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陸錦花用評彈和張尕慫的西部民樂對唱。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新時代下的跨界與個性創新,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形成了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潮流文化和新的風尚,被人們稱為新“國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傳統曲藝也踏著這股“國潮“破浪而來,自我迭代,演繹出帶有時代特色的中國聲音與腔調,重新聚集起年輕一代的粉絲。
產生于蘇州,興盛于上海,在江、浙、滬一帶的蘇州評彈,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經名家流派紛呈。從一桌一椅到一桌三椅,在三弦和琵琶的纏綿彈奏中,聽藝人用宛轉悠揚的蘇州方言,將才子佳人和市井里坊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是評彈的原生態,這也曾是上海灘除電影外的第二大娛樂。時至今日,評彈的原生態仍在長三角的弄堂巷里、茶樓酒肆中存在,但當這種吳儂軟語的說唱面對全新的時代與風尚,也在悄然發生著“潮變“,成為”國潮“中的一個全新符號。
今年九月,在網易云音樂出品的非遺音樂紀錄節目《不曾遺忘的符號》第二期《西湖重又臨》中, 被譽為“評彈皇后”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評彈團副團長盛小云,在杭州與搖滾樂隊“痛仰“合作,結合蘇州評彈《白蛇傳·斷橋相會》選段,全新演繹了痛仰的代表作《西湖》,完成了一次古今對話。
“景物依稀,人事已非,怎不叫我肝腸寸斷喲!”風荷亭內,盛小云手扶琵琶,唱起《白蛇傳·斷橋相會》中白素貞的唱詞,率先開場。“行船入三潭,嬉戲著湖水,微風它劃不過輕舟,時而又相遠,時而又相戀,斷橋何曾踏過殘雪。”《西湖》的歌詞一起,傳統曲藝與潮流音樂的古今對話,迅速找到了共鳴點。在這曲《重臨西湖》唱詞與歌詞的交替中,盛小云細膩的唱腔與樂隊主唱高虎磁性的嗓音都在不斷喚醒人們的時光記憶。這個節目的全網觀看量、話題討論量雙雙突破千萬,受到用戶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喜歡。
“其實我一直想跟時尚的東西,跟流行音樂合作。”盛小云說希望通過與搖滾的破壁,一方面把蘇州評彈的特色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讓更多喜歡痛仰樂隊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到蘇州評彈。“評彈其實每一遍都是不一樣的,它沒有一個固定的速度,也沒有固定的格式,每一次唱出來的咬字尾音都是不一樣的。而不管是在音樂節、電視節目中,搖滾唱出來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自由的,奔放的,是這兩種藝術相通的地方。”在盛小云看來,融合不代表抹殺個性,綻放各自之美,才能真正地美美與共。

盛小云和痛仰樂隊演繹新版《西湖》。
其實,近些年來,以盛小云、高博文、陸錦花為代表的一批青年評彈藝術家們為傳承與發揚蘇州評彈,已經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各種混搭、跨界,讓評彈發出了自己的“潮音“。
身為上海評彈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的高博文,早在幾年前就和團里的青年演員陸錦花一起演繹過改編自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微型評彈《杰克and露絲》,舞臺上的他們,一改傳統評彈長衫旗袍的裝束,穿起了西式禮服,說起了英文。
極具新意的還有高博文和陸錦花的“爵士評彈“。在北京十三月月文化公司打造的《新樂府》系列中,其中就有他們大膽將古曲與爵士樂混搭,推出的一系列新評彈,其中包括了《王魁負桂英》、《珍珠塔》等傳統曲目。西方爵士樂的思維方式和演奏方法,與蘇州評彈說唱藝術在自由、即興的節拍中不謀而合,而二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激發了別樣的火花。爵士音樂家與評彈大師以即興的發揮和嚴謹的藝術表達,帶來一種碰撞、包容、共生的趣味,絲絲入扣,滲透聽眾的耳膜,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粉絲。
