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蕓菲 吳雪扶 黃思逸
東正教堂在大連地區幾乎已退出歷史舞臺,多數不復存在,只有個別建筑處于利用之中。本文追溯東正教建筑風格在大連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對目前尚存的兩座東正教小教堂進行了調查和測繪,以期留存大連東正教歷史建筑的數字化信息。
近年來,對于中東鐵路的東、西線的東正教堂建筑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特別是哈爾濱地區的東正教堂研究,但是對中東鐵路南線的大連地區的東正教堂建筑研究相對較少。大連地區目前東正教風格僅存兩座東正教小教堂:旅順祈禱所和夏家河子卡贊圣母教堂,其余已經被毀壞。因此,對大連地區的東正教風格建筑進行研究,并對建筑遺存進行測繪和數字化保護研究極為必要。
1897年沙俄軍隊入侵中國東北,開始修筑中東鐵路。1898年沙俄與中國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隨后又簽訂了《中東鐵路續訂合同》,其中增設修筑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的要求。南滿鐵路支線經過大連到達旅順。在修筑鐵路過程中,因大部分沙俄人員信仰東正教,所以他們在鐵路沿線修建了許多東正教教堂。1898年,沙俄在旅順建立了大連地區第一座東正教小教堂——旅順祈禱所,夏家河子鞍子山村卡贊圣母修道院則為宗教儀式型。除了旅順祈禱所和卡贊圣母修道院教堂被保留下來,大連地區的其他東正教教堂和建筑均已損毀或被拆除。東正教建筑遺存是東正教在大連地區傳播的見證,對大連地區的建筑風格和城市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
旅順祈禱所(圖1)是一座墓地型東正教小建筑,位于旅順三里橋西山坡墓地(現為蘇軍烈士陵園一部分)旁。1897年至1898年春侵入旅順后,沙俄軍隊在墓地旁建造祈禱所。大約在2009年到2010年,俄羅斯有關方面對祈禱所進行了修繕。
旅順祈禱所平面大體呈方形(圖2),是一座由紅磚砌筑而成的四坡屋頂小建筑,建筑面積為34.5m2,建筑高度約5m,墻厚490mm。祈禱所內設有三個小房間,朝南的房間最大,面積為11m2;東側房間次之,為8.3m2;北向房間最小,面積只有5m2。

圖1 旅順祈禱所

圖3 旅順祈禱所南立面圖

祈禱所內部結合墻體設置壁爐,位于三個房間交角處,煙道順墻體設置,形成暖墻。據了解,祈禱所曾用作陵園辦公房間,冬天靠原有壁爐采暖,室溫完全滿足大連地區冬季辦公場所溫度要求。另外,室內墻壁還局部內凹,形成了三個壁柜。室內地面鑲有黃藍相間菱形花紋地磚,踢腳由深咖色瓷磚砌成。靠西側房間作為舉行宗教儀式使用,房間內還擺放著一些俄羅斯人來祭拜時送來的圣母瑪利亞的圖像。
旅順祈禱所立面比例協調,精致美觀。整體建筑為紅磚本色,磚塊砌筑以橫向線條為主,凹凸結合,富有體積感,增加了建筑造型豐富性,也為周圍冰冷的墓地增添一抹溫暖色彩。正門上方設有三角形女兒墻,砌筑鋸齒形磚飾輪廓,凸顯入口。女兒墻上鑲有馬賽克圣母瑪利亞半身像,下方有白色牌匾,牌匾大意為“安息吧,這里的人們。”祈禱所坡形屋面覆蓋鐵皮,經過百余年風霜雨打,現鐵皮已銹變成褐紅色(圖3)。
夏家河子鞍子山村卡贊圣母教堂(圖4),位于現沈陽鐵路局療養院內,東西各有一幢平房,其中西面平房為教堂,東面平房為當年修女們的宿舍,兩處建筑加起來一共占地226平方米。這兩座建筑現已被改造成獨立客房,供療養人員居住使用。教堂南北兩側曾有加建部分,后來被拆除,恢復教堂原貌。
卡贊圣母修道院小教堂整體為長方形平面(圖5),混磚結構,西、南兩側各設一個出入口。因現狀已改造為客房布局,原有內部空間布局很難看出來。經查閱資料,推測這座小教堂原有平面布局應與吉林德惠的弗拉基米爾教堂的建筑平面布局相似。
卡贊圣母教堂外形簡單樸素,橫向設有十個窗戶,窗洞和門洞均為圓拱形式。西側為教堂主入口,地面設五級臺階,屋面上有方形鐘樓,四坡形屋面,褐紅色鐵皮覆蓋。南側入口設有門廊,應為原神職人員出入用。東端為半八角形,應為主持宗教儀式之處(圖6)。

圖4 卡贊圣母教堂平面圖

圖5 卡贊圣母教堂平面圖

圖6 卡贊圣母修道院小教堂南立面圖
歷史建筑作為一個地方的歷史見證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隨著歷史變遷,很多歷史建筑在城市發展洪流中逐漸消失。大連地區的東正教風格歷史建筑是十九世紀末期伴隨東正教在東北地區傳播的產物,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通過對大連地區兩座東正教小教堂的實地調查和建筑測繪,可以留存詳實準確的大連地區東正教建筑數字化信息,解析東正教教堂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獨特的建筑藝術特點,使大連地區近代建筑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致謝:在調查與測繪期間,項目組得到旅順蘇軍烈士陵園、沈陽鐵路局大連夏家河子療養院的協助與支持,特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