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張 紅
(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北京100044)
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是創新活動的主體,是構成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基礎。這些主體所處的行業、技術水平、規模、環境以及創新程度不同,其創新必然表現出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性是創新主體隨著環境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生存策略的結果。在區域層面,創新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理論邏輯極為相似,知識稟賦的“基因”差異性、主體類型的多樣化和個體差異性、創新環境的多樣性等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和重要特征,在揭示創新群落內部結構和組織化水平、提升區域創新績效和競爭力、應對外部干擾、穩定區域創新系統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無論是創新生態系統研究還是區域創新研究,對區域創新多樣性的關注較少,相關概念內涵、影響因素、形成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開展。因此,通過類比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探討創新多樣性概念層次,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伴隨國際經濟社會的變革以及創新理論的發展,創新由最初的線性范式轉變為動態交互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是近十多年間興起的研究領域。美國戰略管理學家James Moore[1]最早在《競爭的衰亡》一書中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這一全新的概念,從生態系統視角去描述市場中的企業活動,打破了傳統以行業劃分為前提的理論限制,力求“共同進化”。2006年 Adner[2]融合了仿生學理念,第一次明確了創新生態系統是一種協同整合機制,企業通過合作安排將某一產品組合成一個連貫的、面向客戶的解決方案。在此之后,許多研究者開始使用這一概念,并進行了定義。例如:Granstrand[3]等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中的、由參與者、創新活動、產品模塊、機構及其關系組成的集合,包括對創新主體或群體創新活動十分重要的互補和替代關系;Vilma[4]等將創新生態系統定義為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換,實現觀念的遷移碰撞來促進創新,認為在生態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創新主體。國內一些研究者融合創新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進行了界定[5-7],他們普遍關注協同創新網絡、共同進化,也有學者關注其競爭關系[8],但目前對其概念尚未達成共識。
隨著概念的不斷延伸,創新生態系統已滲透到企業、產業、區域、國家等不同層面。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方面,黃魯成較早開展研究,他認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技術創新復合主體(企業、科研機構、大學、中介和政府)與技術創新復合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通過創新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統,還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隱喻”原型[9]。之后的研究越來越多,前期主要集中在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結構、運行機制等方面,后來又結合具體的區域或者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其展開評價和研究。綜合上述,本文認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主體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具有異質性的創新主體之間發生協同創新,形成相互依賴和共生演進的網絡關系,實現價值創造。系統通過多樣性維持穩定,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并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時期和區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由此可見,創新主體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構成要素,多樣性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
目前,普遍觀點認為生態學理論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研究發展演化的理論來源之一。自創新生態系統提出以來,鑒于創新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在結構功能、運作規律、演化發展等方面存在諸多相似性,很多研究者將生態系統相關理論引入到區域創新與演化研究中,在揭示不同層級、不同維度創新活動內在規律以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實踐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有些學者將種群競爭、群落演替、頂級群落、生態位理論、組織生態、行為生態等生態學原理應用到區域創新系統研究中[10-13];還有學者基于生態位適宜度模型,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水平和系統健康進行評價,在評價區域創新效率、揭示區域創新演進規律和關鍵性影響因素等方面取得了進展[14-15]。
多樣性是創新生態系統賴以發展、繁榮的基礎,是創新持續迸發的基本前提。不同類型創新主體構成的創新群落為區域創新系統提供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和創新服務。由于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多樣性”一詞與創新過程和結果相互融合,延伸出了技術多樣性、知識多樣性、產品多樣性、服務多樣性、產業多樣性、網絡多樣性、研發團隊多樣性、組織與制度多樣性、渠道多樣性等諸多概念。
通過對相關文獻梳理得出,大多研究集中在不同層面多樣性與技術創新、企業或區域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作用關系上。國外學者主要從微觀層面開展多樣性對企業創新能力和績效的作用研究,發現研發合作或伙伴多樣性、聯盟組合及關系多樣性、團隊成員多樣性、制度多樣性、渠道多樣性對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起到促進作用[16-19]。有些學者得出產業多樣性、知識多樣性、技術多樣性、區域創新網絡多樣性等與創新績效或區域創新能力具有正相關性[20-23]。其中,知識多樣性和產業多樣性是研究熱點。
知識多樣性,它是由 Tenkasi[24]等借鑒生物多樣性概念提出的,用以反映現代企業組織由于人力資源的多樣化與專業化而在知識資源上所具有的異質性。Berliant[25]等認為由于對載體所具有的依附性或專屬性,知識會因載體不同而具有顯著的異質性,亦即知識多樣性。實踐表明,知識多樣性能夠通過觸發知識的擴散與整合推動知識創新,進而提升主體自身的創新能力。
產業多樣性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是近幾年學術界較為關注的問題。產業的專業化、多樣性作為知識溢出的影響因素,兩者中哪個更有利于技術創新一直是學術界爭議的點。主張產業多樣性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學者主要從知識溢出的視角,認為多樣性有利于知識溢出和資源重組,在多樣化的環境中,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以及多學科團隊拓展合作的可能性更大[26]。Henderson[27]認為美國大量的產業活動集中在大城市里,因為這些地區非常多樣化并且表現出較強的創新能力。Jacobs[28]認為區域內產業的多樣性能夠促進知識溢出,可激發創新活力并推動經濟的增長。Gilles[29]等認為不同專業知識的人們相互交流能夠產生更多更新的創意,不同產品的生產過程存在互補性,能夠節約成本。也有學者認為專業化與多樣性是共存的,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0];還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揭示了多樣性對城市技術創新的影響,認為多樣性指數與城市規模、城市經濟發達程度、市場經濟成熟度等有關系,現階段城市的多樣化更有利于促進經濟集聚,有利于創新思想的產生和知識的溢出[31]。
