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在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筆者看來,雙循環的提出,既是對短期疫情沖擊下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新情況、新問題的應對,更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長遠出發,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雙循環背景下,數字經濟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此次疫情期間,數字經濟更是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突出體現在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健全物資保障體系、助力社會生產有序恢復等各領域,是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
其中,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態勢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對流動人員的疫情監測、精準施策;5G應用加快落地,5G+紅外測溫、5G+送貨機器人、5G+清潔機器人等已活躍在疫情防控的各個場景;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醫療機構提高診療水平和效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等。此外,疫情催生居民生活消費習慣出現較大改變,云辦公、云課堂、云視頻、云商貿、云簽約、云醫療、云游戲等新消費需求釋放巨大潛力。
立足大循環,促進雙循環,直面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失衡,釋放內需潛力,對于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創新驅動下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這就需要一方面依靠巨大的國內市場做好內循環,將各個生產要素充分地調動起來,并進行更有效的組合。另一方面,也對創新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全要素提升,促進內循環,帶動外循環,從而形成雙循環。
數字經濟可以承擔更多職責。在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數據首次在官方文件中納入生產要素。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經濟發展表明,除了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等要素之外,數據利用可以帶來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供需適配度、推動行業協同發展,打造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各地積極鼓勵的“新基建”是拉動有效投資突破口,更是數字經濟的試驗田。
當前數字經濟正在與產業高度融合,促進各個行業新業態的出現。例如,在消費行業,社區零售和“無接觸零售”迎來發展契機。在疫情的影響下,小區封閉,線下零售遭遇打擊,社區電商迎來了巨大發展機遇,生鮮電商也成為行業風口。此外,無人超市、無人貨架等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金融科技行業,疫情使得金融機構對智能化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疫情發生后,金融線下業務基本停滯,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大幅度提速。隨著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大部分的金融活動都可以在線上完成,包括線上獲客、數字營銷、智能風控、智能客服等。央行在疫情期間試點遠程開戶,由此推動線上金融服務的推出。
智能城市方面,新基建推動讓智能城市互聯互通,構建起城市級數據中心,打破交通、規劃、環保等各個部門數據孤島,使其更高效地溝通、協同。
綜上,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下,中國互聯網信息科技飛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 等數字科技手段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自主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
產業數字化驅動“內循環”,就是通過數字化產業、平臺經濟更加高效地推進大市場中的資源融合、業務融合、市場融合,更好地釋放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范圍效應和飛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