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靜
在室外建構區,幾名小班幼兒各自進行游戲。他們會用積木簡單地平鋪、圍合、排列,偶爾和教師交流,但同伴之間幾乎沒有交流,接連幾天他們都在重復幾乎相同的游戲,我想到幼兒對繪本《誰咬了我的大餅》很感興趣,于是,在幼兒們又一次游戲時,我問道:“小鳥、小兔、狐貍、鱷魚、河馬想請你們幫忙搭建房子,你們愿意幫忙嗎?” 聽到我的詢問,他們立刻興奮起來,紛紛喊道:“我愿意!我愿意!” “請小設計師們商量一下,該怎樣搭建呢?”我繼續引導道。幾名幼兒開始討論如何為小動物們建房子。冰冰為小兔子建了一座帶滑梯的“房子”, 大琪給鱷魚建了一座帶游泳池的“別墅”。“小設計師們”建好房子請教師和同伴來欣賞,并自豪地介紹自己設計并完成的作品。這時,丁丁抱起幾塊積木在建好的幾所“房子”間來回忙碌,忙完后他說:“路修好了,小動物們可以去好朋友家做客啦!”一段時間后,我發現他們在路的兩邊又建起了“立交橋”“加油站”“收費站”等設施。
熟悉的故事情節提高了幼兒對游戲的興趣,豐富了游戲內容,促進了幼兒交流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
在戶外游戲區,大班幼兒對大型木質組合器械很感興趣。幼兒們依次走過平衡吊橋,吊橋搖搖晃晃,有的幼兒很享受吊橋搖晃的感覺,有的會有些緊張,但他們走過吊橋后都很開心。攀爬區的幼兒手腳并用,有的快,有的慢,都能順利爬到最高處。在單杠區,大部分幼兒由于身高不夠抓不到單杠,于是,有的試圖通過跳躍抓住單杠;有的嘗試互相幫助,幾名幼兒托起一名幼兒抓住單杠,但成功的概率很低,慢慢地,幼兒會繞過單杠區,到其他區域繼續游戲。
根據《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提出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目標投放材料,指導幼兒游戲,能更好地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達到應有的發展目標。如《指南》中提出了大班幼兒“能雙手抓杠懸空吊起20 秒左右”的要求,該如何幫助幼兒達到發展目標呢?首先,我在杠上懸掛了長短不同的繩子,又在組合器械旁邊投放了一些彩色輪胎。單杠區很快就熱鬧起來,有的幼兒根據自己的身高通過攀爬繩子抓到單杠,有的幼兒通過把輪胎摞在一起踩在上面去抓單杠。我提議玩一個“挑戰不可能”的游戲,我說:“你們想辦法抓住單杠,雙腳懸空,堅持18 秒者挑戰成功。如果你覺得自己更厲害就可以挑戰更長的時間。” 幼兒們立刻來了興致, 紛紛跑來嘗試,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游戲積極性。
分組游戲時,浩浩分在第一組,玩“過小橋”游戲時,他每次上橋總要嘗試好幾次。換到第二組后,情況沒有變化,因為浩浩動作比較慢,其他幼兒不愿和浩浩一組,浩浩很難過,我走過去拉著他的手和他一起過小橋,他的速度慢慢變快了,同伴們為他拍手叫好。從那以后,我常常和浩浩一起玩游戲,浩浩的游戲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每個幼兒的發展速度和所要達到的發展目標之間不完全對等。教師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幫助他們按照自己的成長速度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美術活動區內,幼兒們有的在畫畫,有的幼兒玩彩泥,有的幼兒用自然材料、廢舊材料制作粘貼畫。他們完成作品后會相互介紹自己的作品,并將作品放到展示區展示。很長一段時間內,展示區內的作品都沒有變化。
在美術區,幼兒們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材料進行創作,和同伴交流,參與游戲的人員相對固定,游戲內容比較單一。我嘗試在美術區投放一些名畫圖片和作畫步驟圖等,并引導幾名常在美術區活動的幼兒根據步驟圖模仿作畫。當幼兒的新作品出現在展示區時,成功地引起了其他幼兒的注意,同伴們開始模仿他們的作品,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成就感,他們又開始挑戰其他作品,慢慢地,也會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創意。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環境的暗示成功地激發了幼兒游戲的主動性,吸引了更多幼兒參與游戲,促進了幼兒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手段,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教師只有從幼兒的角度看問題,準確把握介入時機,科學運用介入策略,才能發揮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最佳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