這種潮流的表達,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了評彈,也打開了評彈這種國粹經典曲藝通過潮流音樂連接當代生活的更多接口。
除了在表達形式上的創新,評彈的內容也在尋找最新的題材,比如作家金宇澄的作品《繁花》,幾年前就被上海評彈團改編搬上了評彈舞臺。在小說問世幾年之后,這部用上海方言寫就的文學作品,真的用評彈的吳儂軟語娓娓道來,帶著江南韻味弦索叮咚的唱腔打動了包括金宇澄在內的很多觀眾。一個多小時上下半場的演出,包括“評彈一哥”高博文在內的五位演員時空交替般登場,依然是評彈最傳統的說、噱、彈、唱、演。只不過,除了蘇州話的評彈說表和傳統彈唱,人物的對白,又多了些《繁花》特有的“上海閑話”。從主人公滬生、梅瑞、阿寶……到紹興阿婆,剃頭師傅……《繁花》中百像人物,都用評彈的形式,在舞臺上被“說出來”。
“有一次在一個融合作品里面聽到高博文的一段評彈演唱,那個時候就覺得非常被吸引,之后就特地去網上聽一些評彈的曲子。”這是一位聽過《新樂府》的聽眾的感受。對于很多初次接觸評彈的年輕人來說,這種“潮“的演繹與表達,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走進中國傳統文化圣殿的大門。
為了讓評彈為更廣大的年輕人欣賞和接受,盛小云與高博文都曾把目光瞄準了新生代聽眾——學生,相繼舉辦過評彈進校園活動,所選曲目也十分用心地挑選了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雷雨》和《林徽因》等。聊起評彈藝術第一次進校園,盛小云印象深刻:“那天的演出效果好到我自己都不敢想象,學生們都是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來看演出。第一場結束后要求再來一場,最后加演兩個小時,讓我覺得很驚訝。”
當然,高博文也坦言,要讓學生在短時間的評彈講座中坐得住,其實是一件“蠻吃力“的事情。事前,他們要做多種預案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冷場,而不是自說自話在那里彈唱。他們要和學生聊古時才子佳人傳信遞箋的約會,再要聯系到當今年輕人花前月下的拍拖,然后再唱上幾句,不斷地用包袱和噱頭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在這樣的場景中逐漸激發對于評彈的興趣。
高博文說,其實現在的年輕人所處的時代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就連上海話、蘇州話這種方言語境也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當下的評彈要有年輕的聽眾群體,就必須要調準他們的“頻道“。評彈演員要把自己置身在當下的一個社會當中,一直保持一種敏銳的洞察,不僅是要保存傳統曲藝的精髓,也要考慮到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或者傳播方式。
80后的陸錦花作為一個年輕評彈演員,對此深有體會。她覺得,評彈給年輕人感覺,絕不能是就像從古墓里挖出來的老古董,“首先你唱的東西得好聽,第二得好玩”,這樣才能吸引他們走進來。“首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喜歡,好聽不好聽,這個東西我自己都不要聽的,那聽眾自然接受度就可想而知。所以我覺得藝術家要無時無刻不保持一顆年輕的心。”
陸錦花認為,面對年輕人,評彈肯定要做“潮一點”,就是接地氣,有親和力一些。曲藝的說唱藝術就是短平快,過去其實跟新聞的功能有類似的地方,評彈藝人唱的好玩有趣的東西很多,在社會上發生的新聞和最新出來的事物,都是評彈可以表達的。“同樣唱一個男女失戀題材,過去唱一個什么離恨天,現在就要唱刪微信拉黑,那就會容易引起共鳴。換成了現代的內容,但評彈的藝術內核沒有變。”
高博文對記者說起一件事,當初《繁花》上演,有聽慣了老評彈的老觀眾找到他,質疑評彈怎么變了味?但是當天他看到的是,在臺下看這個節目的年輕觀眾們都樂不可支。因為這個評彈節目,讓年輕聽眾從中找到了自己曾經歷過的熟悉的上海記憶。“當初我們唱《泰坦尼克》,吸收了一些電影的造型特點,最重要的把兩個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用評彈刻畫描述出來,在電影當中是沒有的,這是評彈的特色,也對上了年輕人的口味。后來,我們做《林徽因》、《繁花》等,都是要找準當代青年人的興趣。”
