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秀華
在落實《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精神的實踐中,教師們常常心存疑問:如何才能讓每一個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呢? 在一次戶外“平衡區”運動中,我仔細觀察了一名中班幼兒的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的行為軌跡,由此引發了對幼兒自主學習中的個體、同伴、教師以及環境等方面的深度思考。下面,我們通過幾個鏡頭來展現該幼兒學習成長的歷程。
在中班平衡區場地中,教師提供了三組難度不同的平衡游戲材料,第一組將平衡長凳連成直線,第二組平衡長凳上間隔擺放了單個旺仔牛奶罐,第三組將輪胎連續擺放成直線,輪胎內側擺放了牛奶罐。
觀察對象:涵涵(女 5 歲)
鏡頭一:活動開始了,幼兒們在平衡區自主選擇三組材料,但是幾乎沒有幼兒去玩第一組和第三組的材料。這時,教師走過來問:“為什么你們都不玩長凳和輪胎呢?”一個男孩回答:“這些沒挑戰,沒勁!”許多幼兒點頭表示贊同。教師說:“后面有很多其他材料你們都可以選擇,你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重新擺放器材進行游戲。”幼兒們立刻歡呼雀躍,迅速行動起來。他們奔向材料架,調整材料,改變了原來的活動場景。涵涵和幾名幼兒一起在平衡長凳上擺放梅花樁,她將梅花樁間隔著橫向擺放在平衡長凳上,等她站在平衡長凳上時,一個小男孩走過來,將她橫放在平衡長凳上的幾個梅花樁都豎了起來。涵涵兩臂伸平,面對平衡長凳上豎著的梅花樁,遲遲沒有抬腳。教師引導道:“一只腳抬起來跨過去。”涵涵不敢嘗試。教師走過去握住她的一只手給她一個支撐點,涵涵鼓起勇氣抬起左腳跨了過去,連續跨過了兩個障礙,排在她后面的幼兒也一個接一個輕松地跨過障礙。涵涵又一次排隊挑戰,她走上平衡長凳,走近梅花樁,先跨左腿,再跨右腿,順利走過了平衡長凳。
觀察分析:從上述鏡頭可以發現,涵涵不屬于運動能力強的幼兒,當其他小伙伴將橫放著的梅花樁立起來后,她無法單獨跨過。然而,在教師的幫助下她完成了第一次跨越,這次的成功增強了她的自信心,激發了她繼續運動的興趣,她堅持反復練習,動作更加熟練。
鏡頭二:幼兒們改變了梅花樁的擺放方式,將兩個梅花樁橫著疊加在平衡長凳上,障礙的寬度基本沒變,但高度又增加了。涵涵走到兩個疊加的梅花樁前,彎下腰,用雙手感受了一下梅花樁的高度后又站起來,然后右腿快速抬起,跨過了梅花樁。走到平衡長凳盡頭,她雙腳并攏跳下,臉上露出一絲微笑。這時,一名男孩在兩個疊加的梅花樁上又加了一個,涵涵看到馬上走過去拿走一個,轉身又走到平衡長凳上順利跨過兩個梅花樁。
觀察分析:兩個疊加的梅花樁增加了活動難度,涵涵雖然初次動作不夠熟練,但她能克服心理障礙,勇于接受新的挑戰并且成功實現了跨越。接著,同伴改變了她準備的場景,涵涵對自己的運動能力進行了評估,重新調整回兩個疊加的梅花樁。由此可見,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們有著自己的成長節奏,我們不能“揠苗助長”。
鏡頭三:過了一會兒,男孩又在兩個橫著擺放的梅花樁上增加了一個。此刻,涵涵在平衡凳旁邊仔細觀察小伙伴們順利跨越三個疊加的梅花樁的場景,神情專注。然后,她走到三個疊加的梅花樁處,雙手先撐著梅花樁,接著側過身體,雙腳迅速地側跨了障礙物,走下平衡凳,涵涵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觀察分析:在之前的挑戰中,涵涵逐漸積累了運動經驗,提高了運動能力,從而激發了她嘗試挑戰三個疊加的梅花樁的興趣。但這一次,她沒有直接行動,而是細致觀察并分析同伴的運動方式后再采取行動,最后她采用自己的方式側身越過障礙,獲得了成功,實現了自我突破。
通過對這次中班幼兒在“平衡區”運動中的行為觀察,我有了以下的思考與認識。
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通過與材料的充分互動,能成為一個主動學習者。當活動內容和材料能真正吸引幼兒時,幼兒愿意反復嘗試與探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涵涵在以獲得新經驗為目的的反復嘗試與調整中,慢慢積累經驗,從最初的膽怯到自我摸索、自我挑戰,直到最后獲得成功的全過程。當幼兒面臨挑戰時,我們應該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擁有面對挑戰的經驗和勇氣。而這些都離不開寬松的環境氛圍,我們應為幼兒創造自主選擇、自主決定的環境,讓幼兒在輕松的狀態下挑戰自己。所以,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富有挑戰的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至關重要。上述情境中,我們看到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充分自主的學習環境,幼兒有選擇權、話語權、決策權,才得以讓我們看到涵涵的精彩表現,感動于她的自我突破。