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欒
衡量一個成功企業家的標準是什么?
2019年冬天的北京,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上,受邀出席的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演講中說:可持續發展是聯合國總共193個會員國中,160個國家元首認可并被采納的目標。這是一個為了地球繁榮的行動計劃,包括消除貧困和饑餓、去除不平等、建設和平正義及包容的社會、促進人權與兩性平等、創造可持續及具有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應對氣侯變化等。
創造這樣的社會價值,當然也是衡量企業家的最高標準之一。
賀蘭山,作為中華大地上經歷戰爭最頻繁的山脈之一,東麓的山腳下是亂石叢生,土壤干旱的戈壁灘。曾經,這里只能作為牧民的牧場。
但是現在,這里有數十萬畝的葡萄園,白楊樹連成一片,儼然變成了一片富饒之地。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找到了就業崗位,水利設施也在政府的幫助下興建起來。
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
第一個在這里種葡萄的人,叫陳德啟。他既不是本地人,對農業也一竅不通。
13年前,這個福建商人買下了一片面積13萬畝,看起來是不毛之地的戈壁灘,從此扎根寧夏,開始了他的傳奇之旅。
豬膽貴如金
陳德啟是一個典型的閩商。
1956年,陳德啟出生在福建晉江。這里是著名的僑鄉,有著濃厚的商業傳統,在近幾年各類機構評選的中國“百強縣”榜單中,幾乎都名列前五。
80年代初,陳德啟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重要抉擇:去泰國闖蕩。
當時,陳德啟的家境并不富裕,他連起步的本錢幾乎都沒有,但這并沒有讓他退縮。
當時的泰國經濟已經比較發達,陳德啟決定在曼谷逛一逛,有機會就做一點小本買賣,沒機會就去給別人打工,積累資本。
閩商的吃苦耐勞和毒辣眼光在20多歲的陳德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他發現,泰國人和中國人一樣喜歡吃豬肉,但是泰國的豬肉攤老板會把豬的苦膽直接丟掉。而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會有專門的小販在殺豬的地方收苦膽。
他立刻找國內的親朋好友打聽豬膽的用途。
原來,在廣東和福建,有一種傳統中藥片仔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等功效,在炎熱潮濕的東南沿海是很重要的藥劑,提煉過的豬膽是片仔癀中的關鍵藥材。陳德啟了解到,從豬膽中提煉的“膽黃素”,在市場上售價高達35萬元/公斤。
陳德啟立即在泰國聯系各類屠宰場和殺豬匠,低價收購豬膽,同時從國內請了一名師傅進行提煉。
豬膽的成本很低,這項業務已經是暴利。但也許是天性使然,陳德啟仍然想鉆研出降低成本的方法。
他不斷地觀察師傅的操作方法,詢問原理,并且苦思冥想,減少浪費。最后,他真的把提煉的效率提高了—原來提煉1克膽黃素要用到60多個豬膽,而用陳德啟的方法,只需要35個豬膽。
“第一桶金我就挖了一大桶?!闭劶霸谔﹪耐?,陳德啟頗有些得意。那時,國內還沒有“大哥大”,陳德啟在泰國已經用上了移動電話。但他心里清楚,這門生意的門檻很低,只能賺快錢,時間久了,必然會有競爭對手。
果然,沒過多久,就開始有人來泰國搶市場,原料成本越來越貴,國內膽黃素的價格也在降低。陳德啟早已做好了準備,在積累了資金、摸通了國內的門路之后,他順利轉型貿易,從國內向泰國出口腸衣。雖然不像提煉膽黃素的利潤這么高,但好在細水長流。
憑借著獨到的商業眼光,陳德啟在泰國的生意越做越大,涉及貿易、旅游、房地產等諸多產業。不僅如此,他還成為泰國政要的座上賓,被邀請擔任“泰國總理府顧問”“泰國國防部部長顧問”等職務。
賺錢的同時,陳德啟仍然心系著國家,他希望把從國外賺到的錢拿回國內投資,支持國家的經濟發展。
不打無準備之仗
上世紀90年代初,陳德啟在香港創立德盛集團,從事國際貿易。在經商的過程中,陳德啟跑遍了全世界,也在積極尋找著商機。
1998年,陳德啟發現了商機——在日本,有一種叫做米果的膨化食品很受歡迎,他回國在江蘇溧陽投資建廠,準備進入這一行業。
日本市場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要求很高,在創辦這家工廠的過程中,陳德啟也學習了很多關于健康食品、有機食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識。
