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與教育的發展在社會變遷下呈現時代性的特征表現。伴隨培養社會資本產出的動力——人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加深,國家發展政策中已明確提出早期與終身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對新時代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從各要素展開具體分析,揭示兩者間的活動規律,探求當下教育與經濟間復雜關系所作用于實踐指導中的意義。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斷變化。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活躍,其作用也越大:教育已成為限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筆者主要通過分析教育與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積累之間的關系、與經濟增長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經濟與教育的相互制約,以說明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雙向互動不平衡關系,提出對我國經濟教育發展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經濟與教育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發展狀態是依據歷史變遷由來不斷地實踐所總結出的規律,縱然規律亙古不變,其相對應的時代特點是在進行分析時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們更應當注重其對于當下的實踐指導意義。
新時代發展要求我們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位置。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全周期的健康體系,提高整體國民知識、文化、道德與身體健康水平;優化人口結構,提升生育素質,合理化教育結構,倡導終身學機制及學習社會化;拓展人口質量紅利,發揮高素質人才能力,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其背后理論依據顯著。經濟發展最基本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質提高要依靠教育。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從這個層面來講,教育是經濟的發動機,也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方向指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價值,即為國家提供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其所擁有的高尚道德,對法律的尊重,卓越的技能,多用途的知識和專業技能,為社會和家庭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民族繁榮、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俗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即兒童教育作為人受教育過程中最基礎部分,是不應當被忽視的。早期原始社會的生產力低下,生活與工作水平低,三歲以后兒童直接參加成人活動,并接受生活與勞動方面的教育。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勞動分工逐步完善,接受正規科學早教的兒童,往往能為此后的教育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活到老學到老”是自古便倡導的學習模式,倡導終身學習制社會是一個國家得以長久發展的教育方針,國民素質不斷的提升帶來的國家能力提升與科技發展,因此教育是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占有顯著地位的基石。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國民素質不斷提升,優質人類資源的積累方式已轉變。教育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勞動力及勞動質量增加人力資本。在發展中國家,提高教育水平將有助于吸收先進技術和發達國家管理方法,并加速經濟增長,從而帶來資本的累積。
同樣,經濟對教育的影響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教育學原理的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中,我們學習到了經濟發展,也就是生產力水平對教育是有影響的:(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教育機構,(3)生產力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內容的改革,(4)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教學組織形式、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沿革。我們通常所說的實際情況是,有了資產,教育投資增加,人才得到培養,教育質量提高。隨著教育質量的提高,教育資源配置也更加科學和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發展中國家長期處于殖民統治或從屬狀態,對語言,文化和教育無主導權利,人民很少或沒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我國建國初期經濟發展落后時,早期教育與終身教育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大前提下未被重視,勞動資源緊缺及生活水平低下的情況使得教育也沒有能力被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鑒于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重視教育,并進行了影響深遠的全面教育改革,力求使教育機會的均等,教育內容的全面,極大地提高了成人和兒童的受教育機會。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內容的改革。因此《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重大民生工程。早期教育與終身教育伴隨經濟的發展,逐步占據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地位。
經濟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在新時代教育的發展下,經濟發展會帶來教育上的一些弊端。當下經濟發展大趨勢下,學校教育結構與學校課程設置受社會經濟因素影響顯著,主要表現在科技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對人文教育的制約作用。在科技日益發展的當下,可能會帶來輕視人文教育,過分重視科技教育的失衡狀態。我們可以看到,高校中實用性學科如:經濟、法律、計算機等學科十分熱門,而文史、思政、哲學甚至一些理論性學科都被冷落,在社會競爭、就業創業等方面,人文學科更是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應注意在加強科技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理性教育與人文教育,關注和貫徹人文精神以求達到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只有穩定合理的教育結構,才能夠培養出正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繼而推動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教育也會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一是教育反映并加劇了社會不平等。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人的未來收入和發展前景。因此,平等接受教育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和維護社會平等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的教育機會仍有不平等現象,教育資源不平等、鄉村教師稀缺、教育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都加劇了城鄉之間的不平等性。二是教育內容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的現象存在。主要表現為教育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后性,具體表現在教材研發及教學目標制定時不能緊跟社會發展,教育內容通常落后和過時。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脫節,非常缺乏對學生操作技能、應用技術技能和創造技能的培訓和培養,導致人才在進入社會實踐后并不能立即產出資本,降低勞動效率,延緩經濟發展腳步。目前這一問題己經被提出,伴隨著深化教育改革,充實教育內容的實踐性與實用性,保證教學手段的與時俱進,逐漸緩解這一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結語
縱觀歷史,伴隨著社會發展,教育與經濟從來是不可分離的相互推動又相互制約的兩項因素。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認識經濟發展現狀,了解教育發展方向,研究并找尋兩者之間和諧統一相互促進的方法仍是各方不斷攻克的領域。但不可否認的是,熟悉兩因素間規律,認識教育的作用,提高教育的地位以及構建全方位的教育發展途徑是經濟發展的始動力。提高教育投資是當下發展大趨勢中經濟高回報的手段之一,也是國家發展的長遠之計。
(作者單位:青島樂學都教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