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陸靜芬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當前的幼兒教育,幼兒園承擔了大部分的教育指導工作,家庭教育處于弱勢狀態。我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家長的學歷相對偏低,他們傳統的育兒理念和園所先進的育兒理念常常發生沖突,造成家園共育之間的矛盾,為幼兒教育帶來重重困難。
教育實施主體偏離。在農村,由于父母進城務工,照顧幼兒的重任自然落到祖輩身上,導致教育主體偏離。
教育理念落后。在農村,很多家長學歷偏低,教育觀念滯后。有些家長即便有先進的育兒理念,也無法很好地應用于實踐當中。
教育理念不一致。很多農村家庭中存在著“教育理念不一致”的問題。“不一致”主要體現在父母間、父母與祖輩間,這種“不一致”常常讓幼兒不知所措。
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教師是主要實施者,但受到自身理論知識、教學經驗、家教經驗等限制,他們的指導能力比較“薄弱”,也存在局限性。于是,我們加強了對教師的培訓與指導。
首先,園部定期向教師推薦家教類書籍與文章,利用“班主任論壇”“教研會”等活動一起分享先進的教育理念,并結合真實案例進行交流,探究適宜的家教指導方案。鼓勵教師參加市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回園再進行二次培訓,大家一起吸收最先進、最前沿的家庭教育理論知識。每學期初,我們擬定家長工作計劃,認真開辦“千名教師訪萬家”、家長會、家長半日開放活動等,并根據家長的需求、主題活動、班級情況等定期開展“家長沙龍”活動。
為了讓家教指導隊伍更加專業與強大,我們依靠市教育局下屬的“家長學校”,根據家長的需求,有目的地選擇優秀教師給予指導。如針對祖輩看護幼兒的現狀,為爺爺奶奶開設講座《祖輩家長,我們如何愛孩子》,逐漸改變祖輩的育兒理念。對于即將上小學的大班幼兒,教師為其家長講解了《幼小銜接,父母要準備什么》,緩解家長的焦慮。這些專業育兒講座,幫助家長深入了解了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共性問題,更新了他們的育兒理念。
在家長隊伍中,有很多不同職業與不同特長的家長。每學期,各班都會梳理家長資源,招募家長志愿者,有目的地安排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如邀請會烘焙的媽媽來參加“團圓中秋節”活動,讓家長們感受親子活動的快樂,在分享交流中相互學習育兒經驗。再如,開辦教學活動“我的爸爸”,邀請爸爸們和幼兒一起學習、游戲,感受陪伴的樂趣。
我園地處江南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家鄉,每學期我們都會組織“親子踏青”“游古鎮”等活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觀文史館、游戲館、洪涇館、雕花廳等地,了解家鄉的歷史。
傳統節日也是家園共育的好時機。如在春節前,讓家長帶領幼兒了解春節的由來,陪伴幼兒開展節日活動,感受春節的熱鬧與喜慶,萌發對春節的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家長群了解活動開展的情況并給予一定的指導與建議。同時,家園共同承擔“教育者”的角色,帶領幼兒感受、觀察、記錄,加深幼兒對春節的認識,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社區里的圖書館、牙科診所、全民健身中心等也是實施家園共育的場所。我們借助社區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幼兒們了解了社區,豐富了社會經驗;家長在與幼兒的學習與交流中,了解了幼兒的發展情況。親子實踐活動促進了幼兒新知識的吸收與新經驗的建構,凸顯了社區資源的價值。
在家園共育中,我們努力以幼兒園為基點,將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融合,讓家園共育活動由單一變為多元,讓家長有更強的責任感來參與教育,促使幼兒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