為了讓產品能夠順利進入日本市場,陳德啟前后投資了6 000萬美元。但陳德啟從未涉足過食品行業,在日本也沒有什么關系,第一年產品滯銷,陳德啟虧了1 200萬元。
“沒有市場,然后1公斤8毛錢賣給別人當飼料,(但是)我說你們放心做,像這樣虧三年沒問題?!边@是陳德啟經商的準則,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做好短期內虧損的準備。
為了打開市場,陳德啟一方面頻繁參加廣交會等外貿會展接觸客戶,另一方面開始主動出擊。
陳德啟的工廠主要生產米果,這是一種在日本銷量很大的食品,他托人在日本收集關于米果的各類報道,并且給日本的各大米果品牌寄去自己的產品。
通常來說,日本的米果外面要包一層紫菜,這道工序只能手工完成,而日本的人工成本很高,這就讓陳德啟的產品有了成本優勢。由于前期的準備到位,工廠生產的產品完全符合對方標準,陳德啟順利打開了日本市場。
“最多的一年,我們銷售了2 500集裝箱的產品,在整個歐洲市場,我的銷量占到了60%以上。經常是生產出來馬上就要裝車運走?!?/p>
后來,陳德啟又在國內涉足地產行業,并且憑借自己精準毒辣的眼光賺取了不少利潤。他驕傲地說,自己看上的地,從來沒有不賺錢的。
2007年,陳德啟應邀前往寧夏考察項目,沒想到,這一趟旅程,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一趟改變人生的旅程
想了解陳德啟的人生轉變,需要先把時間推回1996年。
這年的5月31日,國務院在京召開扶貧協作會議,部署經濟較發達的9省(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分別幫扶經濟欠發達的10個?。ㄗ灾螀^),確定福建省幫扶寧夏回族自治區。
10月份,福建成立了由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任組長的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
第二年,習近平帶隊來到寧夏考察,在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要在這里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范區。
寧夏南部山區的西吉、海原兩縣,自然條件惡劣,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玉泉營的移民大多來自這里。
玉泉營也由此改名為閩寧村,后來升級為閩寧鎮。習近平滿懷信心地預言:“閩寧村現在是個干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此后,不斷有福建企業家前來寧夏考察和投資,陳德啟也是其中之一。
2007年,陳德啟來到永寧縣考察項目,考察之后,他對項目并不看好。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永寧縣的政府領導在地圖上陳德啟看了另一片土地。
但陳德啟卻將手指指向了遠離城區的一大片土地。
一個搞房地產的老板,跑出城區去看一片戈壁灘,這樣的怪事就發生在了陳德啟身上。
這是賀蘭山東麓的一大片戈壁,地里大部分是黃沙和碎石,風沙極大,只有低矮的野草能生存。而且這里離銀川市區和永寧縣城都有一段距離,顯然不適合做房地產開發。
陳德啟卻一眼看出了這塊地的價值。
做國際貿易后,他經常會到法國的波爾多、勃艮第等知名紅酒產區購買紅酒,主要拿來送給客戶和親友,小部分自己品鑒。善于觀察的陳德啟不僅了解了一些關于紅酒的知識,甚至連種植葡萄的土壤、氣候等都有所涉獵。
人類的好奇心,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富。陳德啟在看過這塊土地之后判斷,這塊地非常適合種植葡萄。寧夏的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很大,這些條件都能很好地提高葡萄的含糖量,從而提升葡萄酒的品質。而且,這里和波爾多幾乎處在同一緯度,但有著更低的降水量,更有利于葡萄的糖分沉淀。
只用了15分鐘,甚至還沒能完全看完這片土地,陳德啟就決定把它買下來。這片土地面積超過13萬畝,一邊緊靠賀蘭山,另一邊則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西夏王陵,公路橫穿其中,陳德啟內心有了一個宏大的愿望:將這塊土地打造成世界級的紅酒莊園,也讓這里成為一個旅游勝地。

荒漠打井,戈壁種樹
主意打定,陳德啟一方面找到專家考察這片土地是否真的如自己判斷,非常適合種植葡萄,另一方面開始將手中的生意逐步交給兒子和女兒打理。
聽說陳德啟要跑到寧夏的一片荒地上去種葡萄,幾乎所有的家人都表示反對。但陳德啟在家里是個很強勢的人,他要做的事情,萬難阻攔。
