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恩澤,王毅剛
(1.重慶市璧山區中醫院,重慶 402760;2.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馬尾位于脊髓圓錐節段以下的椎管內,由L2-L5,S1-S5及尾節發出,共10對神經根,它的損傷可能會導致腰痛、坐骨神經痛,甚者出現馬鞍區和會陰部感覺減退、喪失,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性功能減退或缺失,這些癥狀被稱為馬尾綜合征(Cauda exquina syn-drome,CES)。CES的病因目前并未完全清楚,Orenda cova等[1]考慮其可能時機械性和血管性因素共同或各自起作用的結果。然Kobayashi S[2]提出機械性壓迫出現的神經根炎中產生的炎性細胞因子,如NO和COX-2,都極有可能是引起CES的罪魁禍首。目前臨床上,治療CES大多依賴手術解除病變對馬尾神經的壓迫并松解粘連,達到恢復神經功能的目的。由于手術治療風險較高,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且恢復預期并不理想,學界主要尋求保守治療的方法。重慶市名中醫王毅剛利用神機理論為指導,以四神聰向百會透刺法加環跳配八髎穴動留針、電刺激,充分調動患者能動性,收到滿意效果,技術方法頗有特色,現報道如下。
黃某,女,79歲,2019年8月1日就診。12天前夜里突感下肢無力,不能站立,稍后有所好轉可以行走,單獨站立平衡感存在,但足底如踩棉花感,走路不實,會陰部麻痹感,大便無知覺,需用開塞露通導,小溲需要用力努掙,或自流,已帶尿不濕12天。雙下肢無力、微腫,按之凹陷,小溲無知,佩戴尿不濕,納食佳,口干不明顯,夜寐欠佳。苔白膩舌淡、紫氣乏津,脈弦?;几哐獕海悄虿?,血小板減少癥。某醫神經科確診為馬尾綜合征。中醫診斷為萎證(痰淤阻絡膀胱氣化失利)。治療選穴四神聰,百會,腰下段夾脊(第2、第5腰椎夾脊),環跳,八髎穴,三陰交。針刺四神聰透刺百會,腰下段夾脊(第2、第5腰椎夾脊)直刺并要有強烈酸脹感,環跳穴向會陰部方向刺并使會陰部出現脹感或向下肢放射,八髎穴深刺、盡量刺入髎孔、強刺激手法,三陰交直刺并以酸麻脹痛為佳。環跳、三陰交或次髎、夾脊穴分別接電針治療儀,連續波,中等刺激,左右側各1組,時間20min。留針期間,囑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到前后二陰,作提肛運動。1天治療1次,連續針灸5天,周末休息兩天。2019年8月7日復診。雙下肢腫脹好轉,下肢乏力改善,走路較前穩當,踩棉花感減輕;小溲可覺脹感,可自解,然解出欠盡,收縮力量欠佳,依然佩戴尿不濕;大便有脹感,仍靠藥物導出。余癥納食佳,口干不明顯,夜寐欠佳。面色少華,舌淡襯紫氣、苔微黃膩,脈小弦。又連續針灸5天,周末休息2天。2019年8月14日三診,下肢力量明顯改善,走路穩,踩棉花感減輕,小溲可以自控,大便有脹感,解出乏力,需要導便。面色少華,苔微黃膩舌淡乏津,脈小弦。仍用前法,電針連續波,輕刺激,因下肢力量明顯改善,調整電針夾持穴位,著重以夾脊穴與環跳接電為主,兩側各1組。連續針灸5天,中間休息兩天。2019年8月22日四診,下肢力量及平衡感接近正常,踩棉花感較少出現,小溲基本正常,有時需要用力掙才干凈。大便有脹感,需要藥物導出,藥量較前減半。右側臀部麻木連及大腿。大便時腹脹肚臍周圍痛,需用尿不濕,以免漏出。面色轉佳,苔微黃膩舌淡乏津,脈小弦。依舊采用前法,電針連續波,輕刺激,因下肢力量基本恢復正常,未再針刺三陰交,以夾脊穴、環跳接電,兩側各1組。連續針灸5天,中間休息兩天。2019年8月29日五診,訴大便可努掙而出,需要3~4次。下肢力量及平衡感恢復正常。未見明顯踩棉花感,小溲自控良好。已脫去尿不濕。面色佳,苔白微膩舌淡乏津,脈小弦。治療同前。六診時臨床各種癥狀明顯好轉,第7診后,未再就醫。追蹤其病情,下半身知覺減退癥狀明顯好轉,下肢力量及平衡感恢復,大小便基本正常,脫去尿不濕,生活已自理。
重視四神聰對神經精神類病癥的作用。四神聰屬經外奇穴,位于頭頂百會穴前、后、左、右各旁開1寸,共4穴,其可清利頭目,醒神開竅,故名神聰。王老利用針刺時帶來的脹感刺激患者頭部四神聰,引起患者精神及其注意力的反應,而通過針下細微感傳,患者表情變化,病狀的改變等,達到充分調動神機變化的目的,這就是其神機針灸的運用。引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患處,并結合導引術,囑患者針刺時做提肛運動,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方法。神機理論指出,應知心能使氣,氣意相從,其應如神。此心此神即今腦的功能。神機之謂也。神動,氣隨之而動,然后引就自己經脈流注之氣,以己之本神促而動之,努而掙之,伸之、屈之,或咳,或深呼吸以震之等!此謂以神馭氣。而心神受到外在牽引,為心有外援,療效不佳,心無外援,認真體會自己病痛所在,兩者結合愈病也!
重視“氣至盆腔”的作用。八髎穴之名于《素問·骨空論》,其載“腰疼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此乃近部取穴,與四神聰對應正體現了遠近配穴原則,且八髎穴恰好是人體骨盆所對應的位置,是盆腔內臟器官神經血管匯聚之處,其正對馬尾骶1-骶5及尾部6對馬尾神經,針刺此處能明顯調節盆腔內臟器官的氣血運行,是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盆腔臟器疾患和腰骶關節疼痛的首選穴位。王老強調針刺八髎應準確刺入髎孔,要求刺入孔中,深1-2寸,有酸脹感向深部或會陰部或下肢放射,且針刺時如未刺入孔中,需提針探尋后刺入[3]。針刺環跳穴時,采用向肛門方向刺,適當捻轉,針感到達會陰部位最佳。
重視夾脊穴的應用。夾脊穴首載于《素問·繆刺論》謂:“從項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華佗別傳》謂:“又有人病腳躄不能行,……后灸愈。灸處夾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調如引繩也。”即指脊椎旁0.5寸處為穴位。腰骶部脊神經部分分支形成盆腔內骶叢神經。針刺下腰段及骶部夾脊穴有利于盆腔疾病的治療。王老認為針刺夾脊穴可以起到臟腑背俞穴對相關臟腑的治療作用。由于夾脊穴更緊靠脊髓,能有利于發揮督脈溫運陽氣,恢復臟腑的功能。取腰第2椎、第5椎夾脊穴,可以發揮腎俞、關元俞對前后二陰病癥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