“原汁原味的,保持最古典最傳統的味道的評彈,只要你做的足夠好,足夠漂亮,觀眾也是能欣賞的,但是這個是有門檻的,他一定是懂的。對于年輕人來說,評彈更注重的就是時代性,現在網紅的東西太多了,都可以唱給年輕人聽。”陸錦花說。

11月29日,“藝往情深——小云說書·蘇州評彈之美”在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劇院開演,盛小云現場講述、展示蘇州評彈之美,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本次活動同時進行了線上直播,近20萬名觀眾線上同步感受蘇州評彈的魅力。

在高博文眼里,評彈不是放在博物館里不動的出土文物,而是需要進行“活態傳承”的曲藝國粹。如何能夠“活態的傳承”,而且有變化的有針對性的創造,這是評彈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傳統的精髓不是老祖宗留下什么,我們就干什么,而是我們吸收了老祖宗的東西再加以創造,成就一個新的時代的經典和輝煌,這才是傳統藝術的真諦。”陸錦花認為,“國潮”其實說到底無非就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所謂‘國潮‘,不用刻意去追求,只要我們在當代新創作的作品,或者說根據傳統再形成在當代的一種表達,能有人接受,能有人喜歡,還有人模仿,還有人傳播,尤其是年輕人,這個東西自然而然就是時髦的,是潮的。”
記者采訪陸錦花時,她剛剛從北京的全國相聲小品展演歸來,作為特邀節目,她創作的抗疫題材評彈《秀發》,通過護士剪頭發的故事,表現了醫護群體大無畏的抗疫精神,獲得了業界好評。其實,在上海評彈團乃至全國評彈界,陸錦花的創新“出圈”已經不是新聞。
陸錦花對自己的藝術有很多不滿足,過去很多年都在做評彈創新,她希望評彈能夠“破圈”,做一個能留下東西的人。在她的一些專場演出里,以江南音樂、傳統評彈作為根基,但不再只有琵琶、三弦、中阮,還有鋼琴、吉他、笙、打擊樂等,更加入了電子音樂的元素,融入了許多這兩年她到全國各地音樂采風收集來即將消逝的傳統音樂與曲藝元素。

陸錦花在《錦行花間之穿越銀河遇見你》評彈音樂劇中用評彈和張尕慫對唱。
陸錦花把這種全新的藝術表達暫時定名為“花式海派評彈”。今年8月,一場《錦行花間之穿越銀河遇見你》的陸錦花評彈音樂劇場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劇場演出,成為“花式海派評彈”的第一次亮相和試水。其中,陸錦花和西北民謠“紅人”張尕慫新合作的《花兒與少年·穿越銀河遇見你》,是整場節目最有亮點的節目。一個是江南女子輕彈淺唱,一個是西北漢子高亢豪邁,琵琶和三弦對話,江南和西北的藝術碰撞,評彈和花兒、民謠的結合,也是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
陸錦花表示,花式海派評彈接下來會有各種呈現形式,明年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會推出“紅色”系列、緊隨其后作為“海派”作家的代表“張愛玲”系列也將陸續推出,后面還有“江南評彈民謠”系列、“少兒”評彈系列、“校園”評彈系列、“花姐帶你聽評彈”系列等等。她的探索與嘗試,就是要尋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她說:“傳統曲藝如果要有一個突破口的話,我覺得一定是要有時代的領軍人物。必須得要出幾個能被大家非常喜歡的明星,讓人們因為喜歡他而關注到我們評彈,聽不懂不要緊的,因為喜歡這個人,就能帶來流量。現在我們就要當網紅。”
當然,高博文也談到,創造的前提,是評彈演員自身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創新。“我們這些國有院團,其實背負著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傳統繼承發揚,要考慮多元細分的觀眾需求,但中國傳統藝術的內涵和底蘊是研究不完的。”
無論是面對老觀眾的傳統曲目和表演,還是面對新觀眾的時代性跟進,高博文和陸錦花、盛小云等藝術家,其實都離不開自身對于原汁原味評彈技藝的把握。“這樣遇上當代時效性的很好的劇本,你才會有更好的表達。” 高博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