不僅家人反對,陳德啟的朋友、客戶、熟悉的合作伙伴也都勸說他。陳德啟非但不聽,還慷慨陳詞,說一定要在戈壁灘上做出一番成績來。
幾乎所有的人都說,陳德啟的腦子被門夾了。
但陳德啟請來的專家卻向他伸出了大拇指—這塊土地千百年來無人開墾,卻擁有葡萄生長得天獨厚的條件。砂石含量高的土地雖然不適合糧食生產,它提供的高滲水性卻完美適配葡萄。
就這樣,陳德啟買下了賀蘭山東麓這一大片戈壁,他為這片未來的酒莊取名為“賀蘭神國際酒莊” ,意為“賀蘭山的靈魂”。
來到這里的第一天,陳德啟就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這里風沙極大,偌大一片土地上一戶人家都沒有,他和團隊只能在戈壁灘上扎帳篷宿營。風大的時候,帳篷都扎不住。
幾天后,戈壁灘上搭起了一排活動板房。億萬富豪陳德啟就在這一片活動板房里住了10年。為了防止活動板房的屋頂被大風卷走,陳德啟甚至要開著挖掘機在活動板房上面倒一些土。
因為附近連餐館都沒有,陳德啟和團隊在這里吃了一個月泡面。吃飯問題倒還在其次,缺水是更嚴重的問題。沒有水,連人的生活都保證不了,更遑論種葡萄呢。
陳德啟一方面和當地政府溝通,請求他們把黃河引水工程延伸到葡萄園附近,把電線也拉過來;另一方面帶著團隊勘探地形,打了數口深井,最淺的也要打到250米以上才能見到地下水。
葡萄園地處風口,想種出葡萄,得先造林。在戈壁灘上種樹并非想象中那樣容易。陳德啟引進滴灌系統,將事先推平的近5萬畝地劃分成若干塊,四周全種上白楊樹。一種,就是500多萬棵,僅樹苗就花了近1億元。
有了這些樹,才能保證葡萄苗在風沙之中得以生存。
為了種植最好品種的釀酒葡萄,陳德啟再次啟程前往法國購買葡萄苗,并且自己學習了嫁接技術。學成歸來后,陳德啟已經成了半個葡萄專家。
從某種角度來說,之前有人說陳德啟“腦子被門夾了”也不全是一句氣話。這片土地要種出葡萄,先要平整土地、引水、種樹,種下葡萄之后,還要3年才能結果。就這樣,幾億元的資金砸進去,4年時間過去,陳德啟連一顆葡萄都還沒能看到。
他最寵愛的小兒子來葡萄園看他時,簡直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粗赣H居住的活動板房,兒子叫苦不迭,呆了不到2個小時就跑回銀川市區了。
好酒是種出來的
陳德啟一直堅信,好的葡萄酒是種出來而非釀出來的,要種出好葡萄就要有好技術的支撐。除了多次到國內外的葡萄園學藝外,他還在自己的葡萄園潛心研究。
他改變了傳統釀酒葡萄“扇形架”管理模式,改為倒“L”架形,讓葡萄傾斜生長,掛果枝條橫走,保持整齊劃一,解決了葡萄樹越冬埋根的難題。“葡萄樹傾斜,方便其冬天埋土進入休眠期,等到葡萄樹一出土,發芽比較均勻,現在已經基本可以控制葡萄同時發芽、同時開花,保證了成熟度的一致性。”陳德啟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而今,經過一次次改進,葡萄成活率達到90%。
2012年,賀蘭神國際酒莊終于產出了第一批葡萄。
看著自己多年的勞動終于換來果實,當時已經年近六旬的陳德啟激動得幾乎流下淚來。葡萄園產出的果實沒有讓他失望,生長出來的釀酒葡萄皮厚、糖分足、單寧飽滿,是釀造葡萄酒的上品。
陳德啟立即從法國高薪招聘了釀酒師,指導酒莊的工人釀造葡萄酒。
陳德啟告訴記者,一般農民自己種的葡萄,每畝可摘收1 000公斤,而他的酒莊每畝地最多摘收500公斤,“葡萄一年開兩次花,我們只取第一次開花果,就是為了生產出更高端的葡萄酒?!?/p>
酒莊采用全球先進的有機葡萄酒釀造工藝,園區生產及釀酒設備都是法國、意大利進口的先進設備,從種植、采收、釀造入橡木桶,由法國專家全程指導、管控。
不僅如此,陳德啟還在釀酒工藝和設備上進行了創新。他改進過的發酵罐,能夠更方便地清除葡萄皮渣,還能在發酵之前去除葡萄籽,減輕酒體的苦味。
在賀蘭神的產品序列中,赤霞珠、馬瑟蘭和西拉三款以葡萄品種命名的酒是高端產品,因為葡萄品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口味和口感。
由于種植面積足夠大,賀蘭神的產品可以從葡萄還未結果時就把控質量,“比如,開始結果之前,一棵植株留10個芽還是20個芽?如果剪掉10個芽,結出的果實就是精華?!?/p>
陳德啟接著解釋:一畝葡萄的產量可以達到500千克,但一株4年的葡萄產量會被利用技術手段控制在250公斤,為的是不損傷葡萄的元氣。7~8年的植株,已經基本成熟,才會維持400~500千克的產量。
只用有機肥,不打農藥,通過多個國家的有機認證,并且通過減產控制質量,從源頭將葡萄的質量提到最高,這賦予了賀蘭神國際酒莊的產品相當高的產品力。從2015年開始,賀蘭神的葡萄酒開始在各大評選中嶄露頭角。
今年的法國國際有機葡萄酒大獎賽上,賀蘭神有5款產品參賽,斬獲4金1銀,其中的珍藏版有機西拉2016更是榮獲代表最高品質的大金獎。而在去年,在國際上知名度和權威性較高的兩項評選—品醇客國際葡萄酒大獎賽和布魯塞爾世界酒類大賽上,賀蘭神的參賽產品分獲金獎和大金獎。
