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完成、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新一代空間站整裝待發、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表面取樣返回……中國航天在2020年取得的諸多重大成就讓世界矚目。多家國際媒體在評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時,都濃墨重彩地提到了中國的成功。
美國《太空》網站、《印度時報》評選的2020年重大科技成就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取回月球樣本赫然在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28日在總結2020年全球太空活動時說,“今年有很多令人驚艷的太空成就,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探月任務”。報道稱,嫦娥五號從月球表面采集樣本并送回地球,這是40多年來第一次有類似活動。它看起來就像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機器人版本。“航天器起飛、奔向月球,探測器著陸、獲取樣本,最后返回地球,整個過程進展如此順利。事實上,只有另外兩個國家——美國和俄羅斯——帶回了月球樣本。因此,這讓中國躋身于頂級航天國家行列”。
印度“24小時新聞”說,中國是21世紀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國家,而且在7年中3次登陸月球。嫦娥五號的成功改變了整個探月競賽的場景:探月不僅僅是到過那里拍張照片,還要收集有關月球的更多信息。“中國創造的歷史不僅使其在這場比賽中領先,而且中國也將在未來的時間里成為領導者”。
俄羅斯《新國防訂單·戰略》雜志太空專欄編輯和軍事專家科托夫表示,之前沒有任何國家能實施如此復雜的無人月球探測計劃,“從月球表面運送土壤樣品到地球是中國和世界航天學領域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嫦娥五號是載人探索月球的縮小版彩排,中國不久后也將可派遣航天員登月。”
澳大利亞“北方領地”新聞網站28日稱,除了探月之外,中國航天還將目光投向太陽系更遠處。“今年夏天,他們邁出該國星際航行的第一步。7月23日,長征五號火箭發射了中國首個獨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了中國的行星探索計劃”。報道稱,按計劃,該探測器將在明年2月被火星引力場捕獲。如果天問一號能完成它的目標——繞火星軌道進行全面觀測,在火星表面著陸,并部署火星車進行科學考察——該任務將成為全球首個用一個探測器同時實現這三大目標的火星探險。
美國《外交學者》稱,6月23日,中國北斗三號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北斗全球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這標志著歷時20年的任務完成了:建設中國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于衛星導航技術在現代商業、技術和軍事領域可以提供越來越重要的支撐,北斗系統將使中國自給自足,避免依賴外國競爭對手。北斗系統不但對中國軍隊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對那些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而言,同樣可以享用北斗系統提供的導航、定位、國際搜救等服務”。
香港《南華早報》27日稱,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后,中國將于明年發射首個永久空間站的核心艙,并在未來兩年內完成11次發射,于2022年完成空間站的組裝。為中國空間站項目準備的航天員已經在進行訓練,空間站模塊和火箭已經準備完畢。
美國《外交學者》強調,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績是在與美國完全脫鉤的情況下取得的。中國的太空計劃堪稱當前美國對脫鉤利弊討論的最佳案例。“試圖孤立中國,更可能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失去合作機會。顯然,美國并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美國的脫鉤給中國帶來了不便,但中國的太空進步并未因此止步——事實上,中國的空間站因脫鉤而變得更加必要。太空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個空間站,但合作會更有效,因為國際空間站本身就是合作的產物。▲
環球時報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