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作為一所體育特色幼兒園,我園晨間體育運動主要采用年級組混班區域運動的方式,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選擇運動區域開展鍛煉活動。在這次中班“平衡區”活動中,雖然教師在活動開始前預設了三種難度不同的運動場景,但預設沒有滿足幼兒隨時變化的游戲需求。這時,教師及時進行調整,將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自己設置游戲難度。于是,幼兒放棄難度較低的旺仔牛奶罐,改用梅花樁來設置障礙,并不斷增加挑戰的難度。因此,我們要學會靈活運用《指南》中“各年齡段幼兒典型表現”這一標尺,做到“心中有幼兒,眼中有發現”,支持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和提升。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很好地展現出自己的專業素養。當涵涵不敢跨越豎放的梅花樁時,教師先是指導她“一只腳抬起來跨過去”,再用語言鼓勵“勇敢點,試一試,你可以的!”當“推一推”還是不行時,教師采取了“幫一幫”的策略,扶著涵涵的手,幫助她完成了第一次嘗試和突破。這一次支持非常重要,為涵涵后來的嘗試奠定了基礎。在后面的活動中,教師采取了“等一等”的策略,讓涵涵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展開練習,并沒有迫不及待地讓她去完成三個梅花樁疊加的跨越任務。教師在一旁冷靜觀察,耐心等待,果然看到了驚喜的一幕。否則,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而把不切實際的要求強加給幼兒,會給幼兒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負面影響甚至會波及幼兒未來的發展。
這次選擇平衡區的幼兒在運動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上述案例中,周圍的同伴就是涵涵自主學習和成長的榜樣,他們的運動能力和行為表現恰恰給涵涵起到了示范作用,使涵涵不斷激發出自身的潛能,被“推”著前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幼兒和幼兒之間的學習與交流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以強帶弱”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策略。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營造寬松、民主和平等的同伴關系,靈活運用同伴的影響力,帶動班級群體共同成長。
學習品質,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行為傾向,是幼兒終身學習與發展所需要的寶貴品質。未來社會所有的競爭最終都是人格的競爭,具有良好學習品質的人往往具有不怕困難、勇于嘗試的品質,富有創造力和自信心,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通過這個案例觀察,我們不僅看到涵涵跨越障礙物能力的發展,還可以看出她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認真專注、不怕困難,勇于嘗試、好學進取的良好學習品質,這些寶貴的品質是激勵她不斷學習與探索的重要因素。在幼兒的發展進程中,教師除了關注幼兒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更要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這對幼兒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幼兒完全自主、自發、全身心地投入的過程。游戲中的幼兒是積極主動的“自我指導的學習者”,“他們在沒有外部壓力和沒有反饋或獎賞的自由情境中學習”,是自動地學習,自發地學習,陳鶴琴先生稱之為“以自動代替被動”,因此,學習效果是最好的。從涵涵的身上,我們認識到成人要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主性。教師要做好支持者和鼓勵者,給予幼兒充分自主和足夠的時間,賦予幼兒嘗試和挑戰的機會,學會等待、靜心觀察,適時給予幼兒必要的幫助,推動游戲走向深入,讓幼兒通過親身感受、體驗、操作、探究,不斷地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建構。在自己的節奏中自主學習、自在成長,這才是幼兒最有價值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