐漸形成左右相鄰住宅建筑或宅院遵循“東不上前、西不退后,住宅建筑高度“東不抬高、西不壓低”東側住宅建筑高度不能高于西側住宅建筑等布局“風水”習俗,以利排水、通風和日照;建筑色彩則以青磚灰瓦為主,體現了古樸、渾厚和莊重;建筑細部處理不追求對比、沖突,意在含蓄與精巧、滲透與協調,力求建筑的物質性與建筑主人的心理、生理相協調,以此來引領建筑、鄰里之間的和諧。
3.北承南襲的內向感
蘇北自古戰事連年不斷,因此,自古人們就形成一種較強的防御心理,這顯示在民居建筑中,就是內向性比較強,大門一關,高高的院墻就成了與外界隔絕的屏障。建筑形式除了院落稍與天空相聯外,四周密閉,幾乎與外界隔絕,每間房屋也是透明性不強。
現有民居則多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主體,其布局松散、院墻圍合,前后林木環繞,體現以清水墻紅泥瓦的磚瓦房為主,外觀簡樸,投入較低、質量一般。具體特征為:
1.地勢:總體平坦,大多呈北高南低。
2.布局:住宅平行布置,鄰里間朝向一致,左右相齊;宅前有路、菜園、池塘,宅后林地、農田。
3.形狀:住宅橫向排列,用地東西寬約12米,南北長約20~30米。
4.宅基面積:約300平方米。
5.宅前路: 2米寬左右,土路為主,少量水泥路。
6.水系:宅前一般有池塘,池塘周圍是林地。
7.宅院:獨院式為主,相對整齊。外墻對院內外空間的分隔與封閉,既可防風,防院外活動與聲音的干擾,又形成院內獨立生活情趣。院落淺而縱向長,約是房屋高度的兩倍,進風面窄、進風量適中,適合南北方交匯地域氣候特點所要求的需采光、通風、冬暖夏涼的建筑特點。
8.布局:由“三主”“兩廚”“前屋”圍合。有較明確的中軸線,正房坐北朝南,前低后高,院落空間較大,以充分吸納南向陽光。
9.堂屋:三開間,一明兩暗,其“明間”部分作廳堂用,家庭的日常起居、祭祀、禮儀等活動都在這里舉行。
10.建筑面積:“三主”60平方米,“兩廚”16平方米,“前屋”12平方米,總面積在80至150(主屋2層)平方米之間。
11.建筑色彩春:夏秋鄉村建筑色彩為紅、白、灰、淡黃、土黃色;冬季草木凋落,鄉村建筑景觀色彩整體以灰黃色為主,屋頂、墻面呈鉛丹紅、青灰色,門洞為深灰色。
由于“文革”“破四舊”等文化浩劫的破壞,加上經濟基礎薄弱,工匠技術粗糙,現有蘇北民居建造形式以一主兩廂布局為主,以本地燒制的紅磚瓦為主,門、窗、檐、脊、山、梁等做法簡陋,非常有藝術價值屋頂樣式、門窗裝飾等傳統建筑元素沒有傳承,建筑質量普遍較差。
針對鄉村建筑及其周邊風貌環境存在的問題,結合歷史元素與現代風格,對蘇北民居進行重塑,并提出當下蘇北民居建筑景觀整飾及院落空間環境的營造。
1.民居布局特色的傳承
蘇北民居從布局上看,由于冬季寒冷需要保暖而表現了北方四合院的封閉性,又由于夏季陽光比較強烈表現了江南民居三合院的特征,朝向以正南偏東或偏西5度(癸丁向)為主,也是本地區的居住的最佳朝向。從院內前低后高的建筑高度分布和院落長度來看,院長是主體建筑高度的2倍,適合本地的采光與通風需求。
2.傳統建造方式的傳承
從結構上看,蘇北民居的外墻和屋頂結構,也因溫度的影響具有北方建筑厚實的性質,又因防潮、通風的要求而具有南方建筑的輕巧。蘇北民居的結構充分的考慮了居住適用功能的要求,在未來的蘇北民居建設中值得發揚。
3.建筑元素的傳承


蘇北傳統建筑中的門、窗、檐、脊、梁等建筑構件中沒有太多的雕梁畫棟,和繁復多姿的形式,但生動形象地記錄著祖先的生活狀態,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空間的和諧。我們應將這些具有美學價值的建筑細部元素進行符號化、基因化,并巧妙地把這些基因引入到新的建筑空間中,為現代蘇北民居增加古典的韻味。
傳統蘇北民居的金字梁結構、屋頂的魅力還有門窗的藝術都是蘇北獨有的特色,從文化、藝術、使用各方面價值上都有值得繼承的地方。同時,傳統的民居建筑雖然因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有其不足的地方,不再完全適應現代人們的生活與居住。但是,無論是本地區政府、規劃師還是建筑師都有責任努力尋找現代與傳統、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相結合的途徑,創造出具有本土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的民居,達到既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又復興傳統民居文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