如今,只有葡萄的種植和釀酒兩個話題,能讓這個曾經的地產商人、貿易大亨瞬間眉飛色舞,神采飛揚。他的人生后半,為葡萄而癡,為釀酒而狂。
干沙灘變金沙灘
盡管有品質出眾、獲獎無數的產品,但陳德啟并沒有將品牌進行大規模推廣。他覺得,只有當產量足夠大,品質足夠穩定,產品矩陣足夠豐富時,才是賀蘭神真正可以“All in”的時候。
陳德啟已經64歲了,但年齡一點沒有妨礙他接觸和研究年輕人。在賀蘭神的產品中,除了行家和資深愛好者偏愛的干紅和干白,還開發了顏色誘人、口感清爽的桃紅葡萄酒,以及年輕人喜愛的起泡酒。
今年,陳德啟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賀蘭神在全國4個直轄市和經濟較發達的11個省份建立了渠道。很快,消費者就可以在市場上買到賀蘭神的產品。
13年堅守戈壁開荒,遠離家鄉和親人,前后投資超過22億元。就算陳德啟自己對葡萄酒感興趣,這值得嗎?他的源動力在哪里?
陳德啟說,“這是習總書記號召我們做的,既然來了,就一定要為扶貧做一點事情?!?/p>
而且,陳德啟本來就是一個對事業十分堅持的人,就如20多年前他創辦食品廠,一旦入行,就一定會潛心鉆研,認真經營,長期投資,力爭把企業做到最好。
住在這里的13年里,陳德啟經常教當地農民葡萄種植和采摘技巧,經年累月的風吹日曬讓他的皮膚顯得黝黑,如果不知道他的身份,很多人可能會將他誤認為一個技術員。
在賀蘭神國際酒莊,有大概3 000名當地農民在這里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當年西吉、海原兩縣的移民。賀蘭神還與當地建檔立卡戶建立長期用工關系,安排和解決至少每戶一人順利就業。
如今,陳德啟打造的有機葡萄生態產業園已經成為寧夏迅速崛起的葡萄酒產業的引領者,形成了集葡萄種植、加工、分揀、物流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基地年產葡萄酒5 000噸,年產值達10億元。
這還不是終點。在賀蘭神國際酒莊寬敞明亮的酒窖里,除了成百上千個橡木桶,還擺著一個巨大的沙盤,上面為這片酒莊設計了住宿、餐飲、觀光、文化體驗等功能。陳德啟想讓這13萬畝戈壁灘全部變成綠洲,還要建設集觀光、休閑、會展及世界葡萄酒文化旅游為一體的原生態有機葡萄產業園,打造一座世界酒莊博物館。
陳德啟預計,到時,整個酒莊將可以提供13 000個就業崗位。
在中國的廣袤土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人口幾近清零,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多方努力,其中,成千上萬像陳德啟這樣的企業家的貢獻功不可沒。

達,則兼濟天下,這是2 500年前中國的先賢早已提出的愿景。很多企業家能夠主動做慈善,這份大愛令人動容;而陳德啟不僅積極投身慈善,還遠赴西北培植一個產業,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甚至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教授技能。
從商業的角度看,陳德啟的這筆投資不算成功。這座酒莊占用了他20多億元的現金流,在過去13年,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這筆巨額資金可以翻倍增長的機會太多太多。
甚至陳德啟自己,也低估了打造這個酒莊的難度。記者向陳德啟提了一個問題:如果現在讓你回到13年前,你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
陳德啟苦笑著回答:太難了,也許不會了。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無數艱難和黑暗的時刻,也有無數偉大的奉獻者、犧牲者。70年前,那些20歲的年輕人,為了拒敵于國門之外,戰死異國他鄉;60年前,無數前途大好的青年才俊,深入比閩寧鎮更荒涼的戈壁灘研制國之重器;20年前,為了給國家的重大工程讓路,三峽移民們含淚告別世代居住的家鄉;今年,駭人的疫情面前,成千上萬的白衣天使,甘當最美逆行者。
他們值得嗎?
這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這些不計較得失、不考慮值不值得的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血肉和脊梁,是民族精神的絢爛底色。
陳德啟能在一片荒涼的戈壁上創造這個傳奇,不僅因為他是一個精明勤勞的企業家,更因為他是心系民族、胸懷熱血的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