當前,創新多樣性相關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一個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創新多樣性的定義、內涵、層次、形成機理、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影響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生態系統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隱喻”原型,生態學理論觀點在區域創新系統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土壤,那么,創新多樣性研究同樣能夠從生態學理論中得到啟發,即生物多樣性理論能為創新多樣性概念層次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在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是衡量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遺傳差異性的一個概念,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性的重要因素。自從 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式引用“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這一概念以來,生物多樣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矚目。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定義雖未達成共識,但使用最多的是 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給出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物種、種內遺傳變異及其與生存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的總和。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區內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包括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等多個層次。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相關理論,借鑒生物多樣性概念層次,通過類比的方法,將區域創新多樣性的內涵分為如下3個層次。
遺傳多樣性是指種內基因的變化,是遺傳信息的綜合,蘊藏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中。對于創新而言,創新所需要的知識、方法、技能、思維等以人為載體,通過人與人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實現傳承和表達,以及知識的擴散。例如,一個科研人員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研究思維方式、方法等往往深受專業知識體系以及導師的影響,從而影響其今后的科研活動。因此,創新的基因載體是人,即創新個體。知識以及技術的多樣性導致創新種群中個體的多樣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知識、技術領域的個體以及不同創新特征的其他個體。
物種多樣性指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類的豐富性,不同生物種類在生態系統中分別承擔著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功能和作用。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核心。采用類比方法,根據類型、性質、功能作用等得出,企業等創新主體多樣性對應的是物種多樣性。從組織結構來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由許多不同學科知識背景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成為創新活動的主要實施載體,形成功能各異的創新群體,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占據一定的創新生態位。從功能作用來看,在區域創新系統中,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原始創新的主力軍,為企業提供人才、成果等,起到生產者的作用;企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人才和成果需求方,起到消費者的作用;而中介服務機構是創新鏈環節之間的關鍵紐帶,是新知識、新技術傳播擴散的橋梁和媒介,起到分解者的作用。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環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經類比分析得出,創新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區域內創新“棲息地”和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多主體構成的創新群落及其創新過程中的多樣性。創新“棲息地”是創新主體或創新群體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美國硅谷就是創業企業的棲息地。創新群落則是相同時間聚集在同一地理空間或關系網絡內各種創新主體的集合,它雖由各種主體構成,但卻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互補的關聯組合體有序協調地聚在一起,實現價值創造,既包括了創新集聚區、園區等空間地理類創新群落,也包括了聯盟、虛擬組織等關系網絡類創新群落。因此,創新生態系統多樣性包括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功能區創新生態系統等不同條件和層次。以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為例,在一個產業系統內,主體產業相關的不同支持體系和合作組織之間會形成相互影響和共同演進的創新生態體系,那么一個區域內會有N個不同產業,構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經分析得出,區域創新多樣性是所有創新主體、知識融合或技術變異及其與創新環境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的總和,包括了知識及技術多樣性、主體多樣性、創新生態系統多樣性 3個基本層次。區域創新多樣性的3個概念層次之間具有如下內在聯系(圖1):知識及技術多樣性是區域創新多樣性的微觀表現,決定了主體多樣性,其差異性促使創新種群中個體多樣,表現為不同知識或技術領域的個體以及不同創新特征的其他個體;主體多樣性則是區域創新多樣性的直接表現,包括兩個研究層次與尺度,一個是區域創新主體多樣性,另一個是創新群落主體多樣性,表現為企業技術領域多樣性、高校院所知識多樣性、中介機構服務多樣性等;創新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區域創新多樣性的宏觀表現,包括不同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功能區創新生態系統等,創新主體與區域內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等耦合作用,形成多樣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多樣性反過來又會推動創新主體的進化,導致創新主體的特征變化,而創新主體的特征變化會影響知識及技術多樣性和主體多樣性層面,形成整個區域動態的創新生態圈。

圖1 區域層面創新多樣性概念層次關系圖Tab.1 Conceptual hierarchy diagram of innovation diversity at regional level
創新生態系統自本世紀初被提出以來,在揭示創新活動內在規律以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基本特征之一的多樣性尚未得到關注。經過文獻梳理發現,目前尚未系統地開展創新多樣性的相關研究,創新多樣性的概念、特征、影響因素、形成機理、測度方法,多樣性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作用,多樣性與創新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功能的關系等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創新多樣性和空間格局是區域間創新功能分工的綜合體現,通過創新多樣性探究區域創新系統及創新群落內主體的豐富度、空間異質性、優勢度等,能夠明晰系統內部結構特征及各組分間的耦合關系,有利于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挖掘地區創新優勢和特色,對加快構建區域多向支撐的創新空間載體、培育特色“創新單元”,及提升區域創新空間結構重構與創新要素配置效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