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桂英
華東師范大學吳剛平教授認為:“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民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本土化,是鄉土資源的特征之一。”因此,本文所說的本土資源是指幼兒園周邊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等方面。
1.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對于幼兒而言,家鄉的風俗文化、山水風情等伴隨著他們長大,在他們內心深處,有著對這些資源的深深依戀之情。幼兒園應充分挖掘本土的自然地理資源和悠久的傳統文化資源,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引導他們以服務、改善、發展家鄉為榮,讓家園在他們的手中變得更加美好。
2.提高幼兒探究與實踐的能力
中華民族山川遼闊,地域文化各不相同,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豐富特產、風土人情等。無論是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還是生活經驗都是幼兒園教育的第一手素材。為了讓幼兒有一個更好的了解故鄉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的契機,教師可以從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抓住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周圍的環境,使幼兒進一步了解家鄉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逐步提高他們探究與實踐的能力。
3.提高幼兒的審美意識
大自然中秀美的山水風光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富饒的物質資源,還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我們可以帶領幼兒置身大自然中,探索自然的美好,激發幼兒發現美、感受美的欲望,引導幼兒觀察、想象與創造,既能陶冶情操,也能提升幼兒的審美意識。
此次研究主要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側重于探究在幼兒園教育中如何對本土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與開發,通過查找相關文獻,進一步分析、整理與歸納理論,并對理論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加以思索,再使用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等方法,探索如何使對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具有效性。
鄉村幼兒園在師資力量、課程資源、環境設備、經費物資等方面與城區幼兒園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這些不足對于鄉村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和長久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1.專業骨干教師流失嚴重
專業骨干教師對于幼兒園的園本特色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地區差距、交通、薪資待遇、家庭實際情況等現實條件的限制,導致鄉村幼兒園骨干教師短缺,師資力量薄弱。鄉村幼兒園教師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也遜色于城區幼兒園的教師。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農村幼兒園的長久發展。
2.教師審議課程的水平較低,缺乏專業引領
因為鄉村幼兒園在編教師和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相對較少,導致教師隊伍整體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教師對于課程審議的認識不足,也缺乏專業引領。
3.資源與課程無法有效融合
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引領下,教師逐漸有了資源收集和利用的意識,但對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也不能將本土資源很好地滲透在課程活動中。
幼兒是在“做中學”的,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我們在幼兒園周圍2 公里內進行調查,制作資源地圖,形成一個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在內的廣泛的資源體系。
1.豐富的自然資源
我園地處鄉鎮,擁有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看似廢舊的棉花殼、小麥稈、蘆葦、玉米芯、樹枝、樹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育資源。我們引導幼兒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幼兒們制作出“樹葉粘貼畫”“樹葉書簽”“棉花殼風鈴”等一系列創意成果,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幼兒的創造力。我們也帶領幼兒走進田園和農場,營造良好的開放式環境,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感官去體驗、思考,在做中玩、玩中學。
2.深厚的文化資源
梁寨鎮處處彌散著歷史的芬芳,遍地都是豐饒的物產,為我們提供了優秀的課程資源。二十四孝石像講述了關于孝愛的二十四個故事,我們以此為背景,開展“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的主題活動,讓幼兒通過勞動、表演、送禮物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關愛,讓幼兒養成孝順長輩的美好品德。
梁寨鎮也被稱為“花木之鄉”,這里一直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近年來一直在發展生態農業觀光園建設。我們帶領幼兒參觀生態園,并抓住契機開展“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是環保小衛士”“垃圾要分類”等環保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樹立環保意識,學會愛護環境,熱愛大自然。
3.豐富的人力與物力資源
(1)整合家庭教育資源
借助“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長助教”等活動,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家長成為課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讓家長成為教師的伙伴、幼兒更親密的“老師”。充分調動家長、幼兒、教師三方的積極性,為課程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2)融合社會教育文化
我園利用幼兒園附近的敬老院開展了“愛灑敬老院,情暖老人心”系列活動,讓幼兒擁有“尊老、愛老、敬老”之心,更讓他們懂得了“關愛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此外,我們還利用周邊的超市、菜市場、醫院、派出所等社區資源開展活動,如“小鬼當家之超市購物”活動等,進一步豐富我園的課程。
1.整合園內資源
根據場地和資源優勢,園所種植了葡萄樹、山楂樹、桃樹等植物,原生態的土質為幼兒觀察植物和昆蟲提供了便利條件,為幼兒進行戶外田園學習提供了保障。在安全、創造、愉悅的基礎上,我們運用鄉村幼兒園獨有的田園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創設了豐富的特色教育環境,以幼兒視角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組織幼兒體驗、參與活動,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
2.整合周邊環境資源
作為一所鄉鎮幼兒園,我們有著獨特的田園資源。我們利用幼兒園周邊豐富的資源,通過師幼的共同創作,幫助幼兒了解本土文化背景與風俗,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開闊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3.整合家長資源
吸引家庭參與幼兒園課程的計劃和實施。利用家長會、班級微信群、家園聯系欄等方式向家長傳達班級活動安排及主題進展情況,積極聽取家長的反饋和建議。以“家長半日活動”“家長助教”“親子活動”等方式鼓勵家長發揮各自的特長優勢參與到幼兒園一日活動之中。教師定期與每位幼兒家長交流幼兒的整體發展情況,共同商討育兒經驗,尋找合適的家園共育的途徑和方式。
以信息網絡為載體,以幼兒全面發展、教師樂學善思、家園共同提高為宗旨,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借助網絡我們可以直觀地向幼兒展示課程內容,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同時也有利于教師間的交流與探討,促進教師的共同學習和進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內涵。幼兒園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積累和梳理課程方案、視頻、課件等電子信息和物化資源,形成我園的課程資源庫,逐步豐富并積淀為我園的課程文